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鱼苗气泡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控

[复制链接]

44

主题

21

听众

113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加油
    2018-6-7 10:04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帖子
    69
    精华
    0
    经验
    113 点
    金币
    385 元
    注册时间
    2018-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15:41: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养殖鱼类气泡病的症状//

    鱼类气泡病的症状患病鱼游动缓慢,无力游动,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体表(主要是背鳍和尾鳍,头部等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聚集了许多肉眼可见白色粒状小气泡。患气泡病鱼的眼睛也有突出倾向。随着气泡的增加,体力消耗,鱼体失动平衡,浮于水面,难以下沉,有时作挣扎状时游时停。有的因鳍内气泡长时间滞留,使鳍内的细胞膜冲胀,造成充血发炎,鱼体出现白鳍、白头、白尾,鳍条充血发红等症状,最后形成烂鳍烂尾病的发生。



    //二、气泡病形成机制//


    鱼类气泡病的成因很多观点认为气泡病的形成是因为水中的某种气体过饱和,进入到鱼类机体内,形成气泡病。但对于水中的气体分子进入到鱼类的机体后,如何在鱼的体内形成气泡的过程,为何气泡病多在鱼苗上出现而成鱼比较少见,气体进入鱼体,以及在鱼体血液内的运输机制,形成气泡的机制一直缺乏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气体的溶解度大小,首先决定于气体的性质,极性还是非极性,同时也随着气压,溶剂的温度、盐度的不同而变化。气体本身的化学性质是在养殖环境中是非常稳定的,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用去考虑。因此,养殖过程中主要考虑气压和溶剂的温度,盐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2,气体进入鱼体血液的过程

    氧气和二氧化碳主要是利用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浓度与血液当中的溶解氧的浓度差,以物理简单扩散的方式进入到血液当中。非极性的小分子如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生物膜的脂双层。


    3,鱼类气泡病的形成机制(以氧气为例)

    关于气泡病的形成机制,就不得不提到潜水症。潜水症又叫减压症,是指在潜水上升过快或者宇航员忽然暴露在真空中,由于环境气压骤减,在下潜时溶入体内组织的氮气会从组织内释放出来形成气泡,这些气泡在血管及组织间隙形成压迫、堆积和阻塞而造成临床症状,包括肌肉及关节疼痛,疲劳及无力感,局部皮下气肿,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乃至瘫痪甚至死亡。而鱼类气泡病的发生机制,也存在着类似的地方。养殖水体当中的溶解气体(包括但不限于溶解氧)过饱和,水体的溶解气体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当中,鱼类血液中的溶解的游离氧达到饱和,鱼体内的氧分压与外界达到平衡。由于池内的水温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或者气压突然降低导致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池内的氧分压下降,为平衡体内外的氧分压,体内血液中的溶解氧向体外扩散,但由于养殖水体中的氧分压下降速度过快,导致鱼体内的游离氧未能及时从血液中扩散到水体中,由于外界环境温度的上升,鱼类是变温动物,体液的温度也会随着上升,血液中的游离氧的溶解度下降,不能再溶解这些盈余的氧,最终逸出血液,在体内毛细血管丰富的区域形成气泡,堵塞血管,造成血栓。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鱼体内的血液本身对气体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举个例子,石斑鱼属于闭鳔性鱼类,也就是说没有连接呼吸道的鳔管,鳔内气体的调节完全依赖鳔背面卵形窗区域内的红腺组织进行调节。鱼苗阶段的鱼自身的缓冲能力尚不足,不能及时处理转移这些气泡,故气泡越聚集越大,形成气泡病。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鱼苗和鱼种阶段的鱼容易发生气泡病,而成鱼阶段基本不发生。





    //三、鱼类气泡病发生的条件://
    1/ 养殖环境温度突然上升或者气压变化前血液中的游离氧饱和或者环境温度突然上升或者气压变化后血液中的游离氧溶解度下降,血液中溶氧处于过饱和的状态。如果鱼类血液中的游离氧未能饱和,养殖环境氧分压突变时,就算游离氧未能及时扩散到环境中,亦可以以游离态存在于血液中,不会逸出聚集成气泡。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处于饱和状态,由于鱼体内外氧分压的差异,溶解氧通过简单扩散进入鱼体,有助于鱼体内血液中游离氧饱和态的形成。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气泡病大多发生在溶氧过饱和的水体中。

    2/ 外界环境因素的突变导致水体中的氧气溶解度降低,氧分压变化过快,血液中的游离氧来不及迅速从体内向环境中扩散,最终逸出,形成气泡。

    3/ 鱼类(主要是鱼苗和鱼种)不能迅速转移,处理这些气泡,最终形成气泡病。三个因素缺一不可。相对而言,由于鱼体组织的生理活动可以消耗一部分氧气,氮气造成的气泡病危害更大。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鱼苗运输中纯氧包装运输,苗袋中的水体溶氧过饱和却很少报道发生气泡病的原因。养殖池塘水体在下午溶氧超饱和是常见的现象,这通常不会给鱼类造成伤害,因为这种超饱和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且经常只限制在表层水体,水生动物会通过游到更深的水体以避免受到伤害。
    4/ 养殖鱼类气泡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类气泡病主要发生于春未夏初,在鱼苗、鱼种阶段均能发生,越幼小的个体越敏感,成鱼罕见,尤其对鱼苗危害最大,对鱼苗无严格的选择性,常见于泥鳅等苗种培育的过程,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患病可导致鱼苗出血大批量的死亡,慢性患病克导致相关组织器官的损伤,出现炎症反应,引发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等,在生产中应该对该病引起足够重视,积极预防。



    //四、气泡病的防治方法://
    1、水花在连续阴雨天下塘,池塘水质较肥且浮游植物多、浮游动物少。天气晴朗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突然增强,产生的溶氧使水体很快达到过饱和,从而引起鱼体内溶氧也呈过饱和状态。同时由于晴天后水温升高,有助于气泡病的形成。
    2、在肥水塘内,睛天高温天气突降暴雨,或出现高温闷热的天气、气压降低,水中溶氧出现过饱和。
    3、苗种培育阶段掌握合理的投饵量和施肥量,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4,使用池塘解毒宝水毒清(或者苯扎溴铵)改善水体通透性,加快气液界面溶解氧的逸出。可以在水花下苗前提前2-3天使用,抑制藻类的过快繁殖。
    5,开2-3小时增氧机,进行水体曝气,加速水体中的溶解氧向空气中扩散;同时将表层的氧盈层的溶氧送至底层,利用底部有机物的分解好氧,消耗池塘内的氧气。
    6,患病后水体泼洒钙美晶,按4-5斤/亩·米,调节水体渗透压,有助于鱼体内的游离氧向水体的扩散。
    7,患病后注入新水,稀释藻类浓度,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但不宜加水过猛,以免导致鱼类的应激。使用脱氮王碳源产品,培育水体菌相,以菌抑藻,控制藻类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降低PH。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