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续(一)
吴龙,QQ:1316611087,电话:18682516166
前言 自从《授之以渔》在中国水产频道发表后,我接到了很多网友的来信和来电,并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认可;我本来打算尽快续写的,但因工作比较忙,一直拖延至今。 工作之余,我常思索自己在水产行业究竟能走多久,最终能做到哪一个具体的职位;但思索了良久,终于是没有答案的。 如何将水产行业越做越强,如何在这个行业越走越宽;我相信,这也是诸多水产养殖一线朋友的共同困惑。 在《授之以渔》写出不久后,我特地到成都通威水产科技公司去过一次,并与公司领导罗总谈过数小时;我记得当时罗总问过我一句话:“如果拿一个50人的团队给你来做全国的服务,你怎样来管理他们?如果是你一个人出去做,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但带领一个团队你该怎么做啦?”当时,我不知道怎样去应答,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发觉自己除了会养鱼,其他方面都一无是处;后来和公司的师兄聊天,谈到一个话题:和鱼相处久了是不是会让人变得木讷;或许,我本来就是一个木讷之人吧! 在续写这篇《授之以渔》的同时,我其实也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的,那就是:走去渔场,投身到水产养殖技术服务的行业里去。我虽不是千里马,但我也希望遇到伯乐的赏识和指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变成千里马;希望在续写完后,我能遇到我的伯乐。 十八、养鱼,你究竟养出了什么? 人生是一门艺术,总是需要时间来雕刻打磨才能摆放在明镜高堂之处。 养鱼,也是这样一门艺术,养鱼也分为三流九等,也是有境界的;每到一个境界,就能领略到不同的风采;易经将八卦的进程分为六爻(yao),每一爻便代表一个阶段、一种境界,如果你的具体情况是在第一爻,但你却做了第二爻的事;那么你注定是会摔跟头,会失败的。所以,做人和养鱼的艺术基本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便是要有自知之明。 我见过太多人,在对一个行业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未经学习和考察便贸然投资,最后均以惨败告终。就像《易经》中的“乾卦”第一爻说的:潜龙勿用,意思就是:龙还在地下潜伏,此时应该聚集能量,而不能轻易现身。而现实是,太多人不懂得聚集能量,反而争先现身,怎么能不失败呢? 养鱼,虽是一种谋生手段;但不等于它就能给你带来财富。同样,即使它给你带来了财富,未必也能给你带来快乐。所以,我认为,要想在这个行业发展,要想成为养鱼的“高人”,的确是需要境界的,要想在养鱼的同时得到财富和快乐,其实是很难的。 十九、生命是活动的,理论是刻板的 我们养鱼,是和生命体打交道;所以应当懂得尊重生命,只有懂得尊重生命,才能让生命生生不息,只有生命的生生不息才能有财富的源源不断;可惜,我们有太多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对待鱼,我们能投其所好,或者把自己当成一条鱼去感知他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那么养鱼之路上就会少很多失败者。养殖生命体,必须对其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进行深入了解;有很多人,连鱼类的食性和生活水层都没弄清楚,如何能将鱼养好呢? 养鱼,是在养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鱼是最终产物,抛开这个系统内的其它要素,鱼便失去了生存之基;所以才有“养鱼先养水”这个说法。水里除了鱼,还有浮游生物、细菌、有机质等,只有将这些东西养好了,才能把鱼养好。 但全球环境恶化打破了大自然本身的平衡,如何来恢复这种平衡,用哪些具体的办法来恢复;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一词来自《易经》,“阴”代表静止的事物,“阳”代表运动的事物。“法于阴阳”意思就是要遵守自然界的阴阳平衡规律,“和于术数”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 在水产养殖中,鱼相对于水来说是阳,水相对于鱼来说是阴;水相对于泥来说是阳,泥相对于水来说是阴;在鱼体内,鱼所吃的饲料是阴,鱼的消化和吸收是阳;在水中,悬浮的有机质和杂物是阴,浮游生物和细菌是阳;在泥中,残饵、粪便,尸体和底泥是阴,底栖生物和细菌是阳;在整个水体体系中,阴阳不可分离,就如《易经》所说的:“独阴不长,孤阳不生”一样。 分清了阴阳,再定位它们在阴阳之中的具体属性,就能对整个养殖生态系统了如指掌;就像中医治病要讲究”八纲辨证”一样,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理论结合实践,透过表象找出真相。和中医所说的“藏象”一样,意思是:“真相总是藏在表象之下的”。至于具体的方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运用。 二十一、万物喜净 很多人都说:黄鳝、泥鳅和龙虾在污水中都能生存,所以在养这些鱼时,很多人都不重视水体的清洁。 正因为这样一些观点,造成了一些养殖者的失败;或搞砸了某些水产品种的名声。 事实上,除了以污物为食的鱼类,大部分鱼类都喜欢干净的水体。就像街边的流浪汉一样,如果不是为了生存,他们绝不会睡在垃圾桶边,吃着剩菜剩饭。 就拿黄鳝来说,一旦养殖密度偏高,水质必须要求干净清洁,否者极易发生各种疾病。 那怎样的水才叫清洁呢?如果一杯水,看上去很清澈,但无法令生物生存,这样的水是不能称为清洁水,而应该叫做毒水;就像人的外表一样,看上去很光鲜,但内心却丑陋无比,所以不能称之为美丽。 清洁的水应该是看上去舒服,而且富含生物必须的生存元素,无毒无害。表面感觉可以用:“肥、活、嫩、爽”来形容,内在可以参考水体理化指标。 