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雷霁霖,男,1935年5月生于福建宁化,畲族。1953年宁化一中高中毕业,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动物胚胎学专业。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教授与博导,是我国著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开拓者。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半个世纪来,雷霁霖一直以工业化养殖理念为指导, 相继主持和完成“国际合作”、“国家攻关”、“攀登计划—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 还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青岛市科技最高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功勋科学家奖等多项奖励。已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和《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名,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逾千名,为海水工业化养殖技术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雷霁霖夫人马翠萍女士同为宁化人,系宁化一中1955届校友,大学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是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的一名内科主任医师,已经退休, 育有一子一女。】 大海是我心中的梦 我的故乡在福建省宁化县,是毛主席长征诗词“如梦令”中描写过的地方,那是一座古朴、美丽而又灵秀的小山城。故乡的云、高山的树、河里的水……是我童年时代留下的最美好记忆,一直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故乡的亲朋好友、母校的老师同学都还在我的心中梦牵魂绕! 清楚地记得上高中那年,我第一次从电影上看到大海,那是一部青岛暑期国际少年夏令营的彩色纪录片,初次看到美丽的海滨风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顿觉心驰神往! 还有那闻名遐迩的山东大学(青岛)和国际上名声显赫的海洋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就象一颗颗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青岛和大海! 1954年,我毅然报考了仰慕已久的山东大学(青岛),当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沸腾了!父母特别高兴,我更是激动不已,因为一个山里娃就要实现由高山走向大海的梦想了。 一个秋高气爽的9月天,我和几位同窗,带着简单行装,结伴离别故乡和亲人,踏上了北上求学征程,徒步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才到达江西省的广昌县,从那里搭乘长途汽车去南昌,再换乘北上的火车,辗转7天才到达海滨城市青岛。离故乡虽然远了,但距离一心向往的大海近了,当我第一眼望见湛蓝的大海和美丽的校园时,我似乎感到梦想成真,找到了事业的希冀和人生的归宿,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幸福的大学生活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子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这方面我深深地感受到、也享受到了。入学第一年, 我就遇到了经济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首先是父母无力支持我的学费,面临辍学的境地;二是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冬有严寒的北国上学,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差异很大而难于适应。当时幸好得益于良好的国家政策和校园浓厚的政治氛围,系党总支书记及时了解到我的实际困难,给我雪中送炭,送来了崭新温暖的过冬衣被,还每月全额补助了伙食金和生活补贴费,很好地解决了生活问题和过冬的困难,稳定了情绪。此后3年我都享受到甲等助学金的资助,完全解除了学习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幸福的大学生活, 感受到老师和同学情同手足,友爱互助之情历历在目,感人至深!王秋波、张星桥等同学给我送来了夏天换季的衣裤和学习用品,每逢节假日他们还会请我一起去逛公园或看电影, 有时还到饭店改善生活,让我这个穷学子也和大家一祥享受到乐融融的大学生活。 良好的校园生活激励我树立远大理想, 入学之初我就踌躇满志,决心倾注全部精力,学好专业课程,以备将来报效国家,成就一项事业。平日为了节约开支,不管星期天还是节假日,更不论严冬、酷暑,我总是习惯在校园中度过,每天按常规走完从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这种单调的校园生活似乎很寂寞,但我却觉得很充实、很满足。回想起母校环境优美,生活井然有序,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良好的氛围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促进我奋发向上,使我在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学习都获得全面发展。从大二至大四期间,我荣幸地被推选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和班级团支部书记,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在政治思想和专业学习上获得了巨大进步而变得日渐成熟起来。
童老是我学习的楷模 我热爱海洋报考了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 仰慕童第周教授而选择了学习动物胚胎学专业,这在当时年青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 童第周教授(当时是山东大学副校长兼生物系教授)一生主要从事鱼类细胞核移植和转基因研究,是世界上顶级的克隆先驱。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亲自动手”。他为人师表,待人谦和,而且非常热心地鼓励和指导学生从事鱼类胚胎学研究, 所以童老的楷模形象一直留存在我心间,成为我一生事业的追求。 半个世纪过去了,童老和其他教授的课堂教诲犹在耳边,感觉是那样的亲切而又精彩纷呈。那种图文并举、时空联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启发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每当上实验课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平常肉眼看不到的生命现象,尤其喜欢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发育过程。那种与时空同步瞬息万变的镜下图像,对我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当时,我在幻想:假如各种鱼类的胚胎和胚后发育都能在全人工条件下不断获得复制和扩大,那么人类为之苦苦求索的鱼类增养殖产业化,不就可以顺利地实现了吗?!从大学时代起,我就对鱼类胚胎学研究建立了浓厚兴趣。 回忆1957年春夏之交,正值大三实习阶段,校方应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之邀,选派了我和其他二位同学参加中苏合作“渤海莱州湾鱼卵、仔鱼的调查研究”。这是一次机会难得、意义很大的科学实践活动。我们同学三人不畏沿海生活条件艰苦,团结奋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高质量地完成了10多种经济鱼类的人工授精和仔稚鱼培育实验,首次获得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开创性成果,受到中苏双方专家的好评,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1958年大学毕业后,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黄海水产研究所,从事海水鱼类养殖研究。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面临诸多挑战。但是,由于自己的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又有1957年的科学实践基础,自信心较强,所以不怕苦和累,积极投身当时的“全国性海鱼孵化运动”,转战南北沿海,以鱼为乐,执着地在第一线开展科学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