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霁霖:我的“人鱼之恋”

[复制链接]

287

主题

5

听众

1183

积分

四级会员

Rank: 6Rank: 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387
精华
104
经验
1183 点
金币
1194 元
注册时间
2010-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1:35: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物档案:雷霁霖,男,1935年5月生于福建宁化,畲族。1953年宁化一中高中毕业,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胚胎学专业。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教授与博导,是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开拓者。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半个世纪来,雷霁霖一直以工业化养殖理念为指导, 相继主持和完成“国际合作”、“国家攻关”、“攀登计划—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 还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青岛市科技最高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功勋科学家奖等多项奖励。已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和《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逾千名,为海水工业化养殖技术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雷霁霖夫人马翠萍女士同为宁化人,系宁化一中1955届校友,大学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是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一名内科主任医师,已经退休, 育有一子一女。】

大海是我心中的梦

我的故乡在福建省宁化县,是毛主席长征诗词“如梦令”中描写过的地方,那是一座古朴、美丽而又灵秀的小山城。故乡的云、高山的树、河里的水……是我童年时代留下的最美好记忆,一直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故乡的亲朋好友、母校的老师同学都还在我的心中梦牵魂绕!

清楚地记得上高中那年,我第一次从电影上看到大海,那是一部青岛暑期国际少年夏令营的彩色纪录片,初次看到美丽的海滨风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顿觉心驰神往! 还有那闻名遐迩的山东大学(青岛)和国际上名声显赫的海洋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就象一颗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青岛和大海!

1954年,我毅然报考了仰慕已久的山东大学(青岛),当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沸腾了!父母特别高兴,我更是激动不已,因为一个山里娃就要实现由高山走向大海的梦想了。

一个秋高气爽的9月天,我和几位同窗,带着简单行装,结伴离别故乡和亲人,踏上了北上求学征程,徒步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达江西省的广昌县,从那里搭乘长途汽车去南昌,再换乘北上的火车,辗转7天才到达海滨城市青岛。离故乡虽然远了,但距离一心向往的大海近了,当我第一眼望见湛蓝的大海和美丽的校园时,我似乎感到梦想成真,找到了事业的希冀和人生的归宿,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幸福的大学生活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子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这方面我深深地感受到、也享受到了。入学第一年, 我就遇到了经济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首先是父母无力支持我的学费,面临辍学的境地;二是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冬有严寒的北国上学,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差异很大而难于适应。当时幸好得益于良好的国家政策和校园浓厚的政治氛围,系党总支书记及时了解到我的实际困难,给我雪中送炭,送来了崭新温暖的过冬衣被,还每月全额补助了伙食金和生活补贴费,很好地解决了生活问题和过冬的困难,稳定了情绪。此后3年我都享受到甲等助学金的资助,完全解除了学习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幸福的大学生活, 感受到老师和同学情同手足,友爱互助之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王秋波、张星桥等同学给我送来了夏天换季的衣裤和学习用品,每逢节假日他们还会请我一起去逛公园或看电影, 有时还到饭店改善生活,让我这个穷学子也和大家一祥享受到乐融融的大学生活。

良好的校园生活激励我树立远大理想, 入学之初我就踌躇满志,决心倾注全部精力,学好专业课程,以备将来报效国家,成就一项事业。平日为了节约开支,不管星期天还是节假日,更不论严冬、酷暑,我总是习惯在校园中度过,每天按常规走完从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这种单调的校园生活似乎很寂寞,但我却觉得很充实、很满足。回想起母校环境优美,生活井然有序,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良好的氛围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促进我奋发向上,使我在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学习都获得全面发展。从大二至大四期间,我荣幸地被推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和班级团支部书记,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在政治思想和专业学习上获得了巨大进步而变得日渐成熟起来。



童老是我学习的楷模

我热爱海洋报考了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 仰慕童第周教授而选择了学习动物胚胎学专业,这在当时年青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

童第周教授(当时是山东大学副校长兼生物系教授)一生主要从事鱼类细胞核移植和转基因研究,是世界上顶级的克隆先驱。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亲自动手”。他为人师表,待人谦和,而且非常热心地鼓励和指导学生从事鱼类胚胎学研究, 所以童老的楷模形象一直留存在我心间,成为我一生事业的追求。

