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如何活化底质增加水中营养度 多年来一直有这样的经验,尤其常发生在池底贫瘠的池塘。虽经大量的施肥和追肥后,却一直无法达到我们所想要的肥水的”定点”。收成时,底泥经拖扰后,竟莫名其妙出现我们所要的水质生态,这就是常遇到的施放固体原料常会遇到释肥不足的问题。 为了增加底质的释肥量,我曾用每分地15公斤米糠加5公斤糖蜜以活菌发酵两天后,施放池中。经两天后,水色竟有明显的变化,由绿色变成暗绿色,透明度也由十几公分,变成三十几公分,各项生态指针均显示水中营养度增加,底泥似增加了释肥量。但是也有许多池塘虽经相同处理却毫无动静,我由此判定底质的施肥量是否足够。 原先我是用这操作来处理白虾细菌性疾病,效果很好。其机制应是有效的降低并控制了水体的藻类量,使得病原菌无法利用藻类死亡释放的大量原生质来增生,而有效治疗了虾病, 由此而可推论虾病的发生与藻类的大量死亡正相关。以往曾观察到透明度由二十几公分急剧增加到五十公分,紧急施肥后,透明度30公分,预期中的虾病并未发生,更确认了藻类的消长与虾病发生的密切关系。 由于观察到白虾 红体病与淡水虾软壳病发生的机制类似,故而曾有尝试处理软壳病的经验。若以处理后,水色变暗,透明度增加,虾病过关的经验而言,大部份的处理是没效的,由 于池水的毫无动静因而推论淡水虾软壳病的病因应为底质的贫瘠。现在我们几乎可确信,底土和水中的营养度足够时,才可有效控制虾病。有养殖淡水虾的朋友,去 年即有除喂饵料外另有施肥的动作,全年竟无发生软壳病和类酵母菌的感染,或许为困扰多年淡水虾的病变问题,找到一个处理方向,不再茫然无措。 施肥追肥后,营养释放不足,就是所谓的”死底”。增加底质营养的释放,就是活化底质。除了上述的高糖类原料加活菌的处理外,另可使用茶粕加石灰浸泡后,直接泼洒即可。处理后,若底质营养足够时,水色会有明显的由浅变深的变化。茶粕加石灰的处理在高水温期,24小时后即有变化。高糖类原料加活菌的处理,因有活菌增殖的程序,水色的变化至少需36小时。 经这二项处理 后,若水色没有任何变化,就显示底质的营养已严重不足。此时的施肥除了适量的固态原料加活菌处理以为基底外,为预防虾病因天气水质的变化而随时发生,必须 做水体的施肥,增加水中之营养度。对水体的施肥,必须释肥快而多,而且不会沉积,原料的选用应尽量使用液态原料,台湾地区较易取得者为高糖类原料是糖蜜, 高蛋白则是鱼溶汁(俗称鱼精)。施放量则视水质状态而定,一般而言,每分地二者的总和量是20公斤再加活菌处理,针对水质营养度不同,再调整其比例。 六.一些现场呈象及其含意和处理方法 个人曾于2004年在越南遇过草虾有红鳃复合肠道发红的虾病病征。虾病发生后的处理,第一步必须判断是单纯病毒或是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第二步则必须判断其发生的机制,最后才能寻求正确的处理方法。以此例,我发现草虾的红鳃复合肠道发红病征,发生前水中透明度总会由二十余公分突然变成五十余公分,相差30公分以上,此时水色却无明显变化。若于此时作适当施肥处理,常可预防此类虾病的发生。否则三日后,水色一旦有了明显变化,虾病必爆发,但其死亡率不如白斑桃拉之严重,病虾并不上游,而直接死于池底,判断应是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 相同的时间点,据报导大陆湛江地区养殖白虾也有相同的病征。若只由病征观之,红鳃和肠道发炎,当时专家们的建议是病因应是底质不良,必须清洁底质。养殖业者想必就大量换水并清底,于是虾病当是更形严重。 近年大陆地区白虾的”大头病”,不知是否有相同的病征?由冷冻厂传达的讯息,第一季的成功率不及30%,第二季则成功率则高达80%,这是明显病毒性虾病流行的季节性特征。近年来已少见白斑桃拉,而流行的病毒复合细菌的虾病,其处理上除了施肥外,另需考虑池底活化的问题。 虾病发生的季节性因素至为重要,而好发生于季节变化之时。农历三、四月及九、十月是一年中虾病好发的季节,三、四月是由冷转热,病原体的活力增强,病况更形严重。一般而言,我个人并不豉励大量换水,但在农历四月及十月,除了追肥,请适量换水,进水时间则尽量在晚间。淡水养虾者宜增加海水添加的次数。 若以水色界定是否为肥水,常会失误。毕竟若以肉眼看水色而知藻相,若无十年以上的观察和显微镜检,是无法有如此之功力。以往我曾建议养虾业者由几项指标来界定是否为肥 水,及需紧急追肥的时机。