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产动物病害简介

[复制链接]

1628

主题

10

听众

36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财源享通
    2020-1-13 10:45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2005
    精华
    1
    经验
    3639 点
    金币
    12892 元
    注册时间
    2014-1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20:17: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水产动物病害简介
    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在人工养殖以后由于环境条件、种群密度、饲料的质和量等,往往与生活在天然环境中有较大的差别,很难完全满足这些动物的需要,这样就会降低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些对养殖动物不利的条件而对某些病原的增殖和传播却很有利,再加上捕捞、运输和养殖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常使动物身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所以养殖动物比在天然条件下容易生病。生病后,轻者影响其生长繁殖,使产量减少,并且外形难看,商品价值下降;重者则引起死亡。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种类很多,主要由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单殖吸虫、复殖吸虫、
    寄生甲壳类以及营养失调和环境恶化引起。
    病毒性疾病
    1.鳖鳃腺炎
    鳖鳃腺炎可有病毒、细菌或真菌引起。病鳖体外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异常肿大,但不发红,后肢窝隆起,及至全身浮肿,眼睛呈白浊状甚至失明,行动迟钝,常伸长头颈,最后衰竭而死。临床上常把本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出血型:病鳖底板、四肢及尾部有红斑,口鼻出血,解剖检查可见其鳃状组织有纤毛状小突起,且充血糜烂,有分泌物,口腔、食道发炎充血,肝脏充血肿大呈花肝,肠道内充满成团的血液,同时腹腔严重积水。失血型:病鳖底板、四肢及尾部无红斑,解剖可见其鳃腺的纤毛状突起淡白糜烂,有分泌物,食道和肠管有黑色淤血块,肝脏土黄色,质脆易碎,深入分析解剖无血流出,肌肉和底板灰白无血色。混合型:病鳖鳃腺鲜红,食道和肠管内有黑色淤血块,腹腔充满血水,肌肉和底板呈白色。把鳃腺炎分成上述三类类型,只是为了仸和诊断上的方便,实际上,这三类型是鳃腺炎病程发展中的三个阶段,即早、中、晚期。该病主要危害稚幼鳖,二龄以上鳖则较少发病。该病常年均可发生,但主要流行季节在56月,6 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水温为2530
    2.虹彩病毒病
    (1)淋巴囊肿病
    病原为淋巴囊肿病毒 。病鱼的皮肤、鳍和尾部等处出现许多泡状囊肿物,呈白色、淡灰色、灰黄色,有的带有出血灶而显微红色。囊肿大小不一,小的近12mm,大者10mm 以上,并常紧密相联成桑椹状。严重患者可遍及全身。发病鱼多数摄食正常,但生长缓慢;病症严重的基本不摄食,部分死亡。该病危害许多野生和养殖的海、淡水鱼类,常见发病地区有广东、浙江、山东和福建等。此病全年可见,在水温1020时为发病高峰期。
    (2)真鲷虹彩病毒病
    病原为真鲷虹彩病毒 。患病鱼体色变黑,体表和鳍出血,鳃上有瘀斑,昏睡,严重贫血。解剖病鱼可明显地观察到脾脏和肾脏肥大。
    主要危害鲈形目 、鲽形目和鲀形目 等的鱼类。发病期在710 月份,水温在22.625.5℃为发病最高峰期。水温降在18以下时发病较少。
    (3)鳜虹彩病毒病
    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病鱼口腔周围、鳃盖、鳍条基部、尾柄处充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有蛀鳍现象。濒死鱼表现嘴张大,呼吸加快,加深,身体失去平衡,鳃苍白,部分鱼体表变黑。剖解,可见肝脏、脾脏和肾脏肿大,并有出血点,肠壁充血或出血。部分鱼体有腹水,肠内充满黄色粘稠物。
    此病发生在广东、福建等地养殖的鳜上。发病期是510 月,高峰期为79 月;发病水温是2534,最适水温为283020以下时较少发病。
    (4)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原为蛙病毒属的病毒。濒死的病鱼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有时运动失调;腹部因腹腔积水而膨胀;肾、脾肿胀,肝上偶有苍白色坏死灶。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主要是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出现多量坏死灶;肝细胞也发生急性坏死,出现大量小坏死灶;鳃组织
    水肿,偶有坏死灶;鱼鳔壁充血、水肿、坏死;心脏发生急性心肌炎,并出现坏死,可明显看到心室(和全身血管内)内坏死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在肝脏坏死灶周围的肝细胞胞浆内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嗜碱性包涵体,有时在肾或脾的细胞里也有包涵体;胰腺、甲状腺、伪鳃、胸腺、胃肠小囊上皮细胞的坏死灶少见。主要危害河鲈、欧鲇和鮰鱼,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该病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 。病原为罗达病毒或称野天病毒。病鱼不摄食,腹部朝上,在水面作水平旋转或上下翻转,呈痉挛状。解剖病鱼,鳔明显膨胀;中枢神经组织空泡变性,通常在视网膜中心层出现空泡。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是90 年代新发现的一种鱼类病毒病。被感染的鱼类有牙鲆、大菱鲆、红鳍东方鲀、尖吻鲈、齿舌鲈、石斑鱼、条石鲷等。可引起仔、稚鱼的大量死亡,对幼鱼和成鱼也有危害。夏秋季水温2528时为发病高峰期。
    4.弹状病毒病
    (1)牙鲆弹状病毒病
    病原为牙鲆弹状病毒。患病的牙鲆体色变黑,动作缓慢,静止水底或漫游于水面。体表和鳍基部充血或出血,腹部膨胀,内有腹水;生殖腺淤血;肌肉出血;肾脏造血组织坏死,细胞核固缩、破碎、崩解、消失,肾小管上皮崩解、坏死,黑色素大量沉积;脾脏内实质细胞坏死;肠管粘膜固有层、粘膜下肌肉层充血、肿胀,胃粘膜上皮、粘膜下肌肉层显著出血;
