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恋水渔翁 于 2012-6-22 15:07 编辑
作为一名NBA铁杆粉丝,作为詹姆斯的忠实追随者,看见詹姆斯夺得一次NBA总冠军,我非常高兴!
祝贺詹姆斯(常规赛MVP,总决赛mvp,获得第一枚总冠军戒指,即将参加奥运会志在夺冠,2012对他来说是一个职业生涯的满贯年!)
杜兰特,维斯布鲁克,哈登,你们还年轻,成功在路上,职场生涯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相信这些挫折会帮助你们成长,坚持自己的梦想吧!(去年热火也是在总决赛中被小牛扑灭了的)
球场是一片搏斗甚至战斗的地方,是一块既讲规则又讲人性、既残酷又贴近梦想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竞技场,所以尤其能给正在职场上苦苦奋斗并希望有所成就的人们一些启悟。我自己觉得,看NBA时经常能听到的一些惯用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行为方式背后隐藏着很有意思的职场法则。比如说“菜鸟赛季”,新秀要给队中的老大哥们提醒以示尊重,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再比如“垃圾人”这个称谓,指的是那些靠身体的本钱拼命干脏活累活、抢篮板挡人领犯规的角色球员……不过,我感触最多的一点是:真正的成功,必定意味着成为领袖;而要成为领袖,则需要通过“让队友变得更好”、“更衣室老大”、“能够扭转局势”这一球场职场共通的“三重门”。“让队友变得更好” 刚看NBA篮球比赛时,耳边经常刮过一些美国体育评论员、球员最喜欢说的话,像什么“内线统治力”、“他拥有一颗总冠军的心”、“只有天空是他的极限”、“我们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慢慢往外爬”……诸如此类,都别有意趣。但最初让我心有所动的却是这么一句对球星麦蒂的指责:“他不能令队友变得更好。”美国人不是最讲究个人奋斗的吗?一个人只要自己表现好就足矣,底线是不拖累队友,有出彩的表演算自己的,队友干得不好,怎能怪到他头上来呢?是的,因为他拿着球队的顶级薪水,因为一个真正成功的巨星必定是能令队友变得更好的,一个不能令队友变得更好的人,即便天赋再高、得分再多,也无法率领球队走得更远。 即以球星麦蒂为例。他跟科比一样,在还是高中生时就因为出色的篮球天赋被NBA球队相中,到了魔术队以后他较快地成长为整个联盟的优秀射手,并且连续两个赛季荣膺了“得分王”的桂冠。对他来说,每场飙下几十分是非常简单的事。但是非常遗憾,作为球队的核心他从来没有带领球队闯入季后赛第二轮。而这几乎已经成为全世界篮球迷们都知道的“麦蒂的魔咒”,即使在姚明与他并肩作战以后,这一宿命仍未改变。
一个人怎样让队友变得更好呢?在篮球场上,这主要归因于:一,由于自己的出色,能吸引对方的人力和注意力,往往被实行双人甚至三人包夹,而当这个时候,自己的队友就会出现无人看防的空档,对队友来说得分就会更容易,所以显得“更好”了;二,优秀球员绝非只会自己投篮得分,同时也应该善于组织进攻,尤其是善于助攻队友得分,比如自己得分不太多但最擅助攻的纳什就是太阳队不可或缺的灵魂,他在场,队友就拿高分,球队就赢,他不在场,队友表现就不太如意。所以,纳什这位矮个子后卫曾连续两个赛季获得MVP(最有价值球员)。 “得分王”的份量是无法与MVP相比的,后者也许未必得很多分,但一定是对球队的贡献最大的,是能够令队友变得更出色的灵魂人物。这样的人,必定也是无私的,不会太计较自己有没有漂亮的数据,更看重球队能否获胜,所以能赢得真正的尊重。我们大概都看到过有关NBA的这则广告语,就是加奈特等人嘴里说出来的:“比赛是五个人的。” 在职场上的情形也与此类似。一位刚刚步入职场的人,如果屡屡被人赞为是业务上的“尖子”或者“才子”,他一定会感到很开心。但当他到了三四十岁时,领导或同事还是用这们的称谓介绍他,味道就开始变了,估计他自己会感到有点郁闷,因为倘若他真的很优秀很出色,那么不应该到四十岁了还戴着二十岁的帽子。“尖子”或“才子”一方面说明这人在职场上天份不错,但同时也表明,他恐怕只是一个单兵作战能力强的特种兵、突击手,而很难成长为具有宏观驾驭能力、全面统筹能力、多方协调能力的将帅之才,也即领袖型人才。 单位里不乏这样的人,业务出色,是个骨干,得到的奖项也有一大堆,但始终只是个埋头干活的技术型人才,却无法成长为一个团队的船长或舵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才子”要么是欠缺领导才能,要么是不够无私,眼睛只盯着一己的得失。我们知道当一个“领导”是令人向往的,但真想干并且能干出点事情的“领导”(而不是混事儿的、捞好处的)都明白,就纯粹从个人的利益、自由度等方面而言,当了“领导”反而可能要受损失:一些机会一些好处必须要让给自己的同事;大量的时间必须投入到自己未必感兴趣的事务当中;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各样的误解。但只有无私的人,才可能令队友或同事变得更好,带领一个团队走向成功。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大学始终标榜他们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而美国的企业在招聘时也更看重一个人的组织、协调、沟通等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至于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如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篮球场上,科比也受到过与麦蒂一样的指责。他也当过“得分王”,也曾只关心自己的得分,但是现在他已经变得越来越无私,他愿意为队友传球,愿意认真地去盯人防守,即便自己的数据下滑也无所谓。