半个世纪过去了,童老和其他教授的课堂教诲犹在耳边,感觉是那样的亲切而又精彩纷呈。那种图文并举、时空联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启发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每当上实验课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平常肉眼看不到的生命现象,尤其喜欢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发育过程。那种与时空同步瞬息万变的镜下图像,对我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当时,我在幻想:假如各种鱼类的胚胎和胚后发育都能在全人工条件下不断获得复制和扩大,那么人类为之苦苦求索的鱼类增养殖产业化,不就可以顺利地实现了吗?!从大学时代起,我就对鱼类胚胎学研究建立了浓厚兴趣。

回忆1957年春夏之交,正值大三实习阶段,校方应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之邀,选派了我和其他二位同学参加中苏合作“渤海莱州湾鱼卵、仔鱼的调查研究”。这是一次机会难得、意义很大的科学实践活动。我们同学三人不畏沿海生活条件艰苦,团结奋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高质量地完成了10多种经济鱼类的人工授精和仔稚鱼培育实验,首次获得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开创性成果,受到中苏双方专家的好评,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1958年大学毕业后,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黄海水产研究所,从事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面临诸多挑战。但是,由于自己的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又有1957年的科学实践基础,自信心较强,所以不怕苦和累,积极投身当时的“全国性海鱼孵化运动”,转战南北沿海,以鱼为乐,执着地在第一线开展科学实验。

287

主题

5

听众

1183

积分

四级会员

Rank: 6Rank: 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387
精华
104
经验
1183 点
金币
1194 元
注册时间
2010-7-7
沙发
发表于 2010-7-16 11:36:37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浪花一朵 于 2010-7-16 11:38 编辑

从零起步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历史较短,建国初期仍处于港湾(南方称“鱼塭”)混养植物食性鱼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
自上世纪50年代中以来,我们这些新中国第一代海水养殖的“拓荒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肩负时代使命,携带尺子、天平和放大镜(当时号称“三大件”)等简易工具,远离城市和温暖的家,奔赴沿海渔村,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我们拜渔民为师,努力向大自然学习, 坚持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又回到生产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了早日改变我国海水养殖落后面貌,我们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在老所长、国际著名水产专家朱树屏教授的指导下,坚持开展海水种养殖研究,大胆提出了“海水养殖要走工业化发展之路”的口号。在广泛调研基础上,聚焦“种子工程”,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念为指导,首先在日照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潮汐环流梭鱼产卵池和一座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率先在国内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相继建成本所的胶南基地和中日合作麦岛实验基地等一批设备更加先进的试验基地,还帮助北戴河建成了渤海水产增殖中心试验站,一路领先完成了鱼类工厂化育苗工艺和体系的构建。以此为依托,相继完成了20多种鱼类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研究,还率先打开了国外海水养殖鱼类良种的引进渠道,开启了与多个国家(中日、中英、中挪、中法)合作研究的大门,迅速地提升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研究的装备和技术水平。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奋力拼搏,不仅使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从品种选择到养殖模式的建立不断推陈出新;使海水鱼类养殖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卓有成效地获得空前发展,而且将我国海水鱼类的多项养殖技术和装备水平推进到世界先进行列。

引进良种推动第四次养殖产业化浪潮
我国北方沿海的年温差很大,冬春季低水温期长达半年之久,所有温水性养殖鱼类都不能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度过漫长的冬季,所以当年不能养成商品鱼,更难形成规模化产业,而使鱼类养殖长期落后于藻、贝、虾类的发展速度。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曾经采取过“节能越冬”、“工厂余热利用”等多项措施,但只是权宜之计,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为一名水产科技工作者,面对这一现状,心中焦急万分!经过长期调研,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改变我国北方海水养殖落后面貌,必须首先从改变种质入手,总体方向就是要走“冷温性良种养殖的发展道路”。为此我们面向世界,对比分析了欧亚鱼类区系、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最后选定要把欧洲刚刚开发成功的冷水性良种——大菱鲆(又称“多宝鱼”)引进我国,并将其培育成为我国北方工厂化的主要养殖对象。
经过1980年和1991年2次赴英考察学习,并充分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终于在1992年首次将大菱鲆引进我国。大菱鲆引进后,我们依靠自身实力,自主研发,克服了欧洲原产国的技术封锁,经过7年攻关,终于取得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产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育苗平均成活率达到17%、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的国际先进水平。
当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我们要赶快申报专利,但我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它养殖产业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申报专利的问题。为此,我们不但没有急于去申报专利,而是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且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在养成方面,我们首创并推广了符合国情、简易节能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使我国的大菱鲆养殖如虎添翼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一个年产值超过40亿元,产量达到5万吨的北方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化浪潮的形成和发展,为沿海推动良种养殖和“三农”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菱鲆引种工程的实践证明:这一研究思路正确、技术先进、养殖模式符合国情,产业化发展的显示度很高,且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国内外同行把我国的大菱鲆工厂化养殖, 称之为“良种养殖的典范”和“新产业开发的样板”,而受到广泛赞誉。

