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80
- UID
- 91899
- 积分
- 1408
- 主题
- 704
- 帖子
- 704
- 精华
- 0
- 经验
- 1408 点
- 金币
- 1304 元
- 注册时间
- 2018-10-9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704
- 精华
- 0
- 经验
- 1408 点
- 金币
- 1304 元
- 注册时间
- 2018-10-9
|
对河蟹养殖而言,决定全年高产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壳二壳保成活,三壳四壳保产量”。很显然,河蟹要拼高产降损失,就要从第一个考验开始。从放苗之日起,我们就必须对河蟹进行科学管理,尤其是蟹苗放塘后一二次脱壳,则直接关系到前期河蟹的成活率,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
 [color=rgba(51, 51, 51, 0.45)]
对于河蟹的脱壳,一般在每年的3月下旬到清明节前后是河蟹的一壳脱壳期,由于一二壳期间仍处于春季,天气仍然不稳定,加之前期的池塘缺乏必要的藻类和营养元素。这就导致每年在河蟹一壳和二壳成活率普遍偏低的现象。具体原因如下:
天气不稳定,降雨频繁,温度较低
河蟹的脱壳自南向北时间在推移,这表明了河蟹的脱壳和水体的温度有关,而水体的温度直接的影响就是天气的状况。尤其是春季降雨频繁,河蟹处于脱壳期的池塘,遇到降温降雨天时脱壳会中止,待天气转晴气温上升后重新开始,但此时会明显出现脱壳缓慢的情况。处于脱壳期或刚脱壳不久的河蟹,甲壳尚未完全硬化的蟹苗,极易受到降温降雨带来的应激,出现死亡。
水质环境差,水体毒素含量高
由于春季气温低,肥水有一定难度,很多池塘的肥水工作都没做好,水体缺乏藻类,氨氮、亚硝酸盐以及有机质等毒素含量较高,直接威胁蟹苗的成活率。加上阴雨天气助攻,藻类死亡,此时又不能及时补肥培藻培菌,水体稳定性差,易出现水白浊、水体浑浊。导致蟹苗慢性或急性中毒,出现上草、上岸多,脱壳不遂,同时苗活力很差。
河蟹摄入营养不足,体质差
河蟹的营养储存是决定河蟹能否正常生长和正常脱壳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早期的池塘往往缺乏河蟹脱壳生长的必需元素,在降温降雨天时又减少投料或不喂料,
而河蟹在脱壳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和体力,一旦缺乏必要的营养元素,蟹苗营养积累少,苗体质差,脱壳时易出现脱壳不遂,甚至死亡。
 [color=rgba(51, 51, 51, 0.45)]
一二壳期间影响河蟹成活率的因素这么多,针对以上几点原因,在脱壳期做好这几件事,河蟹成活率有保证!
保持水位,减少应激
前期适当地加高水位有助于河蟹池塘水体温度的保持,同时受早晚温差的影响也小。通常在早期水位至少设置在80公分左右,深水位能够减少水体的变化和外界对于河蟹造成的应激反应,同时也能为蟹苗提供隐居的场所。
早期肥水,补藻补菌
早期将水体肥起来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氨氮等物质的毒素影响,藻类一旦生长起来能够有效地缓解因为毒素带来河蟹苗种成活率低的情况。在养殖前期,水草长势受限,因此需要定期追肥,适时补藻补菌,保持水体适度肥度。可使用肥水膏、 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分解池塘的大分子有机质,促进转化为能够被藻类吸收利用的小分子有机质,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保证营养,提高体质
一壳、二壳阶段蟹苗摄食量少,但对营养需求很高,充足的营养积累能有效保障脱壳成活率高、翻倍大。饲料选择方面,需投喂40~42蛋白的优质饲料,有效保证营养供给。
同时肝胰腺是河蟹重要的营养储存和免疫调节器官,当河蟹出现肝胰腺损伤时,也会出现河蟹营养储存不足、不爱吃料、脱壳不遂、掉脚等异常情况。脱壳前期应内服龙昌胆汁酸、微生态制剂、多种维生素拌料投喂,保护河蟹肝胰腺,肝胰腺健康为河蟹脱壳储存足够能量,同时诱食开胃助消化,促进河蟹食欲大开,摄食增加。脱壳期拌料泼洒甲酸钙(活力多),有助于河蟹脱壳,预防脱壳不遂。降温降雨前后及时外泼VC、葡萄糖抗应激,有效提高河蟹脱壳期成活率。
 [color=rgba(51, 51, 51, 0.45)]
河蟹一二壳阶段关系到河蟹养殖的成活率,但养殖前期影响脱壳的因素又很多,因此想要拼高产降损失,科学的管理很重要。
文章转自龙昌动保官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