- 阅读权限
- 80
- UID
- 7387
- 积分
- 158
- 主题
- 33
- 帖子
- 53
- 精华
- 0
- 经验
- 158 点
- 金币
- 1100 元
- 注册时间
- 2011-7-28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4-8-10 08:09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帖子
- 53
- 精华
- 0
- 经验
- 158 点
- 金币
- 1100 元
- 注册时间
- 2011-7-28
|
(4)5cm以下的刺参有较强的附着习性,设置参礁后为刺参创造了附着条件。
(5)设置参礁可降低风浪作用,不易造成浑水。
2、参礁的种类与投放数量
(1)石块 石块价格便宜,保温、避光性好,坚固耐用,设置后缝隙多,是最常用的参礁材料,每块石块重10~20kg,根据池底的自然状况,一般每亩(666.7m2)投放石块50~150m3。有以下3种投放方式:
①条状:投石垄条宽1米左右,高30~50cm,条间距2~3m。垄条要顺进水方向排列,有利于水体交换,并防止进排水时冲走刺参。
②堆状:即成堆投石,每堆1~2m3,高度30~50cm,堆间距2~3m。
③满天星状:又称天女散花式,随意向池中投石。此法适用于池底已有一定的天然礁石分布的池塘,人工投放石块作为补充。
(2)水泥预制件 如空心砖、水泥管等,最好做成多层多孔状。因每块水泥预制件表面积比同样体积的石块大大增加,可减少单位池塘面积参礁的投放量。如规格为20cm见方的空心砖,每亩(666.7m2)投300~500块,一般也摆成条状或堆状。水泥预制件可根据需要制成多种形状,每块重量轻,便于搬运,但成本较高。
(3)瓦片 一般每3片瓦一组,3个瓦片的长边依次对接,形成一个三角棱柱体,用细绳捆扎牢固,垂直立在池底。也可每2片为一组,上边对接在一起,互相支撑,每片与池底呈约60o角斜立在池底。摆成条状或堆状,每亩(666.7m2)投瓦片2500~3000片。瓦片设置方便,也是一种较好的参礁,但瓦片小,易淤积,保温性能差。
(4)扇贝笼 将若干扇贝笼连成一串,伸展后顺进水方向成条状固定在池底。根据具体情况,每1.5~2m设一排。扇贝笼方便实用,尤其是便于取出后彻底清池消毒,但遮光与保温性差,并且因扇贝笼直径小,设置的参礁高度低、易淤沉,只宜在较硬的池底设置。
(5)其它材料 还可就地取材,采用多种材料作参礁,如汽车外轮胎、陶瓷管、树枝捆、筐篓、树桩、旧网衣、塑料薄膜、编织袋等。
(二)稀泥底质的改造
稀泥底质,一般不适于直接建刺参养殖池,要对其进行彻底改造后,方能养殖刺参。这样的底质直接投放人工参礁,极易淤陷,最好先将池底表层淤泥铲除,再添加新沙。如淤泥较厚,无法铲净,也要人为地创造悬空的底质,以创造适宜刺参生长的条件。可用水泥柱、石柱、木杆、竹筒等打立排柱,然后用尼龙绳连接,再把筐篓、轮胎、树枝、瓦片等材料吊在绳索上,吊物靠近池底,并密集成片。或用接近地面的矮桩,将绳索和密眼的旧网衣架起一个层面,起到托衬作用,在托衬面上投放一些轻型材质制作的附着材料。
(三)清池与消毒
新建池的养殖效益一般较好,但经过1~2个养殖周期后,效益往往开始下滑甚至亏损。这主要是池塘的底质老化造成的。因为经累年养殖后,池底和参礁上沉积的大量残饵、粪便、污泥、腐烂的海草、动物尸体,从而滋生有害的细菌、霉菌、寄生虫等,底质老化,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也大量积累,而刺参有潜底习性,底质的好坏对刺参的栖息与生存影响极大。故每两个养殖周期(约3年左右)就应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整和消毒。先排干池水,捡净刺参,将参礁移出或用高压水泵冲净,清除池底污泥和杂物,然后翻耕曝晒半月以上,必要时回添新沙,清理完的池塘要求池底干净、疏松,进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清池一般在秋冬季或春季刺参收获完后进行。
