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90
- UID
- 53596
- 积分
- 3616
- 主题
- 344
- 帖子
- 3272
- 精华
- 4
- 经验
- 3616 点
- 金币
- 8569 元
- 注册时间
- 2012-11-17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7-9 10:50 |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3272
- 精华
- 4
- 经验
- 3616 点
- 金币
- 8569 元
- 注册时间
- 2012-11-17
|
原因
散户养殖难以团结
白蕉海鲈价格低迷,整个珠海都动了起来,各方力量组织专家调研、出台扶持政策、协助养殖大户贷款、组织人员买爱心鱼、超市和餐饮企业直接对接,不一而足。
增产减收的逻辑何在?问题很容易找,深加工率太低,充其量占总量的10%,其它的都是冰鲜北运;养殖面积太大,产量太高,同时销售渠道太窄;周期性问题,每年年初都要结清饲料款、交电费、交塘租,集中上市拉低价格 这些都可以归纳到一个原因:散户养殖,增产容易,增收很难。
就以销售渠道太窄来说,流通协会黄锦忠说了一个故事,早几年白蕉海鲈售价12元/斤,运到湖南长沙某市场就可以卖到27元/斤,但市场就是进不去,曾有会员试着运鱼过去,结果被一伙人拦住,往装鱼的桶里倒入柴油,鱼全部死掉,损失很大。会员回到斗门报警,几经转办最后抓了20多个人,但为首的3个人没抓到。后来,协会再过去想打开当地市场,结果销大户要压100万的货才肯卖,最后也没谈成。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没人敢做,散户难以进入大市场,这是白蕉海鲈打入外地市场难以跨越的坎。
吕环宇解释了周期性问题和“鱼头”之间的关系。据介绍,一口10亩的塘一个养殖周期要投放近3800包料,每包重量为40斤,售价为170元左右,一年下来饲料费就要近65万元,养殖户没有这么多资金,就需要从“鱼头”手中赊料,一般是先付四成或六成的饲料款,到鱼销售完毕后再交剩余费用,一般是在每年的二三月份结清,而“鱼头”则直接与饲料厂对接。
吕环宇说,“鱼头”一般是各个村的养殖大户,手上有一定资金,与饲料厂关系良好,他们会根据农村约定俗成的规则,从赊饲料的养殖户手中收取“三分利”,这样也抬高了养殖户的成本,特别是在收款时节正赶上低价时,“鱼头”只消说“明天不给你供料了”,养殖户立刻就会投降,不管行情如何也要卖鱼把饲料款还上。
吕环宇建议,如果几十、上百个养殖户结成坚固稳定的合作社,集中向饲料厂赊料,或者根据配方自行生产加工饲料(这个只要有资金并不难),成本都会降低很多。
说起筹备十年仍未建设的海鲈中心,吕环宇希望建成后能解决散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听说过"荷兰钟"没有?它就是做到了信息对称。”他说,信息对称是全球农业的难题,像荷兰鲜花全世界销售,目前通过网络发布每天鲜花的信息,由全球买家来竞拍,拍下后立刻就将早已检验完毕的花发货,十分高效。同理,如果白蕉海鲈中心建成,将会设有一块电子屏,发布每天要卖鱼的农户信息,以及想收购鱼的客商信息,到时大家各报各的价,一对上就立刻成交,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养殖户对价格捉摸不定,或者信息滞后造成无谓的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