    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肝脏实质细胞细胞变性、坏死。
    主要危害牙鲆,从幼鱼到成鱼均可被感染。发病季节为冬季和早春,发病的水温通常是在15
    以下,水温10时为发病高峰期,死亡率可高达60%
    (2)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该病是一种急性流行病,鱼苗狂游后突然死亡,为其重要特征。病鱼首先出现昏睡,或游动缓慢,顺流飘起,摇晃摆动,时而出现痉挛,继而浮起横转,往往在剧烈游动后不久即死。病鱼出现的狂游、打转等活动异常行为。其次是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因腹腔积水而膨大,鳍条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1 条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粘液粪便是较为典型的特征,但并非该病所独有。鳃及内脏退色,口腔、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及心包膜常有出血斑点,肠出血;鱼苗的卵黄囊出血,并因充满浆液而肿大。病后残存的鱼脊椎弯曲。主要危害鲑鳟鱼类的鱼苗,以摄食4 周龄的鱼种(体重0.20.6g)为主,死亡率高达100%1 龄鱼种也有患病的,但死亡率不高,2 龄以上鱼不发病。影响此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815流行。
    (3)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病原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特韦病毒或称艾格特维德病毒。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出血,但变性和坏死也是很常见的病变。此病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神经型三型。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转为神经型,但三种表现型不易明确区分。急性型: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病鱼体色发黑,呈昏睡状态,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及口腔出血,鳃颜色变淡、苍白或花斑状出血,鳍条基部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大量死亡。在急性型,鱼体内各组织器官都发生出血,尤以血管丰富的器官明显。慢性型:病鱼病程长,中等程度死亡率。病鱼发生贫血,体色发黑,眼球严重突出,鳃苍白,甚至水肿,鱼体很少出血或不出血,腹部膨胀,并常伴有腹水,内脏器官颜色普遍变淡。肝脏色泽变淡,并常出现点状出血。
    神经型:神经型的发病较慢,死亡率很低。主要表现为病鱼运动失常。作旋转运动,时而沉于水底,时而狂游跳出水面,或侧游。体表出血症状不明显,但内脏有严重出血。该病主要感染淡水养殖的虹鳟。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不同,它主要危害鱼种及1 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5cm 才发病。该病流行始于冬末春初,在水温612时多发,在810死亡率最高,在15以上时,较少发生。
    (4)鲤春病毒血症
    病原为鲤弹状病毒 ,亦称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主要病状是鱼群聚集于出水口处,体色发黑,呼吸缓慢,病鱼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有瘀斑性出血,皮肤及鳃上最多见。鳃的颜色变浅,呈淡红色或灰白色,并有出血点,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多量带血的腹水;慢性病例还可见皮肤的出血性溃疡和广泛性水肿。无细菌继发性感染时,主要表现有局部出血,肌肉也因出血而呈红色。如果有细菌继发性感染,则会引起细菌性败血症,造成带血的腹水。
    主要危害鲤 。流行于春季,水温在1320时流行,该病的暴发流行最适温度为1617,鱼苗和成鱼在水温17以上时很少发生显性感染。水温超过22时一般不再发病,但有时幼鱼在2223时也能受到感染。
    5.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病原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患急性型传染性胰脏坏死时,病鱼在水中旋转狂奔,随即下沉池底,12h 内死亡。而患亚急性型传染性胰脏坏死时病鱼体色变黑,眼球突出,腹部膨胀,鳍基部和腹部发红、充血,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解剖病鱼有时可见有腹水,幽门垂出血,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苍白;消化道内通常没有食物,充满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发病水温一般为1015。在水温1012时,死亡率可高达80%100%20 周龄以后的鱼种一般不发病,但可成为终身带毒者。该病毒宿主范围很广,已知可感染37 种鱼类。例如,海鲈、五条鰤、大菱鲆等。
    6.鰤幼鱼病毒性腹水病
    病原为鰤腹水病毒 。患病幼鱼体色变黑,腹部膨胀,眼球突出,鳃褪色呈贫血状;解剖病鱼,可见腹腔内有积水,肝脏和幽门垂周围有点状出血。牙鲆稚鱼患此病,表现为头部发红、出血。主要危害五条鰤幼鱼。在57 月份水温20左右时病流行。用复制的病毒对鰤幼鱼做感染试验,在水温20时,感染8d 后死亡率为62%。该病毒亦可感染黄条鰤、三线矶鲈、牙鲆等鱼类。
    7.草鱼出血病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又叫草鱼出血病病毒。患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体色发黑,随后病鱼即表现出不同部位的出血症状,在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和腹部等都可见明显的充血、出血;有时眼球突出。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出血呈鲜红色。肠壁因充血和出血呈鲜红色,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其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个别病鱼鳔及胆囊呈紫红色。主要危害2.515cm 大小的草鱼 ,死亡率高,可达80%以上,往往造成大批草鱼种死亡。流行季节一般在6 月下旬到9 月底,8 月份为发病高的季节。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