淤泥清除后,还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先往池内注入少量海水(淹没参礁),施加生石灰300~500克/m3,全池均匀泼洒。池塘消毒一般在放苗前1~2个月进行。
在放苗之前,还应清除敌害生物,如鲈鱼、虾虎鱼、鲷科鱼类、海星、蟹类、美人虾、骷髅虾等,一般用上述清池方法即可杀死,若仍未杀净,也要放干池水后人工捡出。
三、参苗的放养
(一)放苗前的准备
1、培养基础饵料
主要指繁殖浮游生物和底栖硅藻。待清池药物毒性消失后,将池水放干,重新加满水泡池2~3天后放掉,再纳水30~50cm,覆盖池底与参礁。然后向池中施肥,使用“藻类再生剂”、“肥水专家”或“单胞藻生长素”等配合有机肥(如鸡、猪粪等)。新建池塘可适当多施有机肥,为避免有机肥对池底的污染,使用前必须经过发酵,最好在池塘周边浅水处挖若干浅坑,将将发酵后的有机肥放入坑内,上面覆盖池泥10~20cm。
2、参苗的选择
(1)规格 参苗规格是否适宜,对养殖的效益高低甚至养殖成败有直接关系。根据以往经验,在各种管理措施正常的前提下,放养100头/kg以内的苗种,成活率可达90%以上;放养300头/kg以内的参苗,成活率可达80%以上;放300~600头/kg的参苗,成活率可达60%以上;而放养1000头/kg左右的苗种,成活率一般为40~50%,放规格2000头/kg的参苗存活率则很不稳定,成活率一般在30%以下。故生产中参苗放养规格不宜太小,大格苗种成活率高,收获早、见效快,但如规格太大,价格提高,将会增加苗种成本。规格太小,则存活率低,见效慢,降低养参经济效益。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放苗规格最小应在3cm以上,具体的大小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2)质量 除规格要求外,优质参苗的基本特征是:体表干净,无伤,无黏液,肉刺完整、尖而高;体色正常,色素深,有光泽;摄食旺盛,粪便较干、呈散落不粘连的粗长条状;规格较整齐,无特别小的个体;离开水后收缩正常,管足附着力强,躯体硬朗,在水中活力强,头尾活动自如,伸展自然;拿在手中稍颠几下,参苗反应灵敏,收缩快。如果参苗体色暗淡而粘滑,肉刺秃而短甚至尖端溃烂,活动缓慢,管足无力、粪便粘连等,则说明参苗不健壮,不宜投放在池塘中养殖。
3、消毒处理 参苗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可用“海参金碘”或“海参宝-II”0.3-0.5ml/m3浸浴10-30分钟,以杀灭病原菌。
(二)参苗放养
1、放苗时间 分春秋两个放苗季节,一般在秋季10~11月和翌年春的3~4月。秋季放苗不应太迟,10月下旬开始投放,水温降至7℃以下时不宜再投苗;春季投苗时间不应太晚,水温升至7~12℃时为放苗的最佳温度。因在这样的水温范围刺参仍具一定的活动和摄食能力,能很快适应养殖水域环境为越冬打下基础,或很快进入春夏之交的快速生长期,并且此时敌害生物活动迟缓,对参苗危害不大,有利于提高刺参成活率。投放参苗应选择在风和日暖的天气。
2、苗种来源与放苗密度 根据参苗大小、池塘底质与水质条件、参礁数量、饵料供应情况、资金状况、计划产量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确定放养密度。
苗种来源有三:一是秋苗,即当年人工培育的秋苗,体长多为2~4cm,每亩(666.7m2)放8000~10000头,第二年秋冬和第三年春可有30~40%达到商品规格,两年内可全部收获;二是春苗,即上一年育出的苗种再经过人工越冬培育,个体在5~6cm,每亩(666.7m2)放4000~8000头,当年秋冬约有20~30%达商品规格,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第三种是自然苗,即春季从自然海区采捕的苗种,规格约50~60头/kg,每亩(666.7m2)放2000~4000头,当年一般有80%左右达商品规格,翌年夏眠前可全部收获。
3、放苗方法
