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90
- UID
- 5613
- 积分
- 10739
- 主题
- 371
- 帖子
- 2556
- 精华
- 2
- 经验
- 10739 点
- 金币
- 1486 元
- 注册时间
- 2011-7-11
   
TA的每日心情 | 欢迎 2016-3-16 08:34 |
---|
签到天数: 567 天 [LV.9]以坛为家II - 帖子
- 2556
- 精华
- 2
- 经验
- 10739 点
- 金币
- 1486 元
- 注册时间
- 2011-7-11
|
回复紫气东来:唐老师:为何1米以下更容易得气泡病?
tangsl:由于光的照射深度影响,光合作用的水层主要在水体上层,水体上层产氧大于耗氧,水体底层耗氧大于产氧。一般池塘的浮游生物丰度,水面下水深90cm处是临界点(不同池塘不同),就是这个深度的地方一天的产氧量等于一天的耗氧量,这个深度叫补偿深度,如果水浅,只有每天产氧,消耗少,不停积累,白天午后容易过饱和(特殊天气可能上午也会),氧气过饱和,对于小苗来讲也是危险的,这是其一。
其二,水浅的池塘更容易受天气的影响,气温变化可能会对整个水体水温产生影响,而深水池塘,底层影响小。气温低时(比如晚上),水温低,再有风,可能晚上整个池塘的溶解氧量很高(溶解度高),但没过饱和,风的作用和普通增氧机的作用无法使养殖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当次日白天升温后,由于水浅,整个池塘水温都会大幅升高(与深水池塘比较),再加上光强光合作用强,产氧多,升温同时,总溶解气体也增加(晚上溶解在水中的氮气可能起了很大作用),可能饱和度快速升高,达到发生气泡病的阈值,就发病了,这是我们观察到的气泡病发生率最高的一种情况。
其三,各种鱼虾都有躲避高氧区域的能力,只是不同种类这种能力不同。根据计算,鱼虾每下潜1m,水体中溶解气体的饱和度下降大约10%(由于压力作用,同时假设整个水体各个水深处的气体含量相同)(鱼体和虾体内也 一样受压力影响,溶解在体液里的气体饱和度下降10%,这么说不一定准确,但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总溶解气体饱和度是120%时发生气泡病的阈值,水表面正好是130%,鱼虾在水表面就要发生气泡病,但是它潜到1m以下,那里的饱和度就是低于120%了,就不会发生了。
其四,这一点是一个延伸的理由,深水塘水质稳定,这是不争的事实,水质稳定是防气泡病的关键。(我们提倡防气泡病的一个重要一点就是多开增氧机,很多人不理解,其实就是目的是增氧保持水体稳定,不倒藻)。为什么水质稳定就减少了气泡病哪,因为每次倒藻以后,重新发生的藻类都是小藻类,而且是比较单一的藻类,小型藻类(特别是种类单一)是竞争能力最强的藻类,也是产氧能力最强的藻类。所以,我们每当看到倒藻以后(下雨以后,用完消毒剂以后等等引起倒藻)就是气泡病的发病高峰。
实际养殖水体浅水池塘气泡病的发病率比深水池塘高很多,比如,广西西场、党江等地水深多数都在50-60cm,气泡病发病率非常高,急性的症状在那里经常能看到,延续的危害也能观察的很清晰(当天什么症状,次日什么症状,接下来会诱发什么危害),对理解气泡病有很大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