    相关帖子

    http://milai168.taobao.com

    1628

    主题

    10

    听众

    36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财源享通
    2020-1-13 10:45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2005
    精华
    1
    经验
    3639 点
    金币
    12892 元
    注册时间
    2014-11-11
    沙发
    发表于 2014-12-1 20:18:35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8.疱疹病毒病
    (1)鲤痘疮病病原为疱疹病毒。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
    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加、扩大和变厚,其形状及大小各异,直径可从lcm 左右增大到数厘米,或更大些,厚1~5mm 左右,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增生物表面初期光滑后来变粗糙并呈玻璃样或蜡样,质地由柔软变成软骨状,较坚硬,颜色为浅乳白色、奶油色,状似痘疮,故名痘疮病。这种增生物一般不能被磨擦掉,但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增生物。增生物面积不大时,对病鱼,特别是大鱼,危害不大,不会致死,但如增生物占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发育,对骨骼,特别是对脊椎骨的生长影响严重,可发生骨软化。病鱼因生长受到抑制而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病鱼常有脊柱畸形,骨软化,消瘦或生长缓慢。分析软的脊柱,发现灰分、钙和磷均低于正常水平。
    主要危害鲤、鲫等。鲤对这种病特别敏感。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水质肥的池塘、水库和高密度的网箱养殖流行较为普遍,当水温升高后会逐渐自愈。目前在我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发生。
    (2)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病原为斑点叉尾鮰病毒。病鱼食欲下降,甚至不食,离群独游,反应
    迟钝;有20%~50%的病鱼尾向下,头向上,悬浮于水中,出现间隙性的旋转游动,最后沉入水底,衰竭而死。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以腹部充出血更为明显;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侧性外突;鳃苍白,有的发生出血;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剖解病鱼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淡红色腹水,胃肠道空虚,没有食物,其内充满淡黄色的粘液;心、肝、肾、脾和腹膜等内脏器官发生点状出血;脾脏往往色浅呈红色,肿大,胃膨大,有粘液分泌物。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的鱼苗和幼鱼,但成鱼也可发生隐性感染,成为
    带毒者。该病流行水温是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发病速度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水温低于15℃时几乎不发兵。
    (3)鲑疱疹病毒病
    病原为鲑疱疹病毒。病鱼体色变黑,食欲减退,眼球突出,眼眶周围出血,鳃苍白。多数病鱼腹部膨大,皮肤和鳍出血。肠内没有食物,腹腔内有腹水,有些鱼的腹水呈红色或胶胨状。鳃上皮细胞肿大,与毛细血管分离,一些细胞脱落,有些鳃出血。肾脏肿大、增生、充血和坏死,从前肾到后肾病变逐渐严重。肠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后肠,粘膜层坏死脱落,故在
    垂死鱼的脏门后拖着1 条粗的粘液便。
    主要危害虹鳟的鱼苗、鱼种。流行水温为10℃及10℃以下。
    (4)大菱鲆疱疹病毒病
    病原为大菱鲆疱疹病毒。被感染的鱼通常肉眼观察不到明显的外部症状,主要表现是厌食、活力下降,躺在水底,头、尾跷起;严重感染的鱼,呼吸困难,对温度、盐度波动敏感,死亡率高。大菱鲆疱疹病毒通常对宿主有专一性,目前仅在大菱鲆幼鱼上发现有此病毒。
    9.鳗鲡狂游病
