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温升高,鱼的代谢活动加强,粪便以及残饵开始在塘底积累,所以 一进入夏季,几次台风和暴雨天气下来,很多池塘因为泛底导致水质恶化,鱼也开始发病,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大面积死鱼的情况。 我们以前讲过很多次,水质问题,归根结底是池塘底质问题。那么,如何有效解决池塘底部问题? 池塘底质 在解决底质问题前,首先你要了解底质。养鱼池塘中鱼类粪便、水生生物死亡体、残余饲料等有机物质和雨水冲刷的泥沙不断积累,使得池塘底逐渐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称为池塘底质。 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其成份很复杂,大致可分成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非腐殖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及部分矿物质泥沙。腐殖物质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是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转化成简单的化合物,同时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重新合成复杂的和比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 
有人说,我不改底,还不是照样养鱼?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多问题?话是这样说,但是池塘底质不好,一定会给养殖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就相当于是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没有爆炸,并不是说问题不存在! 实际上 ,有经验的养殖户知道,淤泥多的池塘池鱼容易产生浮头、泛塘。为什么呢?因为淤泥中大量的有机质经细菌的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 在缺氧条件下,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质进行发酵作用,产生较多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这些物质大多都对鱼类有害,它们在水中积累,会影响鱼类生长。而且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它们首先与氧化合,消耗水中的氧,直到全部氧化后,水中氧量才会升高,这种现象称为“ 氧债”。 
在夏季高温季节,遇到天气不正常,如下雷阵雨或突然起北风,池塘表层水温迅速降低,引起池水对流,上层含氧量较高的水传到下层去,下层水上升,促使下层水中还原性物质迅速氧化而消耗水中大量的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整个池塘缺氧,引起池鱼窒息而死亡。 雨水天晴后如何改底? 1、重视溶解氧:雨后天晴,增氧机一定要多开!密度过大、升温太快时,还需要补充增氧剂,防止底部缺氧和倒藻。 2、合理控料:千万不可过快加料,最好维持雨水天气的饲料量3天。3天后加料,最好每天不超过10%比例加料。 每次的雨水天气,连续雨水往往没使鱼虾发病和浮头,天晴后出现浮头缺氧的虾池,都无一例外的有个特点,吃料特别猛,加上养殖户没有控制饲料投喂,不出3天集体浮头! 3、不可过度施肥,如确实需要肥水以活菌为主,肥料只是起到带动作用,需注意芽孢杆菌耗氧的特点。如果在高温天气时,雨后天晴,补充芽孢杆菌也不可操之过急,最好等到天气稳定后,并且一定要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否则极易引起鱼虾浮头。 4、天晴后,温度的上升使得藻类大量繁殖,pH值很容易升到9.0以上,蓝藻就会开始产生。 预防和处理:根据水质情况使用赛有渔超能EM菌或者乳酸菌+红糖,降低pH,抑制蓝藻。 
5、解毒、抗应激:雨水中要解毒抗应激,雨后更需要!雨后天晴,连续泼洒赛有渔液肽美解毒抗应激至少3天。 6、改底:防止有机物大量发酵。温度相对越高,有机物的发酵分解的速度就越快。雨水天气中的相对低温,转换到天晴后温度回升,有机物在这个变化周期,短时间内大量反应。如果控制不得当,不仅亚硝酸、氨氮加剧爬升,而且会造成溶解氧不足,严重的还会引起倒藻、返底、发病。因此,在雨后天晴,一定要进行改底工作,减轻环境压力,保证溶解氧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