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NBA风云变化感悟职场人生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55

听众

12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3-12-11 09:5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帖子
    1017
    精华
    11
    经验
    1223 点
    金币
    5843 元
    注册时间
    2012-5-14

    版主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1:56: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恋水渔翁 于 2012-6-22 15:07 编辑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作为一名NBA铁杆粉丝,作为詹姆斯的忠实追随者,看见詹姆斯夺得一次NBA总冠军,我非常高兴!
    祝贺詹姆斯(常规赛MVP,总决赛mvp,获得第一枚总冠军戒指,即将参加奥运会志在夺冠,2012对他来说是一个职业生涯的满贯年!)
    杜兰特,维斯布鲁克,哈登,你们还年轻,成功在路上,职场生涯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相信这些挫折会帮助你们成长,坚持自己的梦想吧!(去年热火也是在总决赛中被小牛扑灭了的)
        球场是一片搏斗甚至战斗的地方,是一块既讲规则又讲人性、既残酷又贴近梦想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竞技场,所以尤其能给正在职场上苦苦奋斗并希望有所成就的人们一些启悟。我自己觉得,看NBA时经常能听到的一些惯用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行为方式背后隐藏着很有意思的职场法则。比如说“菜鸟赛季”,新秀要给队中的老大哥们提醒以示尊重,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再比如“垃圾人”这个称谓,指的是那些靠身体的本钱拼命干脏活累活、抢篮板挡人领犯规的角色球员……不过,我感触最多的一点是:真正的成功,必定意味着成为领袖;而要成为领袖,则需要通过“让队友变得更好”、“更衣室老大”、“能够扭转局势”这一球场职场共通的“三重门”。
    “让队友变得更好”
    刚看NBA篮球比赛时,耳边经常刮过一些美国体育评论员、球员最喜欢说的话,像什么“内线统治力”、“他拥有一颗总冠军的心”、“只有天空是他的极限”、“我们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慢慢往外爬”……诸如此类,都别有意趣。但最初让我心有所动的却是这么一句对球星麦蒂的指责:“他不能令队友变得更好。”美国人不是最讲究个人奋斗的吗?一个人只要自己表现好就足矣,底线是不拖累队友,有出彩的表演算自己的,队友干得不好,怎能怪到他头上来呢?是的,因为他拿着球队的顶级薪水,因为一个真正成功的巨星必定是能令队友变得更好的,一个不能令队友变得更好的人,即便天赋再高、得分再多,也无法率领球队走得更远。
    即以球星麦蒂为例。他跟科比一样,在还是高中生时就因为出色的篮球天赋被NBA球队相中,到了魔术队以后他较快地成长为整个联盟的优秀射手,并且连续两个赛季荣膺了“得分王”的桂冠。对他来说,每场飙下几十分是非常简单的事。但是非常遗憾,作为球队的核心他从来没有带领球队闯入季后赛第二轮。而这几乎已经成为全世界篮球迷们都知道的“麦蒂的魔咒”,即使在姚明与他并肩作战以后,这一宿命仍未改变。
        一个人怎样让队友变得更好呢?在篮球场上,这主要归因于:一,由于自己的出色,能吸引对方的人力和注意力,往往被实行双人甚至三人包夹,而当这个时候,自己的队友就会出现无人看防的空档,对队友来说得分就会更容易,所以显得“更好”了;二,优秀球员绝非只会自己投篮得分,同时也应该善于组织进攻,尤其是善于助攻队友得分,比如自己得分不太多但最擅助攻的纳什就是太阳队不可或缺的灵魂,他在场,队友就拿高分,球队就赢,他不在场,队友表现就不太如意。所以,纳什这位矮个子后卫曾连续两个赛季获得MVP(最有价值球员)。