二十二、促进水体“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经常不断地从外界取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并使这些物质变成生物体本身的物质,同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种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养鱼是养“小鱼”,养水是养“大鱼”;鱼有新陈代谢,水体也有新陈代谢。水体恶化、各种水生生物陆续出现死亡,这相当于新陈代谢中的“陈”;加水、肥水、调水、改底等,这相当于新陈代谢中的“新”。 要保持水体的新陈代谢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需要经常除去水体有害物质,加入有益的物质;来确保整个水体的动态平衡。 所以在水质老化之前加入新水,适当使用各种肥水、调水、改底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水生生物养殖密度和抗病能力。 在这里特别提一点,加水的特殊作用:补充水体矿物质。为什么加水能补充水体矿物质呢?我们要从“水滴石穿”这个词说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能与自然界的矿物质产生摩擦和交换,使这些矿物质部分溶解在水里,从而给生活在水体内的生物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才有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至理名言。 二十三、最基础的便是最高深的 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一样,每个人都想拥有武林绝学。 但事实是,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可能都遇不到高人指点;更别说有多大作为了。因为这个普片的观念,造就了一大批的庸才;误了自己,误了行业进步。 人的一生,是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而不是指望他人传授绝技而一举成名。 中医学四大经典《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自学医术,然后再用了六年时间提出“三焦辨证”;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中医温病学基础。 如果,你能沉下心来自学几年,把最基本的养殖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就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可惜,有太多的水产养殖从业者,在创业初就无心学习、闭门造车、导致养了一辈子鱼,最终既没发家,也没致富,唯独留了一身的怨气。 二十四、时疫,重在预防,贵在心细 时疫,源于中医,意思是因为某些特殊天气而产生的疾病。 在鱼类养殖疾病的预防上主要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节气:“清明”和“白露”;在这个时候产生的疾病我可以形象的把它称之为:时疫。 这两个季节共同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水质易恶化,进而继发综合性的疾病。 其实时疫在一年之中会有多种表现方式,比如天气突变造成的鱼类体质下降等都可以归纳到时疫中来;纵观水产养殖,大部分的病都属于时疫。 时疫是完全可以预防,也完全有办法治疗的;这里简单举一个中医的例子,叫:冬病夏治,意思就是寒凉的疾病在温热的夏季治疗,可以有效防止复发。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鱼已经病了,但因为它们不能开口说话,加之我们的不细致,才造成了时疫的到来。如果鱼类体质本身是很好,抵抗力也很强,即使到了发病季节,也不会产生时疫。 所以,时疫重在预防,贵在心细。 二十五、鱼病治疗原则 中医讲:急则治其标,缓者治其本。这也可以作为鱼病的治疗原则。 那么,什么是标,什么是本啦?举个简单的例子,亚硝酸盐偏高时,我们首先应该使用化学药品快速解除亚硝酸盐毒素,然后根据水体情况判断亚硝酸盐超高是外源水引起还是底泥引起,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断水或化学和生物底改联合使用,并在亚硝酸盐降解的同时内服保肝排毒药物。 中医还有一个专业术语:本虚标实,标本兼治;意思就是病症很重,伤及了脏腑,这个时候不仅要去除病因,还要增强体质,扶正固本。草鱼老三病和肝胆综合症并发,烂鳃、赤皮、肠炎都属于:“标实”,肝胆综合症、腹水属于“本虚”;这个时候的治疗不仅要抗菌消炎,同时还要保肝利胆,疏肝理气,维持肝脏功能正常。 二十六:变温动物疾病之变数 变温动物,又叫冷血动物;鱼类便是典型的变温动物。变温动物是指: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 纵观鱼类疾病,都有其特殊的发病水温,如果温度条件不满足,这些疾病便不会发生。于是,便有了采取升高或降低温度来治疗鱼病的理论基础。 因鱼类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接近,大部分病原体都长期潜伏在水体中,到了某一特定水温下,便会爆发出特定的疾病;尤其是在忽冷忽热的异常气候下,疾病往往反反复复;难以治愈。反过来说,如果水体里里没有潜伏特定病原,即使到了特定发病温度,也不会发病;那么,如何有效控制水体的病原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高水体清洁度;就如井水和河水一样,井水比河水干净,所以会少很多细菌;并且,还有一点,所用生命体的生长和发育都离不开有机质,控制水体有机质含量也能有效减少水体内的病原体。 这里借用成都三友药业在服务手册里提到的几个概念:气水界面、泥水界面、肠道内环境,我单独补充一个鱼水界面。意思就是病原的传播是通过空气与水的交换,底泥与水的交换,食物与肠道的交换,鱼类与水体的交换来完成的。只要控制好这四个基本点,便可以有效阻止疾病的传播和发展。所以,我们平常提倡的调水改底,内服保健是非常有实际生产意义的,并不是纸上谈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