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5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总考察“样板”渔民村真给力!

[复制链接]

475

主题

34

听众

26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10-24 16:53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2176
    精华
    5
    经验
    2669 点
    金币
    19082 元
    注册时间
    2012-7-13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4 10:44: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深圳罗湖区渔民村,是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广东考察的一站。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沿着20年前邓小平视察南方之路考察工作。首站选择深圳,被认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之地,释放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积极信号。
      
      深圳之行的第二天,习近平来到渔民村。这里曾是解放后人民政府安排“水流柴”(在水上生活,不上岸以船为家的人家)的栖身地,后来又成为“大逃港”风潮的最前沿。改革开放后,这里是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也是8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最频繁视察、考察的小渔村。此后的高速发展也给这里带来了新问题,渔民村变成了深圳特区最难治理的城中村。进入新世纪,旧村改造试点从这里启动,“握手楼”变成了现代化“花园式”住宅小区。这里再次成为中央高层视察、考察深圳时的“样板”。
      
      渔民村既是深圳的叙事起点,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浓缩样本。渔民村的发展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觉醒,也似乎正应和了整个中国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30多年来,改革开放始终是渔民村和村民们的政策夙求。


    家有一亩田,没事经常上www.fishfirst.cn

    475

    主题

    34

    听众

    26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10-24 16:53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2176
    精华
    5
    经验
    2669 点
    金币
    19082 元
    注册时间
    2012-7-13

    社区QQ达人

    沙发
    发表于 2012-12-24 10:45:18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从“水流柴”到上岸定居
      
      12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渔民村村口走下中巴车,他在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黄兴炎的陪同下边走边聊,了解渔民村的发展历史。这是黄在这个小区不到三年内见到的第二位中共中央总书记。
      
      上一次是2010年的9月5日中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渔民村社区,实地走访了解居民生活状况。此外,在2008年的10月和11月,黄还曾负责当时两位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贺国强的考察准备工作。“要算上部级以上领导的来访已经不下几十人。”接待的次数多了,现在黄已经能根据感觉判断出每次来访人物的级别大小,“这么多的国家领导人之所以到这里,也表明了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延续下去。”
      
      黄兴炎是在香港回归那年来到渔民村工作的,他的同事有不少都是这个村土生土长的渔民。渔丰公司的梁玉泉就曾记得自己幼年时在舢板上的经历。“我们与香港新界只有一河之隔,那时深圳河水很清,鱼很多,一条舢板上就是一家人。两公婆打鱼,男人撒网,女人划船。五岁以下的小孩子要跟着大人在舢板上生活,长到能自理了才不用整天跟着大人下水。”
      
      据《渔民村村史》(以下简称《村史》)记载,20世纪上半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在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顺东江漂来,居此打鱼,“犁头尖”渐渐形成了码头。解放后,他们用竹子和茅草在“犁头尖”的荒滩上搭起了水草寮棚,开始了定居生活,逐渐形成了渔民村。
      
      解放后,新政权决心要彻底解决“水流柴”漂泊无依的问题。起初,相邻的蔡屋围村划出了一块20多亩的荒地和鱼塘让这些渔民上岸定居。经过两三年的辛苦劳作,渔民们有了些积蓄。1953年,渔民村以集体的名义从蔡屋围村民蔡灿明、林元荣手中购买到30.69亩鱼塘。此后渔民村有了淡水鱼塘,并开始了水产养殖,产值不断扩大。
    家有一亩田,没事经常上www.fishfirst.cn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34

    听众

    26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10-24 16:53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2176
    精华
    5
    经验
    2669 点
    金币
    19082 元
    注册时间
    2012-7-13

    社区QQ达人

    板凳
    发表于 2012-12-24 10:45:42 |只看该作者
    杂志招聘
      改革开放遏制“大逃港”
      
      1958年,渔民村加入到了当地的人民公社当中,成立了渔业生产队,实行集体生产、统一派工,按工分制取酬。据村里老人们回忆,当时每天打的鱼60%要交水产公司,剩下的40%村里可以拿到集市上销售。“入联社后,船归集体所有,各户捕鱼统一缴给村子,村里平均分配后把剩余产品拿去卖。卖鱼钱归集体所有,一月给渔民一结账。渔民拿了钱再去买日用品。”
      