    “得分王”的份量是无法与MVP相比的,后者也许未必得很多分,但一定是对球队的贡献最大的,是能够令队友变得更出色的灵魂人物。这样的人,必定也是无私的,不会太计较自己有没有漂亮的数据,更看重球队能否获胜,所以能赢得真正的尊重。我们大概都看到过有关NBA的这则广告语,就是加奈特等人嘴里说出来的:“比赛是五个人的。”
    在职场上的情形也与此类似。一位刚刚步入职场的人,如果屡屡被人赞为是业务上的“尖子”或者“才子”,他一定会感到很开心。但当他到了三四十岁时,领导或同事还是用这们的称谓介绍他,味道就开始变了,估计他自己会感到有点郁闷,因为倘若他真的很优秀很出色,那么不应该到四十岁了还戴着二十岁的帽子。“尖子”或“才子”一方面说明这人在职场上天份不错,但同时也表明,他恐怕只是一个单兵作战能力强的特种兵、突击手,而很难成长为具有宏观驾驭能力、全面统筹能力、多方协调能力的将帅之才,也即领袖型人才。
    单位里不乏这样的人,业务出色,是个骨干,得到的奖项也有一大堆,但始终只是个埋头干活的技术型人才,却无法成长为一个团队的船长或舵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才子”要么是欠缺领导才能,要么是不够无私,眼睛只盯着一己的得失。我们知道当一个“领导”是令人向往的,但真想干并且能干出点事情的“领导”(而不是混事儿的、捞好处的)都明白,就纯粹从个人的利益、自由度等方面而言,当了“领导”反而可能要受损失:一些机会一些好处必须要让给自己的同事;大量的时间必须投入到自己未必感兴趣的事务当中;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各样的误解。但只有无私的人,才可能令队友或同事变得更好,带领一个团队走向成功。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大学始终标榜他们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而美国的企业在招聘时也更看重一个人的组织、协调、沟通等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至于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如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篮球场上,科比也受到过与麦蒂一样的指责。他也当过“得分王”,也曾只关心自己的得分,但是现在他已经变得越来越无私,他愿意为队友传球,愿意认真地去盯人防守,即便自己的数据下滑也无所谓。在带领湖人队闯入总决赛的战斗中,在北京奥运会的金牌之战中,他就是这么干的。看着科比带领队伍在鏖战的场景,我经常会想起马云说过的一句话: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更衣室老大”
    我们的视线都集中在球场上,几乎没有机会深入到球员更衣室一窥究竟。但是在NBA,“更衣室文化”绝对是一种不容小觑的存在。我看过反映中国球员姚明登陆NBA的纪录片《姚之年》,感觉更衣室里另有一种不同于场上的“气场”。姚明作为东方人,当另一位球员张牙舞爪地开他玩笑时还显得有些腼腆。一般来说,“更衣室老大”为人豁达大气,意志力强,善于沟通和协调关系,胜利后能够带动众人情绪掀起狂欢的浪潮,失利后能够调节气氛担负责任,尤其是当面临危机时能够站出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这个“老大”不一定是得分能力最强的,不一定是最高的、最壮的,但他却自有一种领袖群伦的气质,一定是场上场下的精神领袖。“老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任命的,其地位是凭借人格魅力自然而然赢得的,是球员之间形成的一种默契。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倘若在更衣室里被孤立,那他的结局就很不妙。
