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koo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养虾专家认知2

  [复制链接]

7

主题

7

听众

187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95
精华
1
经验
187 点
金币
344 元
注册时间
2011-8-31
21
发表于 2012-7-12 12:11:02 |只看该作者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推崇的观念,先预防再治疗,可惜国人大部分都没这样的意识
提供专业的虾病毒PCR检测仪器,苗体内弧菌和水体弧菌检测,联系159594897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8

听众

2084

积分

四级会员

Rank: 6Rank: 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778
精华
2
经验
2084 点
金币
4481 元
注册时间
2012-2-10

版主 社区QQ达人

22
发表于 2012-7-17 12:12:20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学习。。。。。。。。。。。。。。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

听众

164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139
精华
1
经验
164 点
金币
646 元
注册时间
2012-5-23

社区QQ达人

23
发表于 2012-7-18 10:59:33 |只看该作者
杂志招聘
建立抗病之生态系统--虾病防治现场实务
吴子纬
一.前言
个人发表上一篇虾病防治现场实务操作的文章已是七年前的事了。看过上一篇文章的朋友们常会问,上篇文章的标号是(1),何时会再写(2)呢?当时我的回答是,应该不会再写了吧!今年台湾地区春天的雨量稀少,气候异常,使得虾类养殖的困难更甚以往。个人所辅导服务的养虾场本季的养殖成果虽较其未接受辅导前为佳,但却与预期相去甚远。养虾想要成功就须具备随着天气的变化而能维持池塘生态稳定的能力。经过这一季的尽心操作后,得到一个结论,人定胜不了天。
其实,并非是生态抗病技术上有盲点,而是一旦就成本考虑时,有时不得不做合乎成本的有效但却不是最佳效果的操作,若现场人员的经验不足时,虾病仍会发作。养殖者在操作上 需具备即使操作失控,有虾病发生之虞时,仍能将其恢复为具抗病力的生态系统的能力。这也是为何虽气候异常,养殖成果不如预期,但吾等仍堪足以告慰之原因。
七年来个人的生 态抗病理论仍无异变而且更为成熟,只是此时现场的操作与上一篇文章所提的操作方法几乎已完全不同了。我在现场的访谈中,年轻一辈的养殖者对养虾仍有期待, 但总有面对一滩池水却不知所措之憾。而对养虾事业具浓厚兴趣的朋友们与我数个月访谈与实地操作后,至少已了解什么是抗虾病的池塘生态系统,但片片断断的资 讯总使其有”未尽全面,尚有遗珠”的感觉,遂怂恿我再为文以利其了解完整的虾病与生态系的概念。我个人则想以此文再飨执着于养虾产业的这些”难得胡涂”的朋友们。
二.什么是抗虾病的生态系统
所谓池塘生态包括了藻相、菌相、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化学和水质的变化、池水的增减和饵料投放的物理变化,还有至为重要而为大家忽略的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消长等。在做任何足以改变生态系的处理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些品相的消长与变化。