    该病的病原尚不确定,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病毒,经电镜观察分离鉴定,初步认为该病的病原为冠状病毒样病毒。病鱼发病前出现异常抢食,食欲极为旺盛的现象,数日后可见个别鳗鲡不摄食、离群、在水中上下乱窜,或旋转游动,或倒退游动,间或头部阵发性痉挛状颤动或扭曲,有的侧游或在水面呈挣扎状游动,急游数秒后沉入水中,再上浮呈挣扎状游动。随后大量病鳗鲡聚集于池子中央排污口周围静卧,呈极度虚弱状,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病鱼体表黏液脱落,徒手能捞起,嘴张开,肌肉痉挛,躯体出现多节扭曲,胸部皮肤出现皱折,鳍红、烂鳃烂尾等症状。病死鳗鲡表现为躯体僵硬,头上仰,有时口张开,下腭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溃疡,有的病鱼的口腔、臀鳍、尾部也见充血或有溃疡。该病主要危害欧洲鳗鲡,福建广东等省的许多鳗鲡养殖场都有发病。流行季节为5~10 月份,7~8 月份为发病高峰,呈暴发性流行。
    10.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又称对虾白斑病。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虾首先停止吃食,
    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淡退色。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有白点,白点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有的病虾白点不明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白点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病虾血淋巴混浊,淋巴 肝胰脏肿大,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等组织均发生病变,被感染的细胞核肿大。此病发生在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
    、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等对虾上。该病在我国大陆沿岸从福建、广东到辽宁等省均有发生,几乎遍布全国各养虾地区。一般虾池发病后2~3d,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虾死亡。
    11.中肠腺白浊病
    病原为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病虾通常在近表层水中游动,活动力差,对刺激的反应迟钝。病虾的中肠腺(又叫肝胰腺)呈不透明白浊状,严重时肠道也变混浊。病虾的中肠腺组织切片,上皮细胞排列凌乱,被感染的细胞核肥大。发病池内的虾大小显著不均。
    病毒主要侵害日本对虾的仔虾。流行于5~9 月,发病期主要为仔虾第2~12 d,死亡率一般
    为70~100%。发病时的水温为19~29.5℃,pH 为7.8~8.8。
    12.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病原为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虾体色呈蓝灰色或蓝黑色,胃附近白浊化,患病严重的虾往往嗜睡,食欲降低,体色较深,自洁能力减弱,鳃和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丝状细菌、附生硅藻等污物。剖开病虾,可见肝胰腺肿大、软化或萎缩,肠发炎。在幼体期,常见肝胰腺变白浊。病毒主要感染肝胰腺的腺管和中肠的上皮细胞,使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苏木精和曙红染色,呈嗜酸性反应的圆形包涵体。电镜观察在被感染的细胞内有病毒粒子。危害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短沟对虾等多种对虾的幼体、仔虾和成虾,其中对仔虾的危害最大。流行于墨西哥、菲律宾、法国、马来西亚及我国的台湾、福建、广东等地。死亡率高,急性型在发病后3~5d 后的死亡率可达80%~90%。
    13.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
    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虾外观无特有症状,被感染的个体活动力降低,摄食减少厌食、生长缓慢甚至停止,鳃和体表有附着的共栖生物或污物,体色较深,偶尔腹部肌肉变白,易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严重感染时肝胰脏微白色、萎缩。肝胰管的上皮细胞核肥大,核内有大而显著的包涵体。可感染中国对虾、墨吉对虾、印度对虾、斑节对虾和短沟对虾等,主要危害幼虾,有时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
    14.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为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患病的对虾没有特有的症状,一般表现为游泳反常,身体明显呈浅蓝色,同时腹部肌肉混浊不透明,病虾一般不能正常蜕皮,体表和鳃上往往附生固着类纤毛虫、丝状细菌和硅藻等污物。
    主要危害细脚对虾,其次为凡纳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此病的分布地区很广,已发现在美国、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牙买加、巴西、巴拿马、厄瓜多尔、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省、以色列和法国等。