    还是说说火箭队吧。在姚明最初加盟火箭队时,“更衣室老大”无疑是弗朗西斯,中国球迷也都把他叫做“弗老大”。他给人一个印象就是很仗义,当姚明第一次怯生生地走进火箭队更衣室里时,正是弗朗西斯给了姚明一个热烈的熊抱。而我们印象更深的一幕发生在2004年3月的一场火箭主场比赛中,当时太阳队的“小霸王”斯塔德迈尔在“小巨人”姚明头上暴扣以后,又冲着火箭主场的观众咆哮,这对火箭队尤其姚明来说是一种挑衅,但身性内敛的他不会做出反击,这时候身高仅一米九的弗朗西斯冲上前去,伸出小臂顶住了比他高近二十公分的“小霸王”的咽喉。这就是“老大”的气质,关键时刻能替兄弟出头。后来,弗朗西斯走了,交换来了联盟得分王麦蒂,但麦蒂虽然大牌,球技超群,但他却没有“老大”的个性,赢了球不会发动队友庆祝让更衣室里充满欢声笑语,输了球以后要么独自沉思,要么自顾自走掉;至于姚明,作为一个外来人,在语言和文化理解上终究存在一些隔膜,也不可能做“老大”。据说当时输球以后更衣室里的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媒体透露,有那么几年,火箭队有点像“更衣室老大”的是大前锋霍华德。他也替姚明出过头,在一场比赛中,姚明被黄蜂队的队员弄了一个大背摔,想想看,身高两米二十六的巨人被掀翻在地!当时姚明的表情极端郁闷,但他仍然遵循着东方隐忍的伦理没有发作,可是这么一来,且不说主场球迷感觉受辱,火箭队球员的士气也受到极大打击。于是,霍华德挺身而出冲了上去……当然,由于角色稍嫌边缘,气质上也稍逊一筹,这位“霍二叔”只是与全联盟年龄最大的“穆大叔”一起在填补缺少“更衣室老大”的空白而已。
    在我看来,一手缔造了中国电子商务帝国的马云就是一位典型的“更衣室老大”。此人其貌不扬,甚至有几分古怪,既无什么家世背景,也不懂电脑,不懂网页制作,只不过是一个英语老师出身。但在创业之初,他靠的就是“老大”气质把一个核心团队,亦即后来被称作“八大金刚”的创业团队凝聚在自己的周围。据说他会把这些人叫到家里来,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说上七八个小时,把光辉的前景展示给受到挫折已萌生退意的同伴,把投资留住,把人留住,更是把心留住。据说那个团队里还有抛下投资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头衔和75万美元年薪、心甘情愿来领阿里巴巴几百元薪水的人。可以说,论电脑、财务、商务等专业的技能和水平,马云可能是团队中最不足道的,但他却能够带领大家,选好方向,锁定目标,毫不动摇地走下去,用NBA当家球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把整支队伍扛在自己的肩上。”
    要想成为团队老大,当然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马云的确是具备的,他不是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吗?“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在遭遇互联网的冬天的时候,如果不是马云的坚持,那个阿里巴巴团队估计早就尸骨无存了。马云拥有的天赋就是能够制造出一种屡败屡战绝不放弃的良性“更衣室氛围”,对处于困境中的创业者来说,这样的氛围太重要了。心理脆弱者干不成这样的事。看NBA的总是习惯于把天才麦蒂和同样的天才科比加以类比,两人都是高中生球员,都是得分王,应该说他们的领导能力都偏弱。但麦蒂不但有脆弱的腰,更有一颗脆弱的心,眼见大势已去,麦蒂往往选择放弃,而且脸上还会呈现出诡异甚至“妩媚”的笑;而科比显然更坚强,在他脸上你几乎从来看不到失望的表情,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撒娇耍赖,没有那么多的借口,即便被打得体无完肤,他还是那一脸铁打的坚毅。这句屡被引用的话用在他身上最合适:“永远不要小看一颗总冠军的心。”而他们两人的命运就是如前所述,麦蒂从来没有带领球队进入季后赛第二轮,而科比不但是总决赛常客,而且已戴上了三枚总冠军戒指。如果科比能够更多地向真正的“老大”乔丹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队友,那他的球队会走得更远。成功的创业者明白这个道理,正如蒙牛乳业的牛根生“九八定律”所揭示的那样:经营的98%是经营人心,创业的98%是悟透人性。