个人曾从事困扰 台湾地区淡水虾养殖业者多年来的软壳病和类酵母菌的病变处理。第一步必须先访谈养虾业者,他们都能明确叙述在什么样特定水质状态下,病变不会发生。第二步 判断,这是什么样的水质生态。第三步是做出这种特定的生态系统。最后则是维持这生态系的稳定。即使海水虾种的虾病处理当也不脱这数项处理步骤。最重要的若 未进行第一步的访谈养虾业者,后续的判断和处理皆会失误。
近年来所谓虾病防治只专注于病原体的处理和预防,却是这些年来虾病防治不彰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是生态系的基本元素,不同微生物族群的消长常带动生态系不可逆的变化。养殖者一直有一种生态观念”以有益菌抑制病原菌”的想法诚然无误,但以市售活菌产品去做抑菌处理,我在七年前即以”菌量不足”和”外来种不足以抑制原生种”的原因,认为这做法是颇值得商榷的,”以原生有益菌抑制病原菌”应是正确的想法,而以此才能探讨出正确的抑菌操作方法。
过去在做虾病处 理时,当发现水中可测出亚硝酸盐时,虾体病变即可好转,当时水色多是以绿色鞭毛藻为主的暗绿色。由于测出亚硝酸和水色的变化与已知的原生硝化细菌群形成优 势种的时间点相仿,故而推论水体中以优势硝化细菌群为基础的生态系有抑制虾病的初步推论。吾等并不能确定硝化细菌是否有抑制病毒和病菌的作用,比较精确的 说法是硝化细菌呈优势时的池塘生态系可以有效抑制虾病。
那么这种优势硝化细菌群的池水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不同的处理当有不同的呈象,若以最简单的水色分辨,直接以高氮有机肥适当施肥,水色会以呈现单细胞绿藻为优势种的深绿色或绿色鞭毛藻的墨绿色居多。若有机肥经浸泡活菌液后再施肥,则会呈现多种优势藻相的混合水色,以黑灰或棕绿的偏暗色水系为主。若以”生态指标”界定,浮游动物一般会存在这种优势硝化细菌群的池水中,而水生昆虫的成虫(龟仔)很少会出现,这就是俗称的”肥水”。这在上一篇文章中已多所论述。近年来,以肥水养虾的观念,也广为一般养虾业者所接受。
三.如何做出抗虾病的生态系统
一般而言,这就是”做水”的程序,与传统的做水最大的不同的是施肥量。在现场实际操作上,会因各个池塘的条件不同,作法也不一样,实时是同一养殖场,不同的池塘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模式。但总有固定不变的步骤:
收成后杀灭杂虾甲壳类生物,一般以农药剂处理。
晒池:纯粹只是个人的想法,我并不认为一定须进行这步骤。对于许多无法晒干的池塘,需有替代处理方法。
软化底土: 无法晒干的池塘最好进行这步骤,以减少还原层。除了以人力施作外,在台湾地区,已知只有一项制剂有这种功能。
洒石灰:干池底每分地施放熟石灰40Kg以上。无法晒干的池塘最好施放生石灰,每分地至少施放60Kg。施放完毕后立即进水,避免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降低氧化力。
施肥:可一面进水,一面施肥。以有机氮肥为主。施放量的差异很大,若以原为养鱼之池塘,收成后不推底土而改养虾为例,施肥量为5%含氮量的有机肥每分地200 Kg。值得注意的是,养鱼后完全移除底土的池塘,养虾失败的池塘或已知底土肥力很低的池塘,不宜规划作虾类养殖之用,无论是单养或混养。
茶粕:进水完毕后,立即施放茶粕。施放量为每分地一包约35ppm。茶粕的功用很多,除了已知杀灭杂鱼的功能外,可活化表层底土,和一般知之甚少的促生硝化细菌的功能,是虾类养殖上无可被取代的物品。
完成以上”施肥”的动作后,不表示作水完成而可立即放养虾苖了。池水水质是否达”定位”而有抗病功能,可就几点观察:
