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52320
- 积分
- 3768
- 主题
- 333
- 帖子
- 3410
- 精华
- 6
- 经验
- 3768 点
- 金币
- 23006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7-16 01:17 |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3410
- 精华
- 6
- 经验
- 3768 点
- 金币
- 23006 元
- 注册时间
- 2012-7-2
|
钩介幼虫病
【本病特点】钩介幼虫是淡水双壳类河蚌的幼虫,虫体略呈杏仁状,用足丝牯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鱼受到刺激,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严重时可引起病鱼头部出现红头白嘴现象,俗称“红头白嘴病”。该幼虫对各种鱼类都可寄生,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中下层鱼类,流行于春末夏初鱼苗夏花培育阶段,寄生在嘴部能使鱼苗丧失摄食能力而饿死,寄生在鳃部可引起鱼窒息死亡。钩介幼虫寄生在鱼体上的时间与水温有关,当水温18.19%时可寄生16~18天,水温8—10℃时则需70—80天。诊断时肉眼可见病鱼皮肤、鳍、鳃上有许多白色小点,镜检可清楚看到幼虫。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杀灭蚌类。
②鱼苗和夏花培育池不混养蚌类。
③全池泼洒硫酸铜,使池水终浓度为0.7毫克/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诺达病毒的p一诺达病毒。患病鱼漂游于水面,并伴随有游泳不协调、螺旋状游泳等不同的神经症状,部分鱼眼盲,体弱,不摄食,体褪色或发黑,但未见出血或糜烂。病理检查可见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以及视网膜组织大量细胞形成空泡,出现神经性降解。该病主要流行在石鲷、骖、石斑鱼、红鳍东方鲍等鱼的仔鱼和幼鱼上,死亡率一般可达40%~100%,也有部分种类的成鱼会被感染。近年来,在广东养殖的青石斑鱼、紫带百斑鱼等鱼的苗种上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该病毒在海水中可存活60天以上,所以病毒可以附着在卵表面或在水中游离而感染仔鱼。PCR检测病毒阳性亲鱼的后代全部患病毒性伸经坏死病。病初步诊断可依据病理组织检查,取可疑鱼的脑网膜组织细胞或视网膜做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有无神经组织坏死、大型空泡;或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有无病毒包涵体。也用荧光抗体测试、ELLSA检测、PCR检测等方法进行快速诊断。
【防治方法】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
①选择健康无病毒的亲鱼进行苗种培育,可用PcR法检测亲鱼的生殖腺,并检测产卵前亲鱼血浆中的抗体水平。
②消毒受精卵可有效地灭活卵表面的病毒,以20毫克/升的有效碘处理15分钟,或用50毫克/升的有效碘处理5分钟;也可用臭氧处理过的海水洗卵3~5分钟。
③对育苗室、育苗池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由于病毒对干燥和直射光有很强的耐受力,所以推荐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对该病毒毒有效的消毒剂主要有卤素类、乙醇类、碳酸及pH值12的强碱溶液,如用次氯酸钠50毫克/升处理10分钟。
④及时捞出死鱼深埋,并进行池水消毒。
淋巴囊肿病毒病
【本痫特点】病原为鱼淋巴囊肿病毒(LCV),属虹彩病毒(Iridovirus)。患病鱼的体表、鳍、嘴、鳃、眼球表面出现大量单个或成群的疱状物,使皮肤呈砂纸状,大多数分布在血管附近,颜色由白色、淡灰色至红色。病鱼的肌肉、腹膜、心包、咽、肠壁、肠系膜、肝、脾、卵巢等组织也.可出现淋巴囊肿。本病全年都可发生,水温10~25℃时是发病高峰期。鲈鱼、真鲷、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等都可感染,网箱养殖感染率为60%以上,池塘为20%~27%。王要危害l龄鱼种,发病后2月内死亡率累计可达30%。该病主要通过接触及经消化道而感染。淋巴囊肿病毒病通常在寄主的属内容易相互传染,在不同科之间传染困难。本病首先通过肉眼进行初步诊断,随后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到的淋巴囊肿细胞具有厚的透明囊,在细胞中央有1个增大的核和核仁,胞浆内有多个嗜碱性包涵体,开始衰老的细胞可能缺乏核及包涵体,但大量嗜酸性胞浆是同质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可见淋巴囊肿细胞内有大量的二十面体的病毒颗粒
【防治方法】可参考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①尚元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鱼塘要进行彻底地清塘;及时捞取病鱼,避免病鱼体表的病毒流入水中,危害其他鱼;全池泼洒杀菌药或鱼体药浴,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②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孵化用水。