    15.桃拉综合征病毒病
    病原为桃拉综合征病毒。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在特急性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消化道空无食物,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较大规格的病虾步足末端有蛀断、溃疡现象,两根触须、尾扇、胃肠道均变红,肝胰脏肿大,变白。透过部分病虾的甲壳,发现肌肉由原来的半透明变成白浊,尤其是腹部末端,似甲壳与肌肉分离状。部分病虾的头脑甲处出现白区,镜检发现甲壳和胃肠壁压片红色素细胞扩散。染病初期大部分病虾头胸甲有白斑。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
    主要感染凡纳对虾。我国由于引进凡纳对虾并进行了规模养殖,该病在凡纳对虾养殖密集区
    中已有发现。
    16.黄头病
    病原为黄头病毒。病毒感染的靶器官为虾的鳃、触角腺、造血组织、淋巴器官等。病虾发病初期摄食量增加,然后突然停止吃食,在2~4d 内会出现死亡。许多濒死的虾聚集在池塘角落的水面附近,其头胸甲因里面的肝胰腺发黄而变成黄色,对虾体色发白,鳃棕色或变白。
    1990 年在泰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首次报道了斑节对虾流行一种黄头病,使对虾的养殖遭受严重的损失。随后在印度、中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流行和蔓延。黄头病毒主要感染斑节对虾,根据泰国的研究报道,黄头病对养殖50~70d 的对虾影响最为严重,感染后的3~5d 内,对虾累积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达80%~90%。
    17.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
    病原可能为一种球状病毒。患病初期在腹部肌肉先出现小点状白浊,以后逐渐沿着肌束扩大,
    并向邻近的肌束扩展,直至整个腹部。患白浊病后的虾苗活力下降,但仍能摄食、蜕壳、和生长,若饲养环境较差,则容易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而死亡。在同一虾池中,病虾可处于不同程度的发病状态,如点状、斑状、条状、大块状以及整个肌肉白浊。由于起始白浊点的肌肉组织相对其他白浊部位病变时间长,常表现为该处自浊程度更重,外观似结节状。发病后期虾腹部僵硬弯曲,不吃食,仅游泳足能摆动,但无游动能力,不久死亡。仔虾出现肌肉白浊症状后几天内死亡;而大棚暂养池和养殖池中,仔、幼虾阶段得病后一般在1~3 周内死亡。肌肉白浊病一般在3~8 月份发生在刚淡化时体长0.8cm 左右的仔虾到3cm 左右的幼虾,累积死亡率一般为30%~70%,严重的虾池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随着虾个体的增大,虾发病死亡率下降,因此该病主要危害幼虾。
    18.颤抖病
    病原一般认为是一种单链RNA 病毒,但也有报道认为是类立克次氏体或细菌。病蟹呈昏迷状,
    附肢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活动缓慢,反应迟钝,上岸不回。病蟹拒食,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鳃部症状。肌肉发红,尤以大螯、附肢中的肌肉明显。头胸甲下方透明肿大,充满无色液体。肝胰腺脓肿成灰白色,肝组织糜烂并发出臭味。
    此病主要发生在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从幼蟹到成蟹皆有发生。发病时间5~10 月份,而在8~9 月夏秋高温季节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该病流行期间的水温为23~33℃,水温降至20℃以下,该病逐渐减少。放养密度越高、规格越大、养殖期越长,患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19.蚌瘟病
    病原被认为是一种病毒,主要危害三角帆蚌。发病初期,三角帆蚌的匍匐运动消失,对水的净化能力减弱,进水口和排水孔的纤毛收缩,排粪减少,喷水无力,闭壳肌收缩无力,贝壳不能紧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斧足紧缩不能伸展;发病后期,不排粪,有少量灰白色粘液附着于排水孔,最后张壳死亡。病死蚌的体液清澈,病程长者极度消瘦,消化腺肿胀多汁,危害1 足龄以上的三角帆蚌。患病蚌的斧足紧缩,不能伸展,体液清澈,消化腺肿胀多汁,肠道轻度水肿,晶杆体萎缩或消失。蚌瘟病危害1 足龄以上的三角帆蚌,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不发病。集中流行于夏秋两季,发病当年的死亡率可达80%左右,存活下来的三角帆蚌在下一个发病季节仍会继续死亡。
    http://milai168.taobao.com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