在带领湖人队闯入总决赛的战斗中,在北京奥运会的金牌之战中,他就是这么干的。看着科比带领队伍在鏖战的场景,我经常会想起马云说过的一句话: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更衣室老大” 我们的视线都集中在球场上,几乎没有机会深入到球员更衣室一窥究竟。但是在NBA,“更衣室文化”绝对是一种不容小觑的存在。我看过反映中国球员姚明登陆NBA的纪录片《姚之年》,感觉更衣室里另有一种不同于场上的“气场”。姚明作为东方人,当另一位球员张牙舞爪地开他玩笑时还显得有些腼腆。一般来说,“更衣室老大”为人豁达大气,意志力强,善于沟通和协调关系,胜利后能够带动众人情绪掀起狂欢的浪潮,失利后能够调节气氛担负责任,尤其是当面临危机时能够站出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这个“老大”不一定是得分能力最强的,不一定是最高的、最壮的,但他却自有一种领袖群伦的气质,一定是场上场下的精神领袖。“老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任命的,其地位是凭借人格魅力自然而然赢得的,是球员之间形成的一种默契。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倘若在更衣室里被孤立,那他的结局就很不妙。 还是说说火箭队吧。在姚明最初加盟火箭队时,“更衣室老大”无疑是弗朗西斯,中国球迷也都把他叫做“弗老大”。他给人一个印象就是很仗义,当姚明第一次怯生生地走进火箭队更衣室里时,正是弗朗西斯给了姚明一个热烈的熊抱。而我们印象更深的一幕发生在2004年3月的一场火箭主场比赛中,当时太阳队的“小霸王”斯塔德迈尔在“小巨人”姚明头上暴扣以后,又冲着火箭主场的观众咆哮,这对火箭队尤其姚明来说是一种挑衅,但身性内敛的他不会做出反击,这时候身高仅一米九的弗朗西斯冲上前去,伸出小臂顶住了比他高近二十公分的“小霸王”的咽喉。这就是“老大”的气质,关键时刻能替兄弟出头。后来,弗朗西斯走了,交换来了联盟得分王麦蒂,但麦蒂虽然大牌,球技超群,但他却没有“老大”的个性,赢了球不会发动队友庆祝让更衣室里充满欢声笑语,输了球以后要么独自沉思,要么自顾自走掉;至于姚明,作为一个外来人,在语言和文化理解上终究存在一些隔膜,也不可能做“老大”。据说当时输球以后更衣室里的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媒体透露,有那么几年,火箭队有点像“更衣室老大”的是大前锋霍华德。他也替姚明出过头,在一场比赛中,姚明被黄蜂队的队员弄了一个大背摔,想想看,身高两米二十六的巨人被掀翻在地!当时姚明的表情极端郁闷,但他仍然遵循着东方隐忍的伦理没有发作,可是这么一来,且不说主场球迷感觉受辱,火箭队球员的士气也受到极大打击。于是,霍华德挺身而出冲了上去……当然,由于角色稍嫌边缘,气质上也稍逊一筹,这位“霍二叔”只是与全联盟年龄最大的“穆大叔”一起在填补缺少“更衣室老大”的空白而已。 在我看来,一手缔造了中国电子商务帝国的马云就是一位典型的“更衣室老大”。此人其貌不扬,甚至有几分古怪,既无什么家世背景,也不懂电脑,不懂网页制作,只不过是一个英语老师出身。但在创业之初,他靠的就是“老大”气质把一个核心团队,亦即后来被称作“八大金刚”的创业团队凝聚在自己的周围。据说他会把这些人叫到家里来,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说上七八个小时,把光辉的前景展示给受到挫折已萌生退意的同伴,把投资留住,把人留住,更是把心留住。据说那个团队里还有抛下投资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头衔和75万美元年薪、心甘情愿来领阿里巴巴几百元薪水的人。可以说,论电脑、财务、商务等专业的技能和水平,马云可能是团队中最不足道的,但他却能够带领大家,选好方向,锁定目标,毫不动摇地走下去,用NBA当家球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把整支队伍扛在自己的肩上。” 要想成为团队老大,当然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马云的确是具备的,他不是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吗?“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在遭遇互联网的冬天的时候,如果不是马云的坚持,那个阿里巴巴团队估计早就尸骨无存了。马云拥有的天赋就是能够制造出一种屡败屡战绝不放弃的良性“更衣室氛围”,对处于困境中的创业者来说,这样的氛围太重要了。心理脆弱者干不成这样的事。看NBA的总是习惯于把天才麦蒂和同样的天才科比加以类比,两人都是高中生球员,都是得分王,应该说他们的领导能力都偏弱。但麦蒂不但有脆弱的腰,更有一颗脆弱的心,眼见大势已去,麦蒂往往选择放弃,而且脸上还会呈现出诡异甚至“妩媚”的笑;而科比显然更坚强,在他脸上你几乎从来看不到失望的表情,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撒娇耍赖,没有那么多的借口,即便被打得体无完肤,他还是那一脸铁打的坚毅。这句屡被引用的话用在他身上最合适:“永远不要小看一颗总冠军的心。”而他们两人的命运就是如前所述,麦蒂从来没有带领球队进入季后赛第二轮,而科比不但是总决赛常客,而且已戴上了三枚总冠军戒指。如果科比能够更多地向真正的“老大”乔丹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队友,那他的球队会走得更远。成功的创业者明白这个道理,正如蒙牛乳业的牛根生“九八定律”所揭示的那样:经营的98%是经营人心,创业的98%是悟透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