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935
- 积分
- 20185
- 主题
- 1143
- 帖子
- 5112
- 精华
- 21
- 经验
- 20185 点
- 金币
- 14937 元
- 注册时间
- 2010-12-27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4-10-22 08:04 |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5112
- 精华
- 21
- 经验
- 20185 点
- 金币
- 14937 元
- 注册时间
- 2010-12-27
|
在葛洲坝建成32年后由1万余尾锐减至57尾,2013年无自然繁殖
长江水产研究等多家研究单位近日确认,2013年,在葛洲坝下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这是葛洲坝建成32年来的头一次。
中华鲟历经1.4亿年,被称为“活化石”,为中国独有。长江水体污染、保护区被“割让”、船只渔网的误伤……葛洲坝建成后,中华鲟野生种群不断衰减,已从1万余尾锐减至现在的57尾。
中华鲟专家危起伟呼吁,控制污染、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为中华鲟营造新的生存空间迫在眉睫。
唯一的产卵场落空
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组长危起伟说,长江葛洲坝建成前,中华鲟是一个兴旺的种群,它们在长江上游的合江至金沙江屏山段的600多公里江段内有16处产卵场。
中华鲟几乎是目前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历经1.4亿年,存活至今。它们也是中国独有的鲟鱼,出生于长江,成长在大海。经过8-26年的生长,一旦性腺成熟,就从大海溯游回长江繁殖后代。漫长的海洋生活,不曾抹去它们对长江的记忆。
每年6月,性成熟的雌雄个体成群而行,由上海崇明岛长江口溯游而上,在年末抵达产卵场,停留到第二年的10、11月开始产卵。幼鱼在长江里长到20厘米左右,顺江而下,在下一年的7、8月,从长江口入海生长。
然而,今年9月在坝下唯一产卵场等地的走访,让课题组最后的希望也落空了。
危起伟说,“没有自然产卵,野生中华鲟种群的数量就无法得到补充,如果不及时加强保护,野生中华鲟将面临灭绝危险。”
自从葛洲坝建成后截断中华鲟产卵路径,32年来头一次,这群从海洋溯游回来的大鱼没有产下卵子。
谁影响了中华鲟
1、生存环境被改变。水电工程建设破坏了长江原有的生态环境。1981年葛洲坝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通向产卵场的唯一通道,上游的22处产卵场“荒废”,中华鲟无法知道,产卵之路已被截断,它们在坝下聚集徘徊,不断尝试寻找出路,无一成功。随着聚集的中华鲟增多,水面、浅滩上,总能见到一坨坨鱼肉,或是断了头的,截成几段的,它们大多是被坝下发电的水轮机绞死的。渔民王辉富记得,鱼最多的时候,远远望去,江面上浮动着一波波染红的涟漪。
1981年秋天专家们意外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水域产卵,新的产卵场就此形成,担负着中华鲟物种自然延续的重任。
1996年4月,湖北省成立了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但长江上无法禁止捕捞,而保护区遭到更致命的破坏来自于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2004年以来,中华鲟新形成的产卵点再次遭到葛洲坝下隔流堤、二江下槽等大型工程的破坏,所在的保护区范围也在2008年缩减了将近一半,中华鲟产卵前后的洄游范围大幅缩减,营造新产卵地的选择余地更小了。
2、长江水体污染是最大威胁。长江沿线化学污染加剧,使中华鲟畸形率、性别比例失调(捞不到雄鱼)和雄鱼精子质量下降、非正常死亡等情况增多。
2001年后,科研人员在长江里不断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眼睛缺陷发生率为1.2%,躯体畸形发生率为6.3%,此前几乎未发现过。研究显示,这种畸形与三苯基锡化合物有关,而三苯基锡多用于船舶涂料、木材防腐。它虽然在水体中含量极低,但通过食物链放大,可以在鱼体中富集到很高浓度,并通过母子传递,最终导致幼鱼畸形。
除了船舶涂料污染,更多水体污染来自于长江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厂直接排污。据环保部《2012年环境统计年报》,仅长江中下游流域就排放废水124.2亿吨。专家称,严重的污染和过度捕捞让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
3、人类捕捞误伤及航运,也影响野生中华鲟的正常延续。
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在坝下扎堆,好抓极了。危起伟说,“1981年,宜昌的大街上,常见到用板车拖着中华鲟的。”宜昌点军区紫阳村渔民王辉富记得,他划着杉木渔船,一个晚上几袋烟的工夫,就捕到7尾,每条鱼都有二三百公斤。而王辉富的父亲终其一生,只打上来一条,摆酒宴请全村人来庆贺品食。
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课题组助理研究员王成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都有三十至四十尾因此致死;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种群数量的减少,意外死亡的数量降低到每年十几尾;最近十年,每年大约五六尾意外死亡。与这一数据相对比的是,目前野生繁殖群体估算只有57尾。
专家们试图通过人工繁殖流放补充野生中华鲟群体,但多年来效果微乎其微。『来源: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