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虾] 快来看看老虾农的养虾经验

[复制链接]

19

主题

8

听众

126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103
精华
0
经验
126 点
金币
665 元
注册时间
2015-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4 09:53: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6-6-12 15:40 编辑

        养虾要讲究内调外养。内调是指调理好虾的肝胰腺,通过饲喂好的发酵颗粒饲料即完成内调;而体外水环境的养护要从建立良性生态循环出发,多种手段并举来完成。
   第一个手段,打好底、养好底,达到好底标准。(打好底是指清塘与矿化底土,布好增氧设备等硬件,给池施好菌。)
       ①清除池体中对虾蟹生长不利的因子,如致病菌、有毒有害物质等,促使底部的有机物降解转化成营养元素。矿化底土是调整底泥的有机物与矿物质的比例,提升底泥中矿物质的含量,优化底泥结构。确保底土能够持续供应矿物质、防止水体变软,稳定pH。
      ②可将前一造养殖残留的有机污物清理干净,清淤后有条件的话可以晒塘,目的是将底泥部分矿化,有利下步操作。清淤后建议使用生石灰(50--75公斤/亩)消毒,同时氧底碱底,这样可使底土矿化,地膜塘则可省。用生石灰清塘,既可杀灭致病生物,又促进池底有机物降解转化为藻类可利用的营养,还能提高底土矿物质的含量,改变老化池体底泥的“肥胖”现状,从而提高水体的总碱度、总硬度,确保池体生态的稳定性和提升池塘生产力。
      注:使用生石灰氧底碱底无残留,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③清塘后开始进水,进水时用8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杂鱼杂虾和其他生物卵、囊进入池体大量生长。进水至0.8--1.2米左右,用卤素类消毒剂,如强氯精(800克/亩.米)进行消毒,杀灭所有的微生物、藻类和原生动物,氧化分解水源中积存的藻毒菌毒等有毒物质。
       ④放苗前水处理一定要经过祛毒步骤。先用解毒1号(500ml/亩)+腐植酸(5公斤/亩)来去除三氯甲烷、氯乙酸等二次污染物,络合水中重金属离子、氨氮等有害物质,减轻毒害应激。间隔4小时后使用爽水灵(2--3亩/瓶)来强氧降解水中藻毒、氯仿、有机磷杀虫剂等生物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的有机物,使之转化成生物易降解的有机物,为后面的工作做铺垫。
   第二个手段就是选好菌,择好藻,用好菌藻营养素。
        1.据有关资料报道:土池养殖水中的溶解氧有80%是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可吸收、转化氨氮、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明显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防止酸化;有益单细胞藻类的旺盛生长还能竞争抑制弧菌和病毒等病原生物的繁殖,同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强化鱼虾体质,促进生长。如果水体中的有益单细胞藻类老化、死亡,水体的溶解氧就明显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升高,这样的水环境有利于有害微生物快速增殖,对鱼虾生长生活是及不利的,甚至爆发各种病害。由此可见养水就要养藻,维护水体中有益藻类活力及数量最重要。
       2.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养殖规模的扩大,当前大多水源中的优势菌藻是以有害菌藻为主,如果按照传统的操作直接肥水有可能是培养起有害菌藻,不利于水产养殖,因此培水之前我们首先要改变水体的微生态,在生产中建议使用水宝活菌+高碳藻能+红糖来扭转改变水源的微生态,重新建立我们想要的有利于鱼虾生长的微生态,以达到定向培菌、净化水质、以菌带藻的目的。