      梁玉泉记得,当时没有冰箱,打上来的鱼除了留点自己吃外,不交公也没办法保存。“父母在公社劳动一天也挣不到10个工分,兄弟们3岁才有鞋子穿。每月家里也就收入十来元,买任何东西除了用钱外,还要凭社员证和票。”
      
      严重的情况随后发生。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渔民村成为了内地居民“大逃港”的主要通道之一。一份当年被查获的逃港路线图显示,从蛇口到沙头角,一共有6条主要偷渡路线,渔民村就是其中一条。
      
      梁玉泉回忆,以前进渔民村必须要有边防证,村口有部队的岗哨。“但当时只有香港那边装有铁丝网,大陆这边是靠边防军人日夜看守,偷渡的人只要泅渡过深圳河,穿过铁丝网就算胜利了”。
      
      但在梁玉泉看来,渔民村里的人多少都在香港那边有些亲戚,“熟水熟路,又有过境耕作证,想逃最便利”。不过渔民有鱼打还不至于饿死,二来香港那边的亲戚也会时常接济一下,因此渔民村不至于像邻近的某村那样,逃得只剩下一个瘸子。
      
      宝安档案馆收藏着一份1972年的资料称,“从解放后到1964年,渔民村先后偷渡外逃达8户,41人,占当时总人数的36.6%。最严重外逃时间是1957年到1958年,有31人在这一年逃到香港”。
      
      为避免居民“逃港”,当时的政府进行了许多宣传,如“吴金妹是第一个渔民村外逃嫁香港客的女青年,结婚生两个小孩后即被丈夫遗弃,过着痛苦生活”,“这使女青年认识到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才有妇女的地位,社会主义制度是幸福家庭的保障”。这些宣传在当时被称作加强“政治边防”,但显然收效甚微。
      
      现在在渔丰公司上班的许国治是曾在内蒙古部队服役的复员兵,1980年,他被派到渔民村担任治保主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抓逃港”。据统计,至深圳建市前,宝安县(今深圳市地域)人口不到30万,而在香港定居的宝安人竟有35万之多。
      
      许国治记得,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1983年左右才被遏制。而遏制的手段并非“政治边防”,而是改革开放的新政策。这个时间恰巧也与渔民村经济腾飞的时间相吻合。
      
      走在今天的渔民村百米文化艺术长廊中,墙壁上的20幅铜铸浮雕里,有一幅反映的就是1983年许多外逃香港的村民又回到渔民村,与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
    家有一亩田,没事经常上www.fishfirst.cn
    水产前沿杂志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34

    听众

    26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10-24 16:53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2176
    精华
    5
    经验
    2669 点
    金币
    19082 元
    注册时间
    2012-7-13

    社区QQ达人

    4
    发表于 2012-12-24 10:45: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产人生 于 2012-12-24 12:29 编辑

      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
      
      在《村史》中称,“文革”末期,政策稍微有些松动迹象,不甘贫穷的渔民村人就开始悄然搞起了“副业”。1975年,大队买进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用于运沙。1978年,又购置一台进口拖拉机跑运输。1979年,村里又办了一间宝石珠仔钻孔厂。
      
      但真正的改变发生在1980年的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特区在这天正式设立。这让渔民村里近200位渔民几乎占尽了天时、地利。这个紧邻罗湖口岸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偏僻小渔村所在的位置,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关注的核心区域。
      
      村里的老人们回忆,改革开放初期,渔民村利用靠近香港及开放政策,开展小额贸易,组织拾废旧,进口旧机电、旧轮胎及旧汽车等积累起了第一笔原始资金。在深圳特区成立初期,巨大的建筑市场又为渔民村带来新的商机。
      
      老村长邓志标是带领村民见证第一个“春天”的人,“到1979年,渔民村已经有酒楼、珠宝加工等几家香港工厂在渔民村投产。两条货船到中山、东莞贩运水泥、钢材,后又搞起了运输车队。运输车辆奇缺,便到香港买二手货运汽车转卖。”
      