“鱼”,我不能没有你

鱼类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宝贵资源,它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护心、健脑、防癌功能,是千百年耒人类最喜爱的美食之一、它一直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建立功勋。今天, 国家需要发展海水鱼类养殖为民造福,我就决心要为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奉献终生,这就是我的崇高理想和承诺。

数十年来,为了海水鱼类养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我宁可抛弃个人得失和安逸生活,但我从未改变过研究鱼类的初衷;为了从零起步去开辟海水鱼类养殖产业,我年复一年地坚持转战南北,深入沿海一线去做调研工作;为了突破更多品种的育苗生产工艺,我豪不厌倦地反复进行试验,优化工艺,直至最后达到有效生产流程的形成;为了扩大天然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合理配置,我根据自身积累的实践经验和调研数据,提出了“南北接力”、“海陆接力”、“工厂与池塘接力”、“工厂与网箱接力”等新的养殖理念和策略,去调整、改变现有的养殖结构和布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北方沿海鱼类养殖的落后面貌,我对比分析了中外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明确提出了北方沿海“要走冷温性良种养殖之路”的论点,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率先从欧洲引进良种大菱鮃,方取得了一项新兴产业的成功开辟;为了解决北方工业化养殖构建的难题,我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的技术与经验,创建了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并使之在全国沿海迅速推广;为了推进我国现代渔业建设的高速发展,使沿海早日成功架构起海水养殖大产业和工业化养殖,我不断撰文宣传并四出奔走呼号……

总之,我的爱心来自大自然,热爱大海和鱼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我心中永远流淌着的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爱河,那里有许多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从思路到行动所有这一切,都源于“鱼”,我的“苦”与“乐”也与“鱼”密切相关。新世纪到来之后,我想得最多的还是“鱼”,我衷心企盼海水鱼类养殖事业,能够依托当前的大好形势不断发扬和传承下去。今后,我将始终如一地做好鱼类养殖大产业的发展与推进工作, 而且一定会与年青团队一起,努力坚持做下去,并且会让他们做得比我还更好!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7

主题

5

听众

1183

积分

四级会员

Rank: 6Rank: 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387
精华
104
经验
1183 点
金币
1194 元
注册时间
2010-7-7
板凳
发表于 2010-7-16 11:39:50 |只看该作者
杂志招聘
本帖最后由 浪花一朵 于 2010-7-16 11:41 编辑

院士答卷

    《时代三明》:您最欣赏童第周教授的哪种品格?
雷霁霖:我最欣赏童第周教授的品格是:“爱国敬业,治学严谨,待人谦和”。

    《时代三明》:诸子百家中,您对哪家的学说更认同?
雷霁霖:诸子百家中我最认同的是:儒家崇尚“礼乐”、“仁义”,主张“德治”、“仁政”和“有教无类”的学说。

  《时代三明》:您最想去哪个国家(或地区)观光?
雷霁霖:我最想去德国和加拿大等国观光。

  《时代三明》:除了科研外,您最大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雷霁霖:我的业余爱好是旅游、阅读和书法。

 《时代三明》:哪一次挫折最让您难忘?
雷霁霖:1995年的一次实验,因当年尚无温度自控系统,育苗池中的水温突然在午夜后超限上升,造成全部实验鱼苗煮死的重大事故。

  《时代三明》:您对夫人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雷霁霖:老伴,你是我最亲密的生命伴侣。

  《时代三明》:您的孙子辈有几人?他们最令您引以为豪的是什么?对他们有什么期待?
雷霁霖:我有一个外甥,是海归硕士,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现正报考博士研究生;有二个孙女,都是在读的中小学优秀生,我很欣慰,期待她(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时代三明》:您对三明哪方面的印象最为深刻?
雷霁霖:三明市是一座风景优美、文明卫生的山城,我到过几次,留下深刻的印象,令我流连忘返。

  《时代三明》:您对三明的青年有什么期许?
  雷霁霖:三明市的青年朋友,希望你们继承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三明建设成为闽西最具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转自时代三明)
水产前沿杂志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