水色:若非暗色水系,需再加肥。水色的来源为微细藻类,透明度当在30至40cm,若施肥后池水呈淡绿混浊态,透明度只有十余公分,表示施肥量不足或底肥的释放有问题。
浮游动物:观察到桡足类表示施肥量足够,但需配合其他指标才可放苖。若有枝脚类,表示施肥量不足,水色也会吊清,需立刻放苖,待枝脚类被虾苖吃完后,再来施肥。
水生昆虫:若出现大量”龟仔”,显示施肥或释肥量不足,若其他水质条件许可,仍可放苖,放苖后两周仍有大量龟仔,就必须进行下一节叙述的”追肥”了。若出现红色的”蚊仔虫”或蜻蜓的幼虫---水虿,表示”作水”程序完成,随时可放苖。
水质测定:施肥量足够时,作水初期氨氮的浓度会高至5ppm以上,亚硝酸盐则测不到,此时放苖,虾苖会有高达50%以上死亡率。经过约两周,氨氮的浓度会略降,但亚硝酸盐的浓度会上升至1ppm,此时即为放苖适当时机。也就在此时,各项生态指标也同时处于最适抗病状态。
四.如何维持抗虾病的生态系统
这项应就是养虾技术的重点了。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简单的说,就是使硝化细菌群和其共生的菌相保持在优势状态。有经验的养虾业者就知道,虾越养水是越瘦,为维持水中适当的营养度,就必须有”追肥”的动作。
追肥,如何追?首先必须精确判断水中营养度,含氮物质不足,固然需添加高蛋白物质于水中。但多年来一直有朋友问的,是否会有施肥过当,过肥的状况?过肥又会怎样?以往我的回答是还没遇过这样的状况。就在这最近三年我有了明确的答案,当然有过肥的情形,其水色是以红棕色为主的生态系统,藻相是甲藻(涡鞭毛藻)为优势种。会怎样?虾病仍会发生,死亡率仅次于病毒性虾病。
判断水中营养度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监测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没有固然不好,若浓度过高,有过肥疑虑时,就必须观察藻相,肥水系中一般是复合藻相,其中若有绿色系藻类,可 视为安全。若偏棕色,必须大量换水以降低水中营养度。若无水可换之池塘,则必须施放高糖类物质,升高水中的碳氮比以为拮抗,但实操上,效果并不好。一般大 量换水后再施放高糖类物质会有比较好效果。
池水过肥发生的机率不及5%,最常见的是未经发酵的高蛋白物质,如残饵在池底大量堆积所引发。完全发酵的有机肥,即使施放过量也不致有此疑虑,虾粪可归为此类有机肥。近年来养虾业者常会将有机原料浸泡于活菌液中数日后再施放入池,这些有机原料仍视为未发酵物质,施放时须谨慎为之。
若是无法监测氨 氮和亚硝酸盐的养虾场则是使用生态生物指标法来判断水中营养度。此法是藉由不同的水中生物会生存在不同营养度的水中,以判定水质的肥瘦,此水中生物当然也 包括藻类。例如,一样是复合藻相,蓝藻加褐藻与绿色鞭毛藻加甲藻,看起来水色是很难区别不同的,一般养虾场无法用显微镜观察分辨时,水中的营养度就必须用 其他水中生物的不同来辨别了。如前例,蓝藻加褐藻的池水中就会发现有”龟仔”, 而绿色鞭毛藻加甲藻就不会有,而另有尖尾螺狮,于是我们可知前者的营养度不足,需做追肥处理了。若经进一步验证也可发现,前者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几乎无 法测出,后者则测出相当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另外则还有其他的目测法为,前者水车打起的水花颜色较浓,后者则几乎无色。
精确了解水中的营养度后,追肥尽量选用低价位的高蛋白和高糖类原料,另外则配合活菌处理比直接泼洒的效果较佳。至于施放量则需视水中的营养度而定,并维持水中正常碳氮比。操作时,不可只用一种高蛋白或高糖类原料,需混使用。施肥量,平常保养为每分地每星期20公斤,高糖类原料为主。紧急施肥则为60公斤,每星期两次,高蛋白原料为主。

