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oscar 于 2013-1-15 16:51 编辑 
 
 引起体色变化的饲料物质
 
 1、饲料油脂
 
 ①饲料油脂总量的影响
 
 影响到饲料色素物质的吸收、运输和色素在体内组织和细胞中的沉积量。(5%,VA)
 
 ②氧化油脂
 
 非常敏感,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 。(原料)
 
 2、不饱和脂肪酸。
 
 用缺乏不饱和脂肪酸的饲料喂牙鲆仔稚鱼,白化率比其他对照组明显提高。
 
 用不饱和脂肪酸强化活饵-轮虫后投喂,比不强化的白化率明显降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3、矿物质
 
 ① 影响渗透压对养殖鱼类体色产生影响。长期处于高渗透压状态,鱼体渗透压的调节一般是通过鳃、皮肤、肾脏等来进行。
 
 在淡水鱼类饲料中应该控制总盐份过高的情况,最好不要再添加食盐 。
 
 ②有鳞鱼与无鳞鱼微量元素需要量的差异化。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用鲫鱼、鲤鱼饲料喂养斑点叉尾回、黄颡鱼时,会导致黑色体色消失、出现全黄色体色、或全白色的情况)
 
 4、维生素
 
 维生素主要以辅酶形式广泛参与体内代谢的多种化学反应,从而保证机体组织器官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正常,以维持动物的健康和各种生理活动 。
 
 膨化饲料中维生素的损失导致养殖鱼体体色变化。
 
 (革胡子鲶、黄颡鱼、黄鳝等-膨化饲料-相同配方的硬颗粒饲料)
 
 5、饲料原料中掺入了非蛋白氮
 
 三聚氰胺类、磷酸脲、双缩脲或氨基甲酰脲等高含氮量的化工产品。
 
 ①对鱼体主要内脏器官造成伤害,出现器质性病态反应 。
 
 ②体色发生变化,在多数无鳞鱼如斑点叉尾回、黄颡鱼、胡子鲶,有鳞鱼如武昌鱼、青鱼等,体色出现显著的“白化”现象,严重的肌肉色泽也要发生变化 。
 
 目前已经有在饲料中加入上述非蛋白氮产品诱导出鱼体白化的实验研究结果 。
 
 
 体色异常的处理
 
 首先要解除导致鱼体体色变化的应激因素(氧化油脂、膨化料、高盐、非蛋白氮等),其次将维生素增加30%的用量。可以保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鱼体的体色、体表粘液处于正常生理状态 。
 
 仔稚鱼:将活饵料(轮虫、卤虫、小球藻)用胡萝卜素或不饱和脂肪酸强化后投喂。(牙鲆、大菱鲆)
 
 
 转自网友:tangs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