(1)直接投放法 4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活动能力强,下沉快,附着快,可直接投放到参礁上。
(2)逃逸法 小规格参苗先装入20~40目聚乙烯网袋内,内装一石块,半开口投到参礁上,让参苗自行爬出,用管足吸附在附近的附着物上,免受水流的冲击,还能有效地避免敌害。
为安全起见,放苗前最好对池水理化因子进行监测,各项水质指标正常后方能放苗。也可先在池塘放少量参苗“试水”。方法是在池内不同位置放数个小网箱,每个箱内放不同规格的参苗若干头,每天检查其成活情况,10天左右后参苗仍生长正常,便可以放心地投放苗种,通过此法还可大约预计一下刺参养殖的成活率。尤其是刚用药物消毒完的池塘,一定要做好放苗前的水质状况检测。
四、日常管理
(一)水质调控
水质是影响池塘养殖刺参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养殖成败,对水质进行科学调控,是减少刺参病害,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措施。在养殖过程中,既要防止外部环境如水源的污染,也要防止养殖过程自身造成的水质污染,除放苗前的清池和肥水外,还可采取以下水质调控措施:
1、科学换水
(1)换水方法 保持适当的水深和换水量,是改善水质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换水不仅可以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代谢废物的浓度,还能调节池水盐度与pH值,改善池水生物组成结构。在一定限度内,换水量越大,刺参生长越快,成活率越高。
通常的换水方法是:3月份到6月中旬,池水不宜过深,以充分利用阳光照射,加快水温回升,增加底层溶解氧,促进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的繁殖,一般日换水10~20%,保持水深1.2~1.5m;6月下旬到9月中旬,随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换水量并加深水位,日换水从20%逐渐升至50%以上。其中水温最高的7~8月份,刺参多数已进入夏眠阶段,不再运动和生长,水温一旦过高或底质情况太差,很容易造成大量死亡。所以这一时期在遵循水质好、温度低、盐度等因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能自然纳水的池塘要有潮就纳、有水就进,无自然纳水条件的池,每天也要机械提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始终维持在2m以上的最高水位,为刺参营造良好的夏眠环境;夏眠过后,随着水温的下降,可将日换水量渐减至20%以下,水位降至1.2~1.5m。冬季刺参摄食量小,代谢弱,对水质污染较轻,主要是维持池水的稳定,可少换水,或只进水不排水,保持2m以上的最高水位即可。
(2)换水时注意事项
A、要有拦污设施 池塘注水口设置40~60目筛绢网,海边抽水口最好也设拦污网等设施,防止自然水域中的敌害生物、杂物及油类进入池塘。
B、换水前注意海区和池塘水质情况 如发现自然海水受到污染、发生赤潮等情况,要暂停换水。大雨过后,从陆地入海的淡水常带有农药等有害物质,并且pH值常会大幅下降,也不要急于进水,待海区水环境回复正常后再纳水。如发现池内水质恶化、刺参发病等情况,要立即大换水。
C、防池水盐度骤降 暴雨前应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雨后立即将表层低盐度水排掉。因刺参属狭盐动物,短时间盐度降幅过大,易引起溃烂甚至死亡。为此,可在排水口处设内低外高两道闸门,平日排水两道闸门均提起,降雨时关闭内闸,开放外闸,使表层的低盐度水从内闸上部溢出。
D、注意换水时间 夏季高温期,尽量在夜间或凌晨换水,以降低池塘水温。有条件的地方可向池内添加深井水降温。
2、适时追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