水产前沿杂志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

听众

164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139
精华
1
经验
164 点
金币
646 元
注册时间
2012-5-23

社区QQ达人

24
发表于 2012-7-18 11:00:12 |只看该作者
五.如何活化底质增加水中营养度
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经验,尤其常发生在池底贫瘠的池塘。虽经大量的施肥和追肥后,却一直无法达到我们所想要的肥水的”定点”。收成时,底泥经拖扰后,竟莫名其妙出现我们所要的水质生态,这就是常遇到的施放固体原料常会遇到释肥不足的问题。
为了增加底质的释肥量,我曾用每分地15公斤米糠加5公斤糖蜜以活菌发酵两天后,施放池中。经两天后,水色竟有明显的变化,由绿色变成暗绿色,透明度也由十几公分,变成三十几公分,各项生态指针均显示水中营养度增加,底泥似增加了释肥量。但是也有许多池塘虽经相同处理却毫无动静,我由此判定底质的施肥量是否足够。
原先我是用这操作来处理白虾细菌性疾病,效果很好。其机制应是有效的降低并控制了水体的藻类量,使得病原菌无法利用藻类死亡释放的大量原生质来增生,而有效治疗了虾病, 由此而可推论虾病的发生与藻类的大量死亡正相关。以往曾观察到透明度由二十几公分急剧增加到五十公分,紧急施肥后,透明度30公分,预期中的虾病并未发生,更确认了藻类的消长与虾病发生的密切关系。
由于观察到白虾 红体病与淡水虾软壳病发生的机制类似,故而曾有尝试处理软壳病的经验。若以处理后,水色变暗,透明度增加,虾病过关的经验而言,大部份的处理是没效的,由 于池水的毫无动静因而推论淡水虾软壳病的病因应为底质的贫瘠。现在我们几乎可确信,底土和水中的营养度足够时,才可有效控制虾病。有养殖淡水虾的朋友,去 年即有除喂饵料外另有施肥的动作,全年竟无发生软壳病和类酵母菌的感染,或许为困扰多年淡水虾的病变问题,找到一个处理方向,不再茫然无措。
施肥追肥后,营养释放不足,就是所谓的”死底”。增加底质营养的释放,就是活化底质。除了上述的高糖类原料加活菌的处理外,另可使用茶粕加石灰浸泡后,直接泼洒即可。处理后,若底质营养足够时,水色会有明显的由浅变深的变化。茶粕加石灰的处理在高水温期,24小时后即有变化。高糖类原料加活菌的处理,因有活菌增殖的程序,水色的变化至少需36小时。
经这二项处理 后,若水色没有任何变化,就显示底质的营养已严重不足。此时的施肥除了适量的固态原料加活菌处理以为基底外,为预防虾病因天气水质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必须 做水体的施肥,增加水中之营养度。对水体的施肥,必须释肥快而多,而且不会沉积,原料的选用应尽量使用液态原料,台湾地区较易取得者为高糖类原料是糖蜜, 高蛋白则是鱼溶汁(俗称鱼精)。施放量则视水质状态而定,一般而言,每分地二者的总和量是20公斤再加活菌处理,针对水质营养度不同,再调整其比例。
六.一些现场呈象及其含意和处理方法
个人曾于2004年在越南遇过草虾有红鳃复合肠道发红的虾病病征。虾病发生后的处理,第一步必须判断是单纯病毒或是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第二步则必须判断其发生的机制,最后才能寻求正确的处理方法。以此例,我发现草虾的红鳃复合肠道发红病征,发生前水中透明度总会由二十余公分突然变成五十余公分,相差30公分以上,此时水色却无明显变化。若于此时作适当施肥处理,常可预防此类虾病的发生。否则三日后,水色一旦有了明显变化,虾病必爆发,但其死亡率不如白斑桃拉之严重,病虾并不上游,而直接死于池底,判断应是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
相同的时间点,据报导大陆湛江地区养殖白虾也有相同的病征。若只由病征观之,红鳃和肠道发炎,当时专家们的建议是病因应是底质不良,必须清洁底质。养殖业者想必就大量换水并清底,于是虾病当是更形严重。
近年大陆地区白虾的”大头病”,不知是否有相同的病征?由冷冻厂传达的讯息,第一季的成功率不及30%,第二季则成功率则高达80%,这是明显病毒性虾病流行的季节性特征。近年来已少见白斑桃拉,而流行的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其处理上除了施肥外,另需考虑池底活化的问题。
虾病发生的季节性因素至为重要,而好发生于季节变化之时。农历三、四月及九、十月是一年中虾病好发的季节,三、四月是由冷转热,病原体的活力增强,病况更形严重。一般而言,我个人并不豉励大量换水,但在农历四月及十月,除了追肥,请适量换水,进水时间则尽量在晚间。淡水养虾者宜增加海水添加的次数。
