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豚: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复制链接]
kook    

904

主题

14

听众

5324

积分

五级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死哪去了
    2013-6-9 11:01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帖子
    2049
    精华
    220
    经验
    5324 点
    金币
    1698 元
    注册时间
    2010-6-13

    社区QQ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08:53: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猫扑石斑 于 2010-8-23 09:14 编辑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记得有一条关于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江豚虽然侥幸躲过了“买卖”,但是仍然面临着“杀害”,死因如出一辙——意外。
      目前,人类活动是江豚的最大天敌,非法渔业和长江航运直接影响了江豚的正常生活,逐渐消亡是最可悲的结局。十几年前是白鱀豚,如今是江豚,十几年后是什么?中科院水生所的王克雄博士的回答是:“如果不加以保护,十几年后的长江里再无大型哺乳动物!”
          异常残酷的“生存较量”
      江豚是白鱀豚的“丑表妹”,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生存困境,差别只是时间。
      “与江豚相比,白鱀豚更古老,适应能力更差,种群基数更少。”说起白鱀豚的消亡,王克雄告诉记者,江豚的生存优势也仅仅是相对白鱀豚而言,“江豚之所以也面临消亡困境,主要是与现代人类活动有关,非法渔业和长江航运是最大的问题。”
      从事科研工作20多年的王克雄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黄金水道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运沙的船多了、跨江的桥多了、新建码头也多了。“从2700头减少到1800头,十几年的时间里,900头江豚‘意外’死亡。”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几乎没有江豚是被人扑杀后端上餐桌的案例,它的死亡原因都是意外。”根据王克雄的回忆,几年前,有地方为了消灭血吸虫病,曾经大量撒药杀死钉螺,因为有毒雨水流入长江,导致四五头江豚中毒死亡,“这种意外死亡属于偶然情况,属于意外中的意外,但是大量的意外还是与人类活动有关。”
      比如,江豚最喜欢在浅滩活动,但是新建的码头恰恰占据浅滩伸向江中。比如,江豚的视力非常差,主要靠声呐辨别方向,但是采沙船的噪声让江豚根本无法辨别方向,最后被螺旋桨活活打死。又比如,新建的跨江大桥设计缺乏动物保护意识,桥墩过密导致河道过窄,生性胆小的江豚几乎无法从桥下通过……
      “几年前,鄱阳湖一带的采沙船非常多,而这一片水域正是江豚的主要栖息地。”王克雄告诉记者,他们曾在鄱阳湖口实地调查过,每半分钟就有一艘千吨以上的运沙船进出鄱阳湖,这样大规模的航运对江豚的影响非常大,“江豚就像是盲人过马路,随时都有可能被撞死,躲都不知道去哪躲。”
      最令王克雄气愤的还是违法渔业,“长江里面经常会有电鱼、炸鱼的情况,江豚的意外死亡时有发生。”根据王克雄的回忆,一些渔民会使用“迷魂阵”捕鱼,说白了就是我们常见的“绝户网”,江豚经常会被困其中,“2010年,我们去鄱阳湖一带捕捞江豚,发现每头江豚身上都有伤,都是冲破渔网时被割伤的。”
          “亡羊补牢”的最后机会
      白鱀豚的不幸也许是江豚最大的幸运。同样是15年的时间,不论是中科院水生所还是天鹅洲保护区,保护白鱀豚的遗憾应该不会在江豚身上重演,“现在的情况好多了,如果当年保护区有5头白鱀豚的话,情况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胡良慧对记者说。
      “保护长江江豚又不影响周边发展,这个问题也是有一些交集的,关键是人类有没有这个保护意识。”王克雄告诉记者,从细节上讲,保护江豚并不是没有可行性办法,比如,航道运输尽可能地用小船运输,减少噪声对江豚的影响,同时让航运形成间隔性的班次,让江豚逐渐适应时间规律;又比如,新建桥梁的桥墩密度减少,并且覆盖大量的保护层,以便江豚可以顺利辨别方向,自由穿行。
      当然,这些都是保护江豚的小技巧,最大的保护还是“10年禁渔”,“‘10年禁渔’不仅是保护江豚,更是保护整个生态环境,让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胡良慧说,但是“10年禁渔”的难度也很大,目前“3个月禁渔”都要给渔民生活补助,如果是改成“10年禁渔”的话,对于渔民的安置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同时,王克雄也担心,非法渔业很难禁住,而非法渔业对江豚的危害非常大。
      另外,找到一些废弃的河道也很重要,这些河道的人为影响比较小,“很有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比如找到避难的白鱀豚,尽管它们已经失去了种群的繁殖能力。”王克雄认为,最现实的保护莫过于“迁地保护”,让江豚生活在保护区里面,等到全社会都重视江豚的时候,再慢慢把江豚逐批放回长江,“这种方式的成效最大,如果资金和技术都能跟上的话,保护长江江豚还是很有希望的。”胡良慧这样认为。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没有买卖也没有保护
      商业价值双刃剑
      资金和技术对保护江豚而言至关重要,“江豚没有任何商业价值,所以争取资金会比较困难。”胡良慧无奈地说,“都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同样,‘没有买卖也没有保护’。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只不过各自的观点不同而已。”
      江豚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唯一有点价值的就是身上的油,而这种用于纺织的油也早已有了替代品,“根本没有人吃江豚,这对保护而言有好有坏。”胡良慧告诉记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本身的饲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只要办理许可证,就可以进行合法买卖,因此很多养殖户都会饲养,尽管养殖户最终的目的是卖钱,但是也保证了中华鲟的物种得以存续。
      “人们都知道中华鲟要灭亡了,但是真会灭亡吗?不会。”胡良慧告诉记者,中华鲟的情况就是亡而不亡,繁殖周期短、繁殖数量多,关键是有资金有技术,所以它不会消亡。“目前,长江沿线的很多城市都会投放大量的中华鲟鱼苗,尽管这些鱼苗在长江中的成活率并不高,但是只要继续坚持做下去,中华鲟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相反,江豚却处在没有资金的尴尬境地,因为没有市场,所以也没有哪个养殖户会傻到养江豚,同时江豚的人工繁殖技术亦有待完善,“保护江豚完全是一种公益事业。”胡良慧说,“我们的圈子非常小,完全是一种孤立的状态,至关重要的资金只能靠上级拨款。”相对中华鲟而言,不被重视的江豚成了不亡而亡。
      可不可以利用保护区的资源搞旅游呢?胡良慧的回答是:“不行!”江豚的胆子很小,对水质的要求也很高,搞1年旅游对环境的破坏,维护10年也补不回来。“谁也不知道后果,谁也不敢冒这个险。”胡良慧告诉记者,天鹅洲保护区是全国保护江豚最成功的地方,搞旅游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其实,旅游也不是不能搞,关键是怎么个搞法。龚成认为,现在外国有一种很流行的“观鲸”运动,如果移植过来就是很好的“观豚”运动,这种运动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小,而且收益非常客观。但是,“外国从事‘观鲸’运动的人,不是有素质的大款,就是专业的研究员,而中国要想搞‘观豚’的话,明显条件还不太成熟。”(天津网)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金币 收起 理由
    猫扑石斑 + 1 + 1

    总评分: 经验 + 1  金币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