      资料显示,1981年渔民村的集体收入达到了60多万元。当时全村35户人家,160口人,人均收入2571元,每户平均10588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万元户村”。年底村里决定拨出70万元为社员统一筹建新住宅,每户四房两厅,面积130平方米,当年开工。渔民村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33栋统一规划的别墅式小洋楼漂亮整洁,而刚刚流行起来的三大件——电饭煲、电冰箱、电视机也走进了这些村民的家中。
      
      1983年,渔民村兴建起了工业大楼,实行了集资入股。以每户2万元为标准,诞生了中国最初形式的集体股份制公司。
    家有一亩田,没事经常上www.fishfirst.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34

    听众

    26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10-24 16:53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2176
    精华
    5
    经验
    2669 点
    金币
    19082 元
    注册时间
    2012-7-13

    社区QQ达人

    5
    发表于 2012-12-24 10:46:43 |只看该作者

      党的政策会向好的方面变
      
      1984这一年曾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分水岭。“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特区是不是新租界?”这些争论开始在社会上蔓延。这年1月,邓小平进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到南方视察,他毫不犹豫地提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的论断。
      
      渔民村的村民都记得,这年1月25日的天气特别清朗。上午10点邓小平来到渔民村。迎接他下车的有村主任邓志标。当得知村长也姓邓时,陪同父亲前来的邓小平的女儿在一旁说:“嘿,500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哟!”在场的人听后都笑了起来。至今邓志标家仍珍藏着这张与邓小平握手的照片,并挂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村史》记录,邓小平走进村支书吴柏森家后,吴告诉他自己家的电器已经一应俱全,1983年,全家平均每人月收入是500多元。坐在一旁的邓榕怕听力不太好的父亲听不清,便大声说,“老爷子,比你的工资还高呢!”
      
      随后在吴柏森家的二楼,邓小平问吴柏森:“你们现在有钱了都好了,家里什么都有了,还有什么要求没有?”此时吴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一些干部开始吃了一惊。
      
      “要求不敢了,只是我有点怕。”
      
      “怕什么呢?”“我怕党的政策会变。”
      
      据当时村里在场的人回忆,小平同志听到这里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党的政策肯定会变,只能向好的方面变,不会向坏的方面变。”
      
      离开渔民村前,邓小平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证明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了他给深圳市题词的内容,“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媒体宣传报道,渔民村成为了全国劳动致富的典范,很多香港人点名要到这里来投资。
      
      这一年,渔民村集体年收入首次超过百万。
      
      向城市经济迈进的尝试
      
      1985年3月25日,渔民村集体企业公司成立,渔民村开始朝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
      
      这段时间,渔民村上马的项目很多,比如表带厂、手袋厂、服装厂、花木场、沙砖厂、宝石厂、塑料厂、胶钉厂、卫生巾厂和家具厂等,“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最终这些企业没能坚持下来。”渔丰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刘为强说。
      
      1989年,渔民村出现了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吴颂球。他是老支书吴柏森的侄子,毕业后放弃了政府机关工作的机会,回到村里企业工作,如今已是渔丰实业物业管理公司的总经理。
      
      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吴颂球称,自己刚工作不久,社会就又陷入到了“姓资姓社”的思想争论之中。“而这次争论的背景是苏联、东欧发生的巨变,不少人开始担心改革开放和特区的政策。”这也让很多渔民村村民产生了忧虑,怕政策变回原来的老样子,更怕家里的资产被没收。
    家有一亩田,没事经常上www.fishfirst.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34

    听众

    26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10-24 16:53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2176
    精华
    5
    经验
    2669 点
    金币
    19082 元
    注册时间
    2012-7-13

    社区QQ达人

    6
    发表于 2012-12-24 10:47:03 |只看该作者

      1992年,邓小平再次到南方视察。
      
      这年随着深圳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之间从农民变成了市民,由村庄变成了社区,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
      
      是年11月28日,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谈起“渔丰”二字由来,渔民村人曾给媒体记者讲过一段小插曲。当初股份制改造时,大家觉得叫“渔民村股份公司”有点“老土”,有人提议说,改革开放了,村民富裕丰收了,叫就“裕丰”吧,邓志标大手一挥:不能丢掉渔民村,就叫“渔丰”吧!渔丰股份实业公司由此而来。
      