若以水色界定是否为肥水,常会失误。毕竟若以肉眼看水色而知藻相,若无十年以上的观察和显微镜检,是无法有如此之功力。以往我曾建议养虾业者由几项指标来界定是否为肥 水,及需紧急追肥的时机。以前我是以水沫长度来判断水质的营养度,但失误率太高。近来发现,水沫变短固然是水中溶解营养物质变少,营养度降低,但也曾遇过 水沫变长后,发生虾病的例子。
肥水生丝藻是一可值得确认的指标,但其数量减少时,表示底质可被食用部份也已被池虾利用迨尽,常无法及时追肥,而发生虾病。螺狮存在与否的判定也有相同的问题,若发生大量死亡,空壳浮起时,常也有无法及时追肥之憾。
不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成虫是否存在池水中,是最容易观察和信赖的生态生物指标,安全期也长。例如,作水期的释肥量未达定位时,无论水色为何,均会大量着生”龟仔”,再来随着释肥量增加,红色”蚊仔虫”出现时,龟仔量即会大量减少。虾苖长至寸苖以上即会食用蚊仔虫而渐稀少,此时必须观察是否有蜻蜓的幼虫--水虿。当龟仔量渐增时即为追肥的时机了,而且安全预警期有两周。一般淡水生的水生昆虫仍可生存于低盐度的池水中,即便是纯海水也可见水生昆虫,但那种则是瘦水的指标了。
一般的认定是,水中营养度高,藻类增生势必旺盛,肥水必定会有藻类过多的问题,若倒藻池虾不就有立即的危险。经过我辅导的养殖场经过了一番无论是心理和操作的挣扎后,竟然发现发生虾病的池塘经加肥处理,水质达到定位,虾病被有效抑制时,藻类的浓度并不高,透明度是标准的30公分。另外在这类水质可观察到水中的悬浮微粒很少,不会有雾雾的现象。所以,也可认定即使也是肥水的藻类浓度高,混浊度也高的池水,却不是营养度足够到可有效抑制虾病的生态系统。这类水系经加肥处理后,一般状况是并不会达到”标准状态”,另须做活菌的再处理才可。但经活菌处理后,水色未有明显变化,则需再追肥。
由虾体的观察,当拉起料网时,正常虾的肌肉应为透明状,离水10秒以上若仍维持透明,水质生态是为”标准状态”。若有立即白化的现象,表示池虾对水质已感到紧迫,需立即追肥,否则两星期内就会发生病变,这一般会发生在原本营养度足够却”降肥”的池塘,也最容易为养虾业者忽略,以为池塘仍处于安全状态。
七.结语
如何观察生态生 物指标以界定控病的水质生态,是我近三年来向养虾业者倡导的最新的养虾技术。养虾业者在放养虾苖前,一定须了解什么是抗病的池塘生态。而以我们已知的技 术,做出这样生态,而且必须了解,不同的季节当有不同的作法。如何维持抗病生态的稳定,是困难度最高,也是业者反映最难拿捏的部份。如何精确判断营养度的 增减非是有相当的经验,实无法办到。而季节变化时未适时改变操作方法,也是我在辅导业者时常遇到的困扰。生态抗病技术自是有其困难度,但我个人认为,使用 药物已无法有效抑制虾病时,至少是一有效并兼维护自然生态的可行方法。
随着季节的变化,追肥的内容应随着改变。一般而言,低水温期以施高糖低蛋白的原料为主,农历三四月必须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而且液态原料较佳。农历五至八月,又需改为高糖低蛋白的追肥。农历九、十月再需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低水温期需注意池底的活化,以维持池虾正常成长率。当然雨季时也需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
建议使用活菌应是与上一篇文章最大的不同点。由于各种操作逐渐纯熟,使用活菌可以增加吾等对水质的掌控能力,一旦未达预期的状态,也易找出其问题之所在,而能立即作修正。
以往的生态生物指标,我只有提到桡足类,近来我则以观察水生昆虫为主,主要是观察容易,而且比之藻类水色比较不会判断错误,而导致操作失误,甚至作出反向的判断与操作,导致虾病无法抑制。
水质的测定,我建议的第一个项目为pH,在水质稳定时,我并无特定的标准值,测定的目的,纯粹只是监控”去氮作用”是 否发生。第二项是透明度,在已知藻类的消长与虾病的发生为正相关时,绝对有必要每日测定透明度,若有急遽的变化,须立即应变。最后一项则是氨氮和亚硝酸 盐,这两项数据是作为硝化细菌群活力的佐证。曾有养虾业者就只做这两项监测,只要是维持相当浓度,即认定是安全状态,竟也能创造多年养虾不败的成绩。
近年来,可为现 场利用的虾病研究几乎付之阙如。养殖业者几乎已不知如何养虾,虾病发生时更是不知所措。我在养殖现场从事技术辅导工作,在无任何协助和支持的情形下,养虾 业者自至立自强的精神,令人感佩。这篇文章希望能抛砖引玉,期望养殖界的先进们能贡献新的智能与技术,吾等所求不多,只希望台湾能恢复一个基本养虾的产业 规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eus    

0

主题

3

听众

4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44
精华
0
经验
49 点
金币
165 元
注册时间
2013-1-18
25
发表于 2014-9-6 16:08:15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