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養魚魚養 于 2012-9-17 02:16 编辑
水產試驗所
張志堅
筆者日前接獲一個頑固性的魚蛭(leeches)重度感染病例,病魚體表有多處被十多隻的魚蛭吸附,猛然一看彷彿魚體長出許多鬚鬚。該病例並不是發生於傳統的石斑魚室外養殖場,而是來自某一循環水養殖場。 屏東縣佳冬地區為國內石斑魚養殖重鎮,為降低與臨近場區疾病交叉感染的風險,部份業者選擇室內循環水養殖方式,該方式雖然設備及用電成本偏高,但因較少抽取沿岸海水,且各階段都有不同的水處理設備,相較於室外傳統養殖,可大幅降低病原感染的風險,相當適合養殖高單價的石斑魚。 本病例是來自佳冬地區的一個室內循環水石斑魚養殖場,該場石斑魚育成率優良,但長期受到魚蛭重複性感染的問題所困擾。該養殖業者宣稱,針對此一問題,已投藥處理數月之久,但一直無法根除。在了解其罹病魚之臨床檢查結果及該場用藥方式後,筆者認為原因可能出自飼養管理。經持續追蹤後發現,該業者在投藥期間並未對其場內循環水系統之濾材進行更換及清洗,以致每次投藥治療期間,僅殺滅成蟲,而未能成功去除濾材內的蟲卵。因此,一段時間後,存活的蟲卵又孵出幼體,成長後再次造成下一波的感染,疫情甚至比室外養殖者更加嚴重。 魚蛭不論成蟲或幼體均會吸食魚類血液,寄生蟲體過多時,甚至會造成病魚大量血液流失,而致衰弱死亡。蟲體吸食血液所造成的傷口,若遭受到二次性細菌感染亦會加重疫情,即便痊癒,也會在體表留下多處傷痕,導致賣相不佳而影響價格。魚蛭除了造成魚體貧血及體表機械性傷害外,亦會傳播病毒、細菌及原蟲性疾病。循環水養殖的池水皆經過處理,雖有助於病原的控制,但仍要定期的更換與清洗濾材,以免出現防疫缺口。換句話說,嚴謹的飼養管理才是控制疾病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