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UID
- 58897
- 积分
- 467
- 主题
- 66
- 帖子
- 401
- 精华
- 2
- 经验
- 467 点
- 金币
- 14424 元
- 注册时间
- 2014-7-4
  
TA的每日心情 | 求交友 2017-4-11 10:03 |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 帖子
- 401
- 精华
- 2
- 经验
- 467 点
- 金币
- 14424 元
- 注册时间
- 2014-7-4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林文辉
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日常管理的核心。但是,要能管理好一塘水,首先要了解所有影响水质的各种因素。池塘底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部的状态对池塘水质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想管好一塘池水,必须管好池塘底质。而想管好底质,则必须了解池塘底质的属性及其在养殖期间的演变规律。本文就池塘底部的构成、功能、管理提出一些见解,供池塘养殖管理者参考。
1、池塘底部的组成与作用
1.1 池塘底部的组成
池塘底部的组成包括原始底部,一般称为土壤,以及土壤之上的,在养殖过程中由养殖动物粪便、残饵、各种死亡水生生物的尸体以及有机碎屑等构成的沉淀物。由于在池塘生物以及人工池塘操作的搅动下,原始土壤与沉淀物会有一定程度的混合,成为淤泥。对于地膜池和水泥池而言,底部只是沉淀物。
1.1.1原始底部
土塘原始底部一般称为土壤,按土壤分类系统可分为壤土、沙土、粘土、粉土等。主要由矿物组成,有机物质含量一般在1~5%左右。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更全面的资料请参考《池塘养殖底质》一书)。两种对池塘养殖影响比较大的极端土壤为硫含量大于0.75%的酸性硫酸盐土壤和盐含量在0.1%~0.2%以上,或者土壤胶体吸附一定数量的交换性钠,碱化度在15%~20%以上的盐碱土壤。遇到这样的养殖环境除了进行必要的改造之外,养殖生产过程的定向改良最为关键。
1.1.2 沉淀物
沉淀物是在养殖期间形成的,其中的矿物主要来自堤岸的侵蚀,除了黄河水外,水源带进来的可沉降矿物很少,而饲料中带进来的矿物也微乎其微。沉淀物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粪便、残饵、死亡的生物和微生物絮团。沉淀物本质上是一种“碳汇”或“氧债”。
1.2 池塘底部的功能
1.2.1“供氧”作用
氧的作用是在生物呼吸过程中作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
干燥氧化处理后的池塘底部土壤含有大量的氧化态矿物,具有电子受体和氢受体的功能,如:
因此,池塘底部土壤相当于一个化学“氧库”,对养殖过程底部环境氧化还原电位具有强烈的缓冲作用。底部土壤中的氧化态物质替代氧接受电子的能力P可表示为(mgO2/L):
………………………………………(3)
地膜池和水泥池无此功能。
1.2.2 “碳汇”作用
与原始底部相反,养殖过程中形成的沉淀物中的COD是一种“氧债”,其本质是碳汇。其中的碳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和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产生O2的同时产生CH2O,本质上光合作用并没有给池塘生态系统“增氧”):
由于水体中的溶解氧比较难以到达底部,各种有机物质沉淀到池塘底部后难以快速氧化分解,底部有机碳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存水体中的溶解氧供养殖动物呼吸。在低密度、低产的池塘里,饲料投入不多,池塘底部的碳汇主要来自光合作用,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池塘养殖中氧的主要来源。根据方程(4),30克CH2O的碳汇可提供32克O2。而在高密度、高产池塘里,单靠储存碳汇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足以维持系统呼吸对氧的需要,因此,必须采取增氧措施。反过来说,环境条件一致、承载量相同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碳汇的大小取决于池塘人工增氧的水平。
1.2.3 微量元素的“源”与“汇”
养殖前期,当池塘回水后,底部土壤通过营养交换作用向水体释放大量的微量营养素,具有“肥水”作用,是池塘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源”;在养殖过程中,未被鱼类消化吸收的饲料矿物以及藻类在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微量元素,并随着食物链最终成为粪便和尸骸又汇集到池塘底部,此时,池塘底部又成了微量元素的“汇”。
1.2.4 营养转化场所
池塘底部沉积着大量的有机碎屑,营养丰富,生物群落密集,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资源再利用的场所。未被养殖动物利用的碳和氮通过微生物经腐生生物链重新转化为饲料蛋白,重新被养殖动物所利用:
这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饲料效率,而且对生态系统的自净也有巨大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