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菌真菌性皮肤病

[复制链接]

333

主题

37

听众

37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3-7-16 01:17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帖子
    3410
    精华
    6
    经验
    3768 点
    金币
    23006 元
    注册时间
    2012-7-2

    版主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0:02: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白皮病
    病原
    此病是由白皮极毛杆菌所引起的。
    病症
    开始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蔓延到鱼体后半部躯干,蔓延的部分出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不久病鱼的头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挣扎游动,不久即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7月最盛,这时正是夏花分塘时期,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病菌乘机侵入,引起该病的流行。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的死亡率可达45%以上。该病的病程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时间,对鱼种生产威胁较大。
    防治方法


    白皮病
    (1)在牵捕、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
    (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 克或土霉素25克。
    (3)发病严重的鱼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全池遍洒。
    (4)向病鱼池泼洒痢特灵,每立方米水用药0.3~0.5克。

    2.白头白嘴病
    病原 此病是由一种粘球菌引起的。菌体细长,粗细几乎一致,而长短不一。菌体一般宽0.8毫米、长5~9微米,柔软而易曲绕,无鞭毛,滑行运动。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pH6.0~8.5之间都能生长。
    病症 病鱼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稍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清楚地看到“白头白嘴”的症状。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浮动,常停留在下风处近岸边,不久就会出现大批死亡。


    白头白嘴病
    流行情况
    白头白嘴病是夏花培育池中最常见的严重鱼病之一,草、青、鲢、鳙、鲤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尤其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鱼苗培养20天左右以后,若不及时分塘,就容易发生此病,发病快,来势猛,我国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合理放养和及时分塘。
    (2)用漂白粉(含30%有效氯)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1克,每天1次,连续2天。
    (3)或用生石灰全池遍洒,每667平方米水面用15~20千克。
    (4)用乌蔹莓(五爪龙)、硼砂合剂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蔹莓5~7克、硼砂1.5~2克,每天洒药1次,连续3天,病情严重的应连续洒药6天。
    (5)用五倍子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2~4克。
    (6)用乌桕叶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桕叶干粉6.25克,或鲜叶25克;用含2%的生石灰水浸泡并煮沸10分钟,全池遍洒。

    3.赤皮病
    病原 此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长为,0.7~0.75微米,菌体宽为0.4~0.45微米,单个或成对排列、有运动力,极端有1~3根鞭毛,无芽孢,菌体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此菌好气,适宜温度为25~30,在40的水温尚能生存。
    病症 此病是草、青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有时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



    赤皮病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
    (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牵捕、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药液给鱼种浸洗半个小时左右,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药5~10克。
    (2)给病鱼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千克鱼第一天用药10克,第二至第六天减半,用适量的面糊作粘合剂,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

    4.疖疮病
    病原 病原菌为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菌体长0.8~2.1微米,宽0.35~1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
    病症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疖疮病
    流行情况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与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

    5.打印病
    病原 此病是由点状产气单孢菌点状亚种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多数两个相连,少数单个,菌体长为0.7~1.7微米,宽0.6~0.7微米,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胞。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
    病症 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
    流行情况
    近年来,此病已发展成为主要鱼病之一,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


    患打印病的细鳞斜领鲴
    下:患打印病的团头鲂
    防治方法
    (1)在扦插、搬运和亲鱼催产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可以预防或减轻病情。
    (2)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
    (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克,全池遍洒。
    (4)每67平方米水面用0.75千克辣椒粉加水10~15千克煮沸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续3天。
    (5)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氯霉素注射,每千克鱼注射5毫克,或注射四环素,每千克鱼注射2毫克,进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以一滴水的平静,面对波澜不惊的人生

    333

    主题

    37

    听众

    37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3-7-16 01:17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帖子
    3410
    精华
    6
    经验
    3768 点
    金币
    23006 元
    注册时间
    2012-7-2

    版主 社区QQ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2-7-10 10:04:42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6.竖鳞病
    病原 此病是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的。菌体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革兰氏阴性。此病菌经毒力感染试验,能产生与原有病鱼相似的症状。
    病症 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天,即陆续死亡。


    竖鳞病
    流行情况 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一为鲤鱼产卵期,二是鲤鱼越冬期。一般以鲤鱼产卵期为主要流行季节。亲鱼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达85%。此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
    防治方法
    (1)鱼体受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用链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毫克。
    (4)每100千克水加捣烂的大蒜0.5千克,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
    (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7.鲤白云病
    病原 是由恶臭假单孢菌及萤光假单孢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引起的。
    病症 患病初期可见鱼体表有点状白色粘液物附着并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鳞片基部充血、竖起,鳞片脱落,体表及鳍充血,肝、肾充血,鱼靠近网箱溜边不吃食,游动缓慢,不久即死。
    流行情况 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此病可不治而愈。养在同一网箱中的草、鲢、鳙、鲫鱼不感染发病。


    左:患病鲤鱼
    右:正常鲤鱼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
    (2)每50千克鱼,用磺胺噻唑5克拌饵喂鱼,每天1次,连续6天。

    8.腐鳍病
    病原 腐鳍病是由一种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
    病症 患腐鳍病的泥鳅,背鳍及其附近肌肉腐烂,甚至背鳍可以全部烂掉,肌肉外露骨,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均浮肿,有红斑。患腐鳍病的其他鱼类,鳍因组织坏死而逐渐缩小,鳍的边缘呈锯齿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腐损,最后仅剩鳍条软骨外露。
    流行情况 许多饲养经济鱼类和观赏鱼类都可感染此病,尤以泥鳅发病率最高。
    防治方法
    选择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对病鱼洗浴,用青霉素100微克/毫升、赤霉素12.5微克/毫升等药物浸洗病鱼。



      腐鳍病(背上为致命的杆菌)

    9.水霉病
    病原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科中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菌丝细长,多数分枝,少数不分枝,一端像根一样扎在鱼体的损伤处,大部分露出体表,长可达3厘米,菌丝呈灰色,似柔软的棉絮状。扎入皮肤和肌肉内的菌丝,称为内菌丝,它具有吸取养料的功能;露出体外的菌丝,称为外菌丝。
    病症 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

    上左为水霉  上右为绵霉
    下为患病的鲢鱼
    流行情况 此类霉菌,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感染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防治方法
    (1)在捕捞、搬运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
    (2)鱼池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
    (3)用3%~5%的福尔马林溶液或1%~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产卵的鱼巢,前者浸洗2~3分钟,后者浸洗20分
    钟,均有防病作用。
    (4)每667平方米水面用2.5~5千克菖蒲汁,0.5~1千克食盐,加入2~20千克人尿,全池泼洒。
    (5)用食盐、小苏打合剂各4/10000的溶湾全池遍洒。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以一滴水的平静,面对波澜不惊的人生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