       3.肠道既是对虾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有关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在养分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参以并调节对虾的生理生化反应,还具有改善消化与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抵制对虾疾病的发生。肠道中的微生物长期共同生存于一定的空间内,彼此竞争、抑制,最后各菌群之间形成一个保持一定比例的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然而,虾的肠道对水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水体的菌相直接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从而刺激虾的微生态系统。为了进一步稳定水体的优势菌相,在生产中建议定期(1-2周1次)使用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同时投喂芝草多糖。
       4.水环境随着虾变大而变化,与之相关的菌藻浮游生物都会变。养护要随时观察,适当补充短缺养分,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有害物的产生。细菌和藻类的生长繁殖都需要从水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但是如果水中的某些营养过多或缺乏都会抑制藻类生长,影响藻相、菌相平衡。我们在生产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状况而补充短板营养以确保有益藻旺盛生长。如前期水中的氮、磷、碳含量相对不足时,我们要施加大量的氮肥、磷肥、碳源;而中后期养殖水体中缺乏磷、无机氮、维生素等藻类时必须添加营养元素,以及溶解氧;而有机质与有机氮、亚硝酸盐等元素超标时,这样的水体不利于有益菌藻生长繁殖,而有利于害菌藻暴长危害养殖生物。这是中后期藻相变更的主要原因。生产中我们要时时使用肥水膏、硬可达、红糖等水体营养来调整水中的N/P、C/N、Ca/Mg等含量来促进优良菌藻生长。
        5.好的水体中物质能顺畅循环。通常水色保持茶褐色、老绿色为佳,控制透明度在养殖过程应为25-35公分为佳。
        如何辨别水的好坏是成功养殖的基础之一。但在生产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无法断定水的好坏——分不清水浓和藻浓、丰水和劣水色。我们将水中有益藻占优势且产氧能力好的水称为“丰水”。很多池体养殖中后期水中有机颗粒增多,水就变浑浊,导致很多人觉得这时的水很浓,怕追肥后水会更肥,不敢去补充水体已经缺乏的磷、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结果藻类老化加重、产氧能力下降、水体自净能力变差。其实这种情况属于“虚肥”,我们把看起来水色还不错,“藻色”很浓,透明度适宜,但都是老化的藻类,产氧能力很差,水中悬浮颗粒多水浓浊导致水体透明度小、pH偏低的水体称为“虚肥”,此时如果通过针对性的追肥补充了水体缺乏的营养加上其他方法改善水环境后,藻类就会因为营养全面均衡、条件适宜而大量繁殖,新鲜的藻类可产生丰富的氧气,将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成藻类可利用的无机盐,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水质就会好起来。我们把那些以有害藻类(蓝藻甲藻等)或老化藻类占优势的水色还有养殖前期水色是黄绿色但增氧机前面的水流泛土黄等水色统称为“劣水色”。
        鉴定藻类活力和种类的方法是:用矿泉水瓶装满水,盖上瓶盖。放到阳光下晒20分钟,看瓶壁的气泡有多少,气泡多产氧能力好,气泡少则产氧能力差,没有气泡几乎是“死水”。气泡多且均匀,并且在瓶子中间比较丰富、则表明藻类优良且代谢正常、瓶子上下颜色均匀说明藻类旺盛这是“丰水”;甲藻水与硅藻水的区别:水浓特快、水花发红对着阳光观察水中悬浮物呈烟雾状。上清下浓是老化的表现,上浓下清且气泡集中在瓶子上部说明水中是以蓝藻为主;当然,也可以通过镜检和测试溶解氧变化等方法来检验。劣水色水体的虾容易花肝(变黄红和白化)。所以劣水色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花肝、发红白化,接着大量偷死。实践表明养殖全程水丰的养殖户养殖成功率比较高。
        养好水的建议:前期以菌相带动藻相(连用活菌王+高碳藻能+腐植酸2-3次后再培藻),中期菌藻平衡(腐植酸+肥水膏),后期以藻相稳定菌相(高碳藻能+肥水膏)。
        增氧设备尽量选质量可靠的。氧足是底好的关键。
      第三手段,防突变,抗应激,注意水体毒素伤虾、伤肝。
         对虾是一种易感性很强的生物,其免疫系统比较简单,对应激的反应十分敏感,较其它养殖品种易“过敏”。