以前我是以水沫长度来判断水质的营养度,但失误率太高。近来发现,水沫变短固然是水中溶解营养物质变少,营养度降低,但也曾遇过 水沫变长后,发生虾病的例子。 肥水生丝藻是一可值得确认的指标,但其数量减少时,表示底质可被食用部份也已被池虾利用迨尽,常无法及时追肥,而发生虾病。螺狮存在与否的判定也有相同的问题,若发生大量死亡,空壳浮起时,常也有无法及时追肥之憾。 不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成虫是否存在池水中,是最容易观察和信赖的生态生物指标,安全期也长。例如,作水期的释肥量未达定位时,无论水色为何,均会大量着生”龟仔”,再来随着释肥量增加,红色”蚊仔虫”出现时,龟仔量即会大量减少。虾苖长至寸苖以上即会食用蚊仔虫而渐稀少,此时必须观察是否有蜻蜓的幼虫--水虿。当龟仔量渐增时即为追肥的时机了,而且安全预警期有两周。一般淡水生的水生昆虫仍可生存于低盐度的池水中,即便是纯海水也可见水生昆虫,但那种则是瘦水的指标了。 一般的认定是,水中营养度高,藻类增生势必旺盛,肥水必定会有藻类过多的问题,若倒藻池虾不就有立即的危险。经过我辅导的养殖场经过了一番无论是心理和操作的挣扎后,竟然发现发生虾病的池塘经加肥处理,水质达到定位,虾病被有效抑制时,藻类的浓度并不高,透明度是标准的30公分。另外在这类水质可观察到水中的悬浮微粒很少,不会有雾雾的现象。所以,也可认定即使也是肥水的藻类浓度高,混浊度也高的池水,却不是营养度足够到可有效抑制虾病的生态系统。这类水系经加肥处理后,一般状况是并不会达到”标准状态”,另须做活菌的再处理才可。但经活菌处理后,水色未有明显变化,则需再追肥。 由虾体的观察,当拉起料网时,正常虾的肌肉应为透明状,离水10秒以上若仍维持透明,水质生态是为”标准状态”。若有立即白化的现象,表示池虾对水质已感到紧迫,需立即追肥,否则两星期内就会发生病变,这一般会发生在原本营养度足够却”降肥”的池塘,也最容易为养虾业者忽略,以为池塘仍处于安全状态。 七.结语 如何观察生态生 物指标以界定控病的水质生态,是我近三年来向养虾业者倡导的最新的养虾技术。养虾业者在放养虾苖前,一定须了解什么是抗病的池塘生态。而以我们已知的技 术,做出这样生态,而且必须了解,不同的季节当有不同的作法。如何维持抗病生态的稳定,是困难度最高,也是业者反映最难拿捏的部份。如何精确判断营养度的 增减非是有相当的经验,实无法办到。而季节变化时未适时改变操作方法,也是我在辅导业者时常遇到的困扰。生态抗病技术自是有其困难度,但我个人认为,使用 药物已无法有效抑制虾病时,至少是一有效并兼维护自然生态的可行方法。 随着季节的变化,追肥的内容应随着改变。一般而言,低水温期以施高糖低蛋白的原料为主,农历三四月必须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而且液态原料较佳。农历五至八月,又需改为高糖低蛋白的追肥。农历九、十月再需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低水温期需注意池底的活化,以维持池虾正常成长率。当然雨季时也需增加高蛋白原料的比例。 建议使用活菌应是与上一篇文章最大的不同点。由于各种操作逐渐纯熟,使用活菌可以增加吾等对水质的掌控能力,一旦未达预期的状态,也易找出其问题之所在,而能立即作修正。 以往的生态生物指标,我只有提到桡足类,近来我则以观察水生昆虫为主,主要是观察容易,而且比之藻类水色比较不会判断错误,而导致操作失误,甚至作出反向的判断与操作,导致虾病无法抑制。 水质的测定,我建议的第一个项目为pH,在水质稳定时,我并无特定的标准值,测定的目的,纯粹只是监控”去氮作用”是 否发生。第二项是透明度,在已知藻类的消长与虾病的发生为正相关时,绝对有必要每日测定透明度,若有急遽的变化,须立即应变。最后一项则是氨氮和亚硝酸 盐,这两项数据是作为硝化细菌群活力的佐证。曾有养虾业者就只做这两项监测,只要是维持相当浓度,即认定是安全状态,竟也能创造多年养虾不败的成绩。 近年来,可为现 场利用的虾病研究几乎付之阙如。养殖业者几乎已不知如何养虾,虾病发生时更是不知所措。我在养殖现场从事技术辅导工作,在无任何协助和支持的情形下,养虾 业者自至立自强的精神,令人感佩。这篇文章希望能抛砖引玉,期望养殖界的先进们能贡献新的智能与技术,吾等所求不多,只希望台湾能恢复一个基本养虾的产业 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