③用克毒丹3—5克/千克饲料拌匀投喂,连用5天为1个疗程。
④用25毫克/升的PVP—l(含10%有效碘)药浴受精卵15分钟。
虹彩病霉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虹彩病毒,主要位于病鱼脾脏,其次是肾脏。病鱼外观体色发黑,鳃失血,死前作挣扎状游泳。解剖检查,睥脏发炎肿大成球状或近球状,胆变深绿张。虹彩病毒病危害真鲷、石斑鱼、条石鲷、鲈鱼和虹鲧每年6~10月是发病的高峰,真鲷当年鱼种死亡率达到30%~90%。石斑鱼鱼种的死亡率可达60%以上,如果伴随有细菌或寄生虫继发感染,其死亡率高达90%,而25厘米以上的鱼死I二率降至5%~30%。虹彩病毒病可水平传播,由发病鱼通过水及饵料传染健康鱼。诊断时解剖见鱼鳃都癍状,及脾脏、前肾肿大,或做电镜在脾脏和肾脏观察到病毒粒子即可确珍同时,亦可用PCR、ELISA等快速诊断技不进行确诊。
【防治方法】此病毒病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通过适当
的管理措可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嚣善j改投质量好的配合饲料,
囔籍黧篡三篡
这种袭誊芸蓁嚣显3-3。5克/千克饲料,连用5天为1个疗程。
…。⑧用克毒丹 克/千克饲料,连用天为个’厅崔。
0、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毒为双RNA病毒。本病多发于欧洲和日
本的鲑鳟类和牙鲆,为急性病毒疾病,具高致死率。病鱼体
有蛮黑,眼球外突,腹部膨大,在水中旋转狂奔,或失去平
磊,缓慢游动,鳍基部和腹部出血,鳃失血苍白。解剖后可
见肝、脾的褪色及胰之坏死,肾退行性变化,粘液性卡他性
肠炎,胃幽门点状出血。鲑鳟患病鱼苗部分出现拖粪现象。
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开口后的鱼苗到8厘米左右的幼鱼。以
鲑科鱼类多见,发病水温10~15~C,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达
80%。100% 其宿主范围广,可通过其他生物而水平传播。
诊断时取病鱼的胰脏组织做切片,H-E染色观察可初步确
渗。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即可确诊。亦可采用PCR、
EIJSA等快速诊断鉴定系统进行快速诊断i
【防治,b…-'J,:】fj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
综合预防精镪,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要从有瘸史的地区或
养殖池rj{世游种,发现病死鱼及时捞出掩埋。其余措施参见
虹彩璃毒钢的防治.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本病特点】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的新弹状病毒属的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本病症状多种,急性型:体表B出血斑,内脏点状出血,高致死率;慢性型:贫血为状,肝实质坏死;神经型:狂奔,不停地回旋游泳。病表和鳍出血,腹部膨胀。解剖病鱼可见肌肉出血,肾脏或坏死,肠道出血。部分病鱼腹腔有腹水。该病主要发欧洲大陆、美洲和日本的牙鲆、大菱鲆、鳕鱼、鲱鱼、类等的中大鱼,发病季节为冬季和春季,水温10℃时病高峰期,死亡率可高达60%。水温15℃以上时有自止的迹象。根据症状并排除细菌性疾病后即可初步确诊一步诊断可通过电镜在病变组织观察到病毒粒子,亦可PCR、ELJSA技术进行快速诊断。
【防治方法】
①受精卵孵化前用PVP_I 25毫克/升浸浴15分钟,去卵子表面吸附的病毒粒子。
②养殖用水用紫外线、臭氧或氯制剂消毒后使用。
③提高养殖水温至15℃以上,可有效防止此病的发
④用克毒丹防治,具体措施见虹彩病毒病的防治。
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功能坏死病毒,主染幼鱼,病鱼体发黑,鳃变白,肝脏偏白,病鱼拒食。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措施,只有做好工作。
①用聚维酮碘20毫克/升浸泡5.10分钟。
②用聚维酮碘与大黄等抗病毒中药同粘合剂混合,拌入饵料中投喂。
③用克毒丹防治,具体措施见虹彩病毒病的防治。
病毒性红细胞坏死病
【本病特点】病原为VEN病毒。病鱼鳃和内脏的颜色苍白,活动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弱,摄食差或完全拒食。
【防治方法】目前还未有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①改善养殖环境,消毒隔离,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②使用抗菌或抗病毒的药饵,以减少因并发感染所造成的危害。
③用克毒丹防治,具体措施见虹彩病毒病的防治。
师幼鱼病毒性腹水病
【本病特点】病原病毒为双。RNA病毒属的蛳腹水病毒。患病幼鱼体色变黑,眼球外突,鳃失血苍白,腹部膨胀,内有腹水,肝脏点状出血。本病主要危害蛳幼鱼和牙鲆幼鱼。发病季节为5~7月,水温20%时,死亡率可达60%左右。取患病鱼的肝脏或胰脏于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即可确诊。或者用RT-2或FHM细胞株做病毒培养鉴定。
【防治方法】同其他病毒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