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50
- UID
- 52751
- 积分
- 949
- 主题
- 143
- 帖子
- 797
- 精华
- 1
- 经验
- 949 点
- 金币
- 3917 元
- 注册时间
- 2012-8-14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4-7-21 09:26 |
---|
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797
- 精华
- 1
- 经验
- 949 点
- 金币
- 3917 元
- 注册时间
- 2012-8-14
|
水中溶解氧及PH值的调控
水产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溶解氧
溶氧来源: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一昼夜16小时以上溶氧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的
溶氧不得低于3mg/L。池塘溶氧的补给主要是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在精养池
塘中,晴天池水中的浮游植物产氧,占一昼夜的溶氧总收入的90%左右,而大气扩散融
入池水中的溶氧,仅占一昼夜溶氧总收入的10%左右与养殖对象一样,不同的藻类在水
中的分布区域不同。一般蓝绿藻和一些鞭毛藻类喜欢栖息在水体的上层,硅藻一般喜欢
栖息于水底层。当水体中鞭毛藻类较多时,且夏季阳光充足水体易形成隔离层,水体底
层较易出现“氧债”,易造成鱼类不吃食,而且各种藻类所需要的营养盐有所不同,所
以要想达到水体立体增氧的过程,就要补充各种藻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要根据不同
的季节、光照条件,选择不同的肥料。
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多采取的是肥水养殖的方法,主要是培养易于消化吸收的
鞭毛藻类,而随着养殖高密度,集约化的发展,颗粒饲料的大量应用,水中的营养源并
不缺乏,而是缺乏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生存的环境。调控养殖环境的前提是,增加水体
中有益微生物的比例,找到真正限制水体平衡因子,使池塘的物质能量流处于稳定、平
衡的状态,是我们水产养殖的追求。水中溶解氧的高低也决定其它生物的生存,对其他
生物的存在也起着很大的影响。如:细菌、真菌、底栖生物等,所以说保持水体中溶解
氧充足是水产动物生存的前提。
溶氧的消耗:
池塘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池塘中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
消耗的氧气,俗称“水呼吸”,这部分耗氧占溶氧总收入的70%左右,晴天由于过饱和
的氧气向空气中溢出的数量仅占到10%左右,养殖对象的耗氧并不高,仅仅占一昼夜耗
氧的15%-20%左右,当池塘出现缺氧时,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养殖对象的贮存量过大所导
致,实际上是由于有机物质的大量耗氧,水质恶化所引起的。大量的有机质贮存于池塘
底部,主要养殖季节极易形成“隔离层”,底层的有益微生物由于氧气缺乏繁殖数量下
降,导致了底质恶化。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关系水产动物的生存与繁殖,当溶解氧
含量低于2.0mg/L时,水生生物将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生化过程,如有
害细菌大量繁殖,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尤其是底层极度缺氧时,沉积物变黑,放出硫化
氢、甲烷等有害气体。一般溶解氧在4mg/L以上动物生长正常,原则要求溶解氧越高越
好,随着溶解氧提高,摄食量加大、生长速率提高,当溶氧低于2.0mg/L鱼类生长受到严
重抑制,并出现浮头。要使水中溶解氧保持平衡的方法是:减少有机质耗氧,培养立体
藻相,进行立体增氧,因为夏季高温易形成水的隔离层,应尽量打破这种隔离层,使水
中溶解氧均衡。
化学耗氧量COD:
COD是指水体中易被氧化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不包括氯离子)所消耗的氧的数量
(以氧的mg/L表示),是反映水体中还原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水体中的还原物质
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池塘中有机物来源包括饲料和有机肥料、死亡的有
机体、生物排泄物等,有机物分解需消耗大量氧气,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定期投放微
生态制剂是平衡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的关键。
透明度的理解:
透明度由光照强度、水中悬浮物和浮游生物量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池水
的肥瘦和浮游生物的丰欠。透明度一般要求在20-30厘米左右为宜,透明度20厘米以下
表明池水过肥,水质条件恶化,夜晚易出现缺氧,而透明度40厘米以上表明浮游生物过
少,对滤食性鱼类生长不利,且溶氧降低。
水体透明度是指光透入水中深浅程度,其计量单位用厘米表示。养殖水体透明度的
高低主要取决于水中悬浮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多少,故透明度大小不仅能反映水中浮
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弱,而且还能大致反映水中饵料生物的丰欠和水质肥瘦度。透
明度是养殖水体的重要指标。
影响水体透明度的因素很多,如季节气候、天气变化、水体条件等。透明度随水
体的浑浊度改变而改变。夏季水温高,由于水中各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养殖水产动
物鱼、虾、蟹等排泄物多,有机碎屑丰富,这是会使池水透明度降低。晚秋、冬季天气
转冷,水温低,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沉淀,悬浮颗粒少,这是水体透明度会升高。由于施
肥、投饵区及其附近有大量细菌、浮游生物聚集、繁育,其水体透明度比其他地方低。
在养殖生产中,要根据养殖对象不同来调节水体的透明度。
例如:
1、对养鱼来讲,水过肥或过瘦都不利于鱼类生长。透明度的适宜范围一般20厘米
左右。小于20厘米,表明池水过肥,水质条件恶化,夜晚极易缺氧;大于40厘米,表明
浮游生物过少,对滤食性鱼类生长不利且溶氧降低。
2、对于养虾来说,既要肥水、浮游生物丰富,又要溶氧充足,透明度一般应保持
在15厘米左右。养蟹水面要求的透明度应保持在25厘米以上,可通过种草、投螺吸收水
中和土壤中的肥分,以净化水质,为河蟹营造适宜生长的水质环境。
3、对于养殖肉食性名贵鱼类如鲟鱼、鳜鱼等、尤其是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水
的透明度要在45厘米以上。
在实际生产养殖中,我们不怕水肥,水肥说明藻类的种类及数量丰富,产氧能力
高。我们害怕的是“水质较肥,藻相单一”,这种水质遇到天气突变时极易出现“倒
藻”(转水)。我们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养殖对象,只要“菌相、藻相丰富稳定,符合
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的水就是好水”。
调节水体溶氧、透明度的方法:
溶解氧是衡量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水体中溶解氧最有效的方法是:
1、培养底层、低温、低光照、有益微生物,保持池塘的藻类的多样性及数量的稳定。
2、强化改底,减少底层有机物质的耗氧。
3、机械增氧。开启增氧机,并定期挪动,使其池塘底部淤泥全部形成活性污泥,
参与到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构建中。
4、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加快池塘有机物质的消耗。
5、抑制和减少浮游动物的数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