      此前村里对所有集体资产进行了评估,当时核算出的渔民村总资产有800多万元,包括一些厂房、小型加工厂和村里对外出租的物业及运输工具。
      
      最终采取的收益分配原则是,51%属集体,49%不管年龄大小,只要参加工作,就按照股份给大家。渔民村这年有90人具备股东资格。吴颂球一家则分到310股。第二年,他从股份公司领到了第一次分红的1万多元。
      
      邓小平此次南方视察的话被渔民村的村民们牢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值得一书的是,“渔丰”是全国第一批村办的股份制公司,在改革的进程中渔民村再次留下了一笔。
      
      2009年的企业年报显示,“渔丰”的资产此时已达到1.9亿元,比成立之初已经增长了20倍。
    家有一亩田,没事经常上www.fishfirst.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主题

    34

    听众

    26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10-24 16:53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2176
    精华
    5
    经验
    2669 点
    金币
    19082 元
    注册时间
    2012-7-13

    社区QQ达人

    7
    发表于 2012-12-24 10:47:54 |只看该作者
      旧村改造的成功范例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渔民们告别了以前的“集体经济”,有些人开始自谋发展。同时,随着深圳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村民为了增加房租收入,纷纷把原来统一的二层小洋楼变成“亲嘴楼”、“握手楼”,渔民村里一时间抢建成风。
      
      这次习近平做客的邓国华家曾经就属于这种情况。邓国华回忆:他家先是把以前的洋楼加盖了一层,后来干脆推倒,重新建了栋六层楼。“基本上都是租给香港人的,那时我家的房租收入每个月有两万多元。”
      
      一位上世纪90年代渔民村的租客告诉记者,那时渔民村的房子非常密集,连续多年都发生餐厅油烟着火。由于地基浅,有些楼房甚至倾斜,“仔细看都快成比萨斜塔了”。
      
      2001年,渔民村作为深圳市旧村改造试点的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原先的30多栋小洋楼的业主每户投资260万参加改造。这年8月1日,渔民村重建典礼在一场大雨中开始。从当时的照片中还可以看到,主席台上一排领导手打各色雨伞站在典礼背景板前面,而深圳市的旧村改造也从这天开始拉开序幕。
      
      2004年8月18日,改造后的渔民村变成了“花园式”住宅小区,有11栋12层的住宅楼和1栋20层的综合楼。1360套单元房通过抽签分到了业主手中。曾经祖辈是“水流柴”的渔民,这次平均每户分到了1320平米的单元房。
      
      渔民村社区改造竣工后,业主多余的物业被投入租赁市场,社区率先推行了“政府主导、物业介入”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这一城中村改造样本随后被媒体称为“渔民村模式”——依托物业公司推行出租屋统一出租集中管理,业主每月坐享租金。
      
      记者拿到的最新一份数据显示,目前渔民村暂住人口4158人,原村民220人。原村民的家庭资产从改造前的500万跃升至现在的2300万,户年均收入约50万元。
      
      在新小区落成典礼这天,邓小平的扮演者特型演员卢奇被村民们请来。他模仿小平同志的四川口音说:“20年过去了,我再到渔民村来一看,真是旧貌换新颜,变得我都认不得了。”
      
      而当时在场的村民中就有人回忆起,1984年邓小平在离开渔民村时,似乎曾陷入了一阵深思,然后说道:“全国农村要达到渔民村这个水平恐怕要100年。”
    家有一亩田,没事经常上www.fishfirst.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

    听众

    302

    积分

    二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181
    精华
    0
    经验
    302 点
    金币
    17 元
    注册时间
    2012-3-15
    8
    发表于 2012-12-24 12:10:39 |只看该作者
    中国水产人,不光在民间技术的创新上走得很前,在制度创新上也不输人,看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的“渔塘革命”,比小岗村还要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10

    听众

    949

    积分

    三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4-7-21 09:26
  • 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帖子
    797
    精华
    1
    经验
    949 点
    金币
    3917 元
    注册时间
    2012-8-14
    9
    发表于 2012-12-24 21:25:51 |只看该作者
    传统养鱼模式有点落后,鱼塘也应该改革开放,提升竞争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