         1、抗应激  应激是指鱼虾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和保护性反应,对虾为了应付改变了的环境因子而作出的反应称为应激反应。处于应激状态的对虾通过神经、体源的生理作用,调动身体的每个器官来应对环境的突变。“应激”消耗了大量的体能,体能下降了,免疫能力就会下降,原来潜伏在体内的隐性病害就会抬头,有害的细菌趁虚而入,容易引起对虾发生病害,所以应激反应是水产养殖的最常见问题,必须引起养殖业者的高度重视。诱因有两大类:
        ① 天气和水环境因子变化。天气变化如连续阴雨天气、台风、暴雨等,水环境因子如p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H2S等,以及酸碱度、盐度、有机质含量、鱼药等,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轻则应激、重则伤亡。
        ② 饲料营养不平衡或超标所引起的营养应激(使用酸性软颗粒则应激很小),如饲料营养配比不当、饥饿或限食应激。饲料营养应激反应的发生多与饲料本身营养成分配比不均、投喂方法不当及水体水质有关。不管是何种应激源,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最终必然会引起对虾的代谢变化和对营养需求的变化,并改变机体生化成分组成。在应激状态下,虾用于生长和保障健康的物质和能量都将减少,从而导致饲料效率下降、生长速度减缓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易发。
  外界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具有双向性,适度的应激可增强鱼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白对虾经过驯化可以在纯淡水中生存;而频度大或长时间作用的应激会引起鱼虾的耗氧量加大、新陈代谢加快、消耗能量增多,体内有害物质积累增加,削弱体质;超出对虾的适应范围时会损伤组织器官(如肝萎缩鳃丝肿大等)或引起代谢障碍,诱发病害,甚至死亡。饲料转化率下降。如白对虾从海水中一下子移至淡水中,它只能生存几个小时,时间长了它就会死亡。
       2、护肝  对虾的肝胰腺是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解毒、免疫﹑造血、消化酶的分泌和生理调节等,其健康程度是成功养虾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现对虾的肝胰脏肿大、萎缩、红肿、糜烂等症状防不胜防。引起肝胰腺受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以下方面:
        ① 中毒型的肝胰腺病变,主要表现在肝胰腺变黄、变黑、变白。由中毒引起,来源有环境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和饲料中含有的毒素;
        ② 感染性病变,如细菌、病毒等的感染,主要表现在发红,肿大,继而萎缩;
        ③ 过量投喂或环境应激超出肝胰腺的负荷,表现为发红、肿大。
        肝脏病变的过程  养殖对虾正常的肝胰腺为褐黑色,倒葫芦形,轮廓清晰,腹面有白色包膜(称为白区);剥开包膜,肝组织呈红褐色。当发现肝胰腺的颜色变为红色、变黄、变暗或白化,白区缩小或消失,说明肝胰腺开始病变,此时是保护肝胰腺的最佳时期。如果没有引起注意,肝胰腺进一步病变,发红、发黄加深,白化严重,轮廓模糊,进而出现肿大,说明已经严重病变。此时采取合理的治疗,仍然可以康复。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措施,进一步病变,肝胰腺出现萎缩,说明肝组织出现严重坏死,采取治疗措施效果较差。
        ④ 护肝建议思路:
       A、合理护水  维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减少与避免产生有毒物质,做到养藻吸毒、强氧除毒。一般是先用解毒1号+底安特,隔天调水王+肥水膏+硅藻旺。尽量少用毒副作用较大的消毒剂,建议通过增氧与育藻来改善水环境,破坏病原生物的生长环境,抑制病原生物的繁殖,减少已有的病原生物。
       B、合理投喂  用其他硬颗粒料时添加维生素C(每隔2-3天加一次,每次加10%左右),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使用奇骥发酵软颗粒则无需添加。
       C、合理祛毒  肝脏是解毒器官,当水中或饲料中有毒素时,容易受到伤害的器官是肝脏。所以养