    bna1.jpg (9.27 KB, 下载次数: 158)

    bna1.jpg

    相关帖子

    116

    主题

    55

    听众

    122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3-12-11 09:5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帖子
    1017
    精华
    11
    经验
    1223 点
    金币
    5843 元
    注册时间
    2012-5-14

    版主 社区QQ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2-6-22 15:07:46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压哨绝杀”和“米勒时间”

    在比赛的最后时刻,也许只剩下了两秒种,球队仍然处于落后,这时候有一名球员果断出手投中两分或三分球,使得本队分数反超对手,同时终场哨声响起,对手没有再反击的机会,于是赢得了比赛。这样的投篮被称为“压哨球绝杀”,每个赛季差不多都会有这样的时候。我记忆犹新的是在2006年的男篮世锦赛上,中国队有名球员投中的一个压哨三分球,把中国队送入了八强之列。这个进球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也可以从相对更宽泛一点的意义上来看待“压哨球绝杀”,把它理解成在比赛最后关键时刻投中球从而实现翻盘的表现。比如NBA有个“成语”叫做“米勒时间”。一位名叫米勒的著名后卫,在他十八年的职业生涯中,屡屡在最后时刻投篮命中,上演绝地反击的逆转好戏。那些经典的充满戏剧性的时刻就被称作是“米勒时间”。

    能够在最后时刻出手的人,毫无疑问是拥有心理强度的硬汉,俗谓“神经有些大”的人,除非他是个不负责任的“浪投王”,而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教练留在场上的。再进一步说,能够不断地出手并且不断地帮助球队实现逆转或绝杀的人,必定是球场上的领袖型人物,如果当时还不是,以后也会成长为领袖。因为,第一,这种人物拥有决不放弃决不服输的信念,相信“impossible is nothing”,比如米勒在落后6分但时间只剩下8·9秒之际,仍然相信球队会赢,果然,他用这点时间得到8分反超对手,他还曾在仅剩0·7秒的时候在乔丹贴身防守下投中三分球赢得比赛。第二,这种人物虽不“浪投”,不凭赌徒心理寄希望于撞大运,但是他们绝不因此而逃避责任,怕犯错误。已经奋斗了差不多整场比赛,胜负就在这几秒之间,就在你出手的那一个瞬间,不是谁都能吃得消这一刻的份量。球进了,你就是功臣,球迷和媒体把你视为英雄;球没进呢?不言而喻。我们经常在球场上看到这种情况,时间所剩无多,可是那球却在球员之间传来传去,谁也不敢投篮,结果要么失误,要么时间耗尽。为什么?就是谁都怕投不进,谁都怕犯错误,谁都怕让失败与自己的决定直接相关。足球场上点球决胜负时,一些脚法很出众的人甚至选择了逃避,躲开那令人窒息的紧张时刻,他们的心里有一种恐惧,就是怕犯错。怕犯错的人,其实是怕承担责任,当然难成气候。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自己打球都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无论在打乒乓球还是羽毛球篮球中,如果有本该打中的球打丢了,本该投进的球投失了,我们的喉咙里都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像什么“哎呀”、“噢哟”“姨啊”甚至“妈呀”……可是你注意看,当科比等人在战斗时,脸上几乎是只有铁一般的表情,如果没有投中,他脸上很少流露出自怨自艾的懊丧表情,更不会在嘴里发出什么莫名其妙的声音。发出那种声音,有时候是下意识的在给谁(自己?队友?)作一个交代,这对于领袖型人物来说,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该出手就出手了,电光火石之间舍我其谁?不怕犯错误,投不投中都算我的。在这一点上,姚明似乎也还有欠缺,在场上我极不喜欢看到他投丢球以后皱着眉头自我责怪的表情。这种心理阻碍他成为一个顶级领袖。

    职场上的人都信奉两个“Less”,就是“Less responsibility”“Less decision & Less  mistake”,也即“少一些责任”、“少作决定少犯错误”。这大概与我们多年来习惯了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有关。其实,职场与NBA赛场一样,无功就是有过!马云形象地把那些做不出业绩的人称为“小白兔”,认为一个公司里小白兔多了以后,就是一种灾难,不灭掉几只小白兔,事业就无法进展。我觉得职场角色跟球场角色是相似的,只有敢于把功过都一肩挑起来的人,才不是可有可无的平庸之辈。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