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具体了!对虾白斑病毒病原来可以这样防控

[复制链接]

339

主题

8

听众

680

积分

三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341
精华
0
经验
680 点
金币
322 元
注册时间
2021-5-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14:37: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近华南地区,对虾白斑综合症非常凶猛,也是导致部分排塘的罪魁祸首。

其实在自然海区的野生虾,无论是厄瓜多尔、马来西亚,还是马达加斯加的海沟抓到的斑节对虾,它的白斑病毒(WSSV)携带率是比较高的,一般在30%左右,而南美白对虾携带率在60%左右。
另外32℃以上、20℃以下,对虾不爆发白斑综合症。这也是赤道附近国家养虾成功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上个世纪90年代大部分用这样的虾作为亲本来育苗,每个育苗池携带白斑病毒是个普遍现象,不过是潜伏感染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潜伏感染会变为急性感染呢?
经过大量实验发现,病毒数量以及在对虾体内存活时间与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有关,比如PH、亚硝酸盐、氨态氮。另外就是病毒本身的数量。
不管是斑节对虾,还是南美白对虾,每克组织10的三次方的病毒数量以下一般是不会发病的。实际养殖中,通过体表进入体内一般达不到这个数量,但摄食一个游泳足的1/50就超过这个数量了。

白斑病毒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个7cm的虾可以让55尾虾吃掉而发病,10cm的虾则会让77尾虾有机会吃到而发病。
在对虾体内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抗细菌系统,一个是抗病毒系统。感染白斑病毒后会激活这两个系统,总体来讲,这两个系统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白斑病毒的复制增殖是依赖于抗细菌系统。换句话说,对虾抗细菌能力越强,越容易发生白斑病毒病
自然条件下的对虾,抗细菌系统和抗病毒系统趋于平衡而不发病,但环境胁迫后就可能导致发病。环境胁迫,比如温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有一个通路UPR参与了病毒的复制,打破了白斑病毒潜伏感染的免疫动态平衡,由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所以调控环境在早期是比较有效的。

关于对虾白斑综合症有三个关键控制点
  • SPF(无特定病原)亲虾和虾苗生产技术
  • 调控环境阻止病毒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
  • 消除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的生态位,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防控策略
  • 调控环境
  • 增加宿主抗性
  • 控制病毒数量
集约化养殖中,携带白斑病毒是非常可怕的,还是建议选择SPF(无特定病原)虾苗。
在放苗密度每亩7-8万以下的非集约化养殖中,可以考虑生物防控技术来防控白斑病毒病(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不能防控细菌性疾病)。其实在2012年左右重视生物防控的时候,对虾白斑病毒病还是防控得比较好,不过有了SPF(无特定病原)虾苗之后用得就不多了。而现在我们要重新正视它,合理利用。

通过对18种鱼类实验,以摄食病虾选择性87%以上为标准,发现胡子鲶、草鱼、虾虎鱼等可以作为生物防控的鱼类。当然,对虾混养鱼类会影响饵料系数。比如草鱼会增加0.1,胡子鲶会减少0.1。
以混养草鱼为例,
①适合盐度6以下养殖区;
②适合对虾苗种密度低于10万尾/亩;
③对虾苗种养殖20~30天,每亩投放30~60尾,每尾0.5kg以上的草鱼。
具体来讲:培好水后,投放1cm左右的虾苗,每亩10万尾以下。由于草鱼在盐度大于6的水体中摄食能力较弱,所以选用草鱼防控白斑的养殖水体的盐度在6以下范围内。如果养殖水体的盐度大于7.5,可添加淡水的方式稀释盐度,将盐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对虾养殖到20~30天左右,对虾病害爆发前投放草鱼,投放的草鱼数量不能少于30尾/亩,每尾0.5kg以上,并可根据放养虾苗的密度适当增加,但不能超过60尾/亩。
需注意的是:在这种养殖模式中,如果发现一两尾对虾趴边,要立即停料。
注:文章来源于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对虾产业降本增效发展之道暨龙昌行 · 对虾专题研讨会》课件


专注水产事业!VX17615838221
龙昌胆汁酸,保肝护肝不伤肝;
乐畅驱虫,安全高效。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