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虾病的预防 如今我们可以在发病的池塘中大量施放含氮物质来重建优势氮源细菌相,当此菌群形成优势种时,水色会有特定两、三种的变化,而发病的状况便立刻缓和与好转。而应用此程序,最有效预防虾病的方法便是如何防止脱硝作用对池塘稳定的生态造成破坏: (1)充足的溶氧:脱硝作用既是由水中厌氧菌所进行的,只要是有氧的环境,此类细菌便无法活动。但是以现存的池塘设计,要在养殖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使池底维持在有氧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养殖业者不了解"水温成层"会造成池底的缺氧,在白天时停开水车,或开启的水车数不够,无法打散"斜温层",以致测定表层水的溶氧非常充足,但池底却是缺氧状态而不自知。即使是开启了足够的水车,斜温层可以被打散,池底仍有许多死角会呈缺氧状态,只是面积的大小罢了。 (2)充足的含氮物质:若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但含氮物质不足,仍然无法建立稳定的氮源细菌相以抵抗病原弧菌。为使水中含氮物质充足,在现场实际操作上,放养虾苖前必须要有"施肥"的动作并有充分作水的时间,待水中建立稳定的氮源细菌相后才放养虾苖,放养后也要有"追肥"的动作,以随时保持水中有充足的含氮物质而维持氮源细菌相的稳定,这由水中硝酸盐浓度的测定便可取得一参考值。 (3)施肥:放养虾苖前必须施放有机肥(类形不拘)于池底作基肥,施放量在每分地200公斤以上,待水中着生大量动物性浮游生物才放养虾苖。这些动物性浮游生物是作为生态的指针物,并非是作为虾苖的饵料生物。 (4)追肥:一般若能依循施肥的标准程序,养殖的虾类在两个月内应不会发生病变,但养殖技术的优劣便在于如何拿捏虾苖放养后追肥的时机与技巧,毕竟虾类并不是只养两个月就可收成的。而追肥的技术则在于如何掌握池塘中危险来临前的预警讯号。 四、建立虾病的预警系统 比较细心的业者大概会发现,虾病发生前两周都会有藻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并持续许多天。这是因为水中多次的脱硝作用使得氮源不足而造成的。当藻尸减少时,水色都会有明显的变化,绿色水系会变成浅绿色,藻相以较少量营养盐即可生存的蓝绿藻为主,许多研究报告已显示了蓝绿藻与虾病发生间的关联性。 类似这种藻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即可作为虾病发生前的预警讯号。但是此预警时间只有两周,与重建优势氮源细菌相的安全预警时间的高水温期的四周(低水温期时间则更长)明显不足,所以即使发现此现象便立即作适当的处理,仍无法避免虾病的发生,只是提前作处理在池虾尚未大量死亡前即可处理过关,仍可维持相当的存活率。 所以适合作为虾病发生前的预警讯号必须提供至少四周的安全预警时间,才能有效预防虾病的发生。其方法如下: 1、脱硝作用的监测:若能监测到脱硝作用的进行,只需立刻补充含氮物质(追肥),便能有效预防虾病的发生。要监测脱硝作用的进行,可以(1)每日监测午后池水中的硝酸盐的浓度,若其浓度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即表示大量的硝酸盐为脱硝作用所消耗,被消耗的硝酸盐会由水中其它的含氮物质所补充,当被补充的含氮物质也被消耗至相对低量时,虾病便会发生了。(2)每日监测清晨、午后和深夜的pH值,若在某日的午后,其pH值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有时竟然是当日pH 值最低者,但清晨和深夜的 pH 值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即表示当日的午后池中有脱硝作用在进行。一般而言,我们会在测到pH 值有不正常下降的隔日测到硝酸盐有不正常下降的情形。而在"透南风"和下雨的日子较易监测到脱硝作用的进行。此时就必须要有追肥的动作。 2、菌数量的监测: 水中弧菌数量的多与少是危险和安全的最直接的指针,一般我们可以200株/㏄作为临界值,一超过此标准,便作追肥处理。一般的想法是,大量的添加有机物于水中不是正好作为病原菌的营养源而使病原菌大量增殖吗?多少年来,不就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使得虾病防治无法突破。在现场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当水质的生态指针都显示着是超级富营养时,水中弧菌的族群数量却非常低,有时甚至侦测不到。我们可以取1㏄的池水置于TCBS培养基上,于室内、室温的状态下静置二日,培养基上所置生的菌落数即是弧菌数量的极近似量。 3、目测法:除了藻类大量死亡在池塘的风尾处堆积着藻尸外,池塘中还有许多征候显示着池塘安全或危险的状态。但目测法均属落后指针,并不能提供安全预警时间。 安全状态:暗棕、墨绿、深绿和土涝水系,池水混浊度高、透明度低,动物性浮游生物量多,水车打起的水花有浓厚水色并拖出长长的水沫,池底底土呈黑色有时并附生大量螺狮,水车的浮船在水线下着生有黑色的有益菌的菌落,风尾的藻尸量少,池边和水车上着生深绿色短丝的丝藻。虾体色呈白晰透明。 危险状态:池水清澈和浅绿色水系,池水透明度高,动物性浮游生物量少或没有,水车打起的水花无色并拖出的水沫很短,池底底土呈灰色并有土皮,池边和水车上着生浅绿色长丝的丝藻,风尾的藻尸量大。虾体色则呈黑色。 五、虾病演绎记事 自从1987年开始的草虾杆状病毒的病变后,台湾的养虾业便一路跌到谷底,而由谷底逐渐翻扬是在1992年由嘉义义竹和台南学甲一带开始的。当时我所得到的讯息是,养殖成功的池塘池底都有大量的黑烂土,而当这些烂土被"吸干",池底变硬时,虾病便发生了。尽管与我当时的认知大异其趣,但为作合理化解释,遂将之导向池底"菌相"变化的探讨。尽管是瞎蒙的,至今回想来,颇庆幸蒙对了方向,这是第一个转折。 多年来活菌的使用上,曾遭到某些人的置疑活菌在水中的作用机制。以往我也曾理所当然的认为活菌的功能在处理水中有毒含氮物质,以减少池虾的stress,但当我被问到水中含氮物质的终产物硝酸盐何去何从时,我竟哑口无言,不知所以。一般的认知是这些硝酸盐会完全被藻类所利用,重回氮循环,但以我个人的科班智识知道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便是我无法回答的原因。最后是蒙海洋养殖系的学弟雷惠民博士告知,硝酸盐最后会被厌氧菌还原成氮气,即所谓的"脱硝作用"而解答了疑惑。最后我个人也因置疑"菌量"和"菌种"的问题,认为活菌的使用在虾病防治上是不具功效的,这是第二个转折。 在我曾从事的养虾实验中曾发现池水在午后偶而会有pH值不正常遽降的情形,这在文献中几乎还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由大量细菌的作用才可能导致此结果而可推论是因脱硝作用才有此pH值遽降的情形发生,这是第三个转折。 在某些水质状态下,弧菌族群竟然是被充分抑制的,而经归纳后发现,若以操作方便而言则以富营养水质为最佳,并有快速处理高浓度亚硝酸的能力,虾体色则呈白晰透明状。这种池塘池底都存在成堆的烂土,水质上都可被检测到相当浓度的氨和亚硝酸,而罹患虾病泄池的池塘其池底却异常的"干净",水质上都检测不到氨和亚硝酸,这是第四个转折。 有些人误打误撞竟将虾病治愈,操作者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经我一番归纳分析,裼除与治疗虾病无关的因子后发现,虾病的过关竟然与添加高浓度的蛋白质物质有关,而再以高浓度含氮物质施用于发病池塘,治愈率竟达100%,这是第五个转折。 即使有"施肥"的动作,但没有充分作水的时间即放养虾苖,虾病也是如期发生。有施肥的动作也有充分作水的时间,即使没有追肥的动作,也均能放养超过60天的时间,这是第六个转折。 未作施肥的动作但却在放养后紧急追肥,虾病仍是如期发生,但在特定的水色出现后,虾病自然过关,也能维持相当的存活率,这是第七个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