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徐辉勇 时间:2015-10-14 微信:xu-huiyong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与治疗(含图谱) 俗说话:“养鱼不发瘟,富得不昏”。鱼病防治是实现高产稳定的根本保证,也是养鱼成败的关键。鱼病防治应始终贯彻“以防为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十二字方针。 鱼类发病的原因 认识鱼类致病的原因,有利于我们自觉采取全面预防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也有利于正确诊断鱼病对症下药治疗,提高预防治疗效果。鱼类致病原因较多,有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生物因素,也有鱼类本身内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㈠清塘消毒不彻底,池内存有病菌、寄生虫; ㈡鱼种体质差,抗病能力弱; ㈢鱼体受伤,细菌侵入; ㈣密度过大,比例不适当; ㈤投喂不清洁或腐烂变质带有病菌的饵料; ㈥养鱼工具、吃鱼的鸟、兽带入病菌和寄生虫; ㈦乱丢病鱼、死鱼; ㈧水质恶化,遇高温、天气突变时,鱼类缺氧泛塘; ㈨池水污染或相互污染,引起中毒或鱼病流行。 随着渔业近几年来的发展, 水产养殖也逐渐进入鱼病多发阶段,也是养殖户头疼的问题,主要常见鱼病有以下几种: 1. 寄生虫性锚头鳋 锚头蚤是一种侵袭性鱼病。锚头蚤(俗称锚头虫)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名。锚头蚤在水中一年四季均有。 症状:病鱼体表被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的组织发炎红肿,大量寄生时,鱼身似披上“蓑衣”一样,病鱼呈现急躁不安,食欲减退,致使鱼体消瘦,生长缓慢,以致死亡。 流行及危害:流行很广,每年4-10月都可大量繁殖,对鱼种和成鱼都有危害,但对鱼种危害较大。 治疗方法:⑴鱼种放养时用 高锰酸钾液浸浴,用量为10~ 20 毫克/升,时间15 ~ 30 分钟。 ⑵每亩每米用90%晶体敌百虫9两全池遍洒。
2、 车轮虫病 车轮虫可寄生在各种 淡水鱼及 海水鱼的体表、鳃等各处,有时在鼻孔、 膀胱和输尿管中也有寄生。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病鱼的大批死亡。全国各个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能够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主要是在4—7月。车轮虫以直接接触鱼体而传播,离开鱼体的车轮虫能够在水中游泳,转移 宿主,可以随水、水中生物及工具等而传播。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食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阴雨天气等均容易引起 车轮虫病的爆发。 症状:可寄生在皮肤及鳃上,鳃丝鲜红,鳃盖张开,嘴唇及眼前色素消退,出现白嘴。 流行及危害:每年5-8月对饲养的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水肥脏的池塘中易发生。面积大,密度小的养殖水体不易流行。 治疗方法:⑴每亩用硫酸铜7两, 硫酸亚铁2.5两,全池泼洒。 (2)车轮指环净(主要成分为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使用时,将本品用少量水彻底溶解,再稀释1000~3000倍,全池均匀泼洒,严禁局部使用药物浓度过高。
3、指环虫病 症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苍白色,显著浮肿,鳃盖不能闭合,呼吸困难,游动缓慢,不吃食,鱼体瘦弱,以致死亡。 流行及危害:流行季节为春未夏初和秋季,饲养鱼均可感染,尤其对鱼苗和鱼种危害很大。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 治疗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30分钟,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20克,可杀死鱼种鳃上和体表寄生的指环虫。 (2)每亩用硫酸铜7两,硫酸亚铁2.5两遍洒,3天后用晶体敌百虫7两遍洒。 (3)若发现有原虫感染的,用甲苯咪唑溶液(10%)每亩1米水深用100g,有很好杀虫效果。
4、鱼体内寄生虫疾病 病原体:病原体为舌状绦虫( Ligula)和双线绦虫( Digramma)的裂头蚴。虫体肉质肥厚,呈白色带状,俗称“面条虫”。长度从数厘米到数米,宽可达 1.5厘米。
主要症状:患病初期养殖鱼类并没有明显症状,仅表现为吃食量下降。患病严重时,鱼体消瘦,活动异常如厌食、漫游、侧游或腹部向上等,常引起养殖鱼类持续或大量死亡;解剖可见,鱼类的前肠明显膨大肿涨,肠道充血发红,内脏受到挤压,产生萎缩变形,剖开肠道可见大量白色虫体。
5、草鱼病毒性出血病 这种病的病原体是水生呼肠孤病毒,隶属呼肠孤病毒科 主要症状:主要是充血,病鱼口腔、鳃盖、鳍基、肠道、肝、脾等器官出血现象,将病鱼的皮肤剥除肌肉显示点状或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鳃失去鲜红呈苍白色,但肠道、肌肉无腐烂、水肿现象出现。 流行情况:每年4-10月为发病季节,水温一般在1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预防方法:注射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治疗方法: 外用药物:⑴生石灰每亩1米水深40斤,化水全池泼洒;⑵二溴海因0.5斤,强氯精0.6斤,全池泼酒,连用2-3次; 内服药物:⑴1.5%的大黄粉或“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⑵恩诺沙星拌料投喂,连喂3天;
6、细菌性烂鳃 嗜纤维 黏细菌,细菌体长大小为0.5微米X(4~4.8)微米。 症状: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变得乌黑,也叫作“乌头瘟”,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严重时鳃盖骨中间的内表皮常腐蚀成园形或不规划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流行及危害:青、草、鲢、鳙、鲤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草鱼,流行季节多在5-9月。往往与赤皮、肠炎并发。 治疗方法: ⑴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40斤,或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7、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中,土壤中。杆状,无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片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未端腐烂。 流行及危害:此病在草、鲤鱼中很普遍,终年可见,但以春末夏初较为常见,常因拉网、运输或冬季冻伤而发生此病。 治疗方法:必须体内与体外同时用药 外用药物:每亩1米用二氧化氯7两全池泼洒。 内服药物:氟苯尼考原粉拌饵投喂;40g/包饲料40Kg,连用3-5天。
8、肠炎病 症状:腹部膨大呈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严重时,轻压腹部有淡黄色或血液状粘液从肛门流出,肠管发炎,充血并腐烂。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一冬龄以上的草鱼。每年5-9月是发病高峰。 治疗方法:采用内服和外用药物结合进行。 外用: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40斤或漂白粉1.3斤全池遍洒。隔天一次,连用2次。 内服:⑴大蒜素治疗或氟苯尼考,连用3-5天。
9、细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也称为细菌性出血病、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等。 病原: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有些病鱼体表和鳃部同时有原生动物寄生。 症状 :早期表现为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症状,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鳃丝充血,呈浅紫色,肿胀,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有的病鱼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病鱼周身病变,在水中行动迟缓或阵阵狂游。 流行情况:细菌性败血症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暴发,高密度养殖 鲮、 鲫、鲢、鳙、鲤、武昌鳊等鱼池占发病池塘的95%以上。时间从4月初至12月底,水温9-34~C。
10、肝胆综合症 症状:患病鱼上浮,活动无序,或打旋或钻上钻下,检查体表一般难见明显症状。解剖发现肝胆部位发生显著病变。肝脏肿大,颜色变黄变白等,呈花肝状,并肝部外表伴有血块凝结,胆囊明显肿大,一般解剖时都出现破裂。 流行及危害:多发生在投饲精养池塘或网箱中,5-9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危害草、鳊、鲤、湘云鲫等吃食鱼。 防治方法: 采用三黄粉(大黄、黄柏、黄芩)+鱼用多维拌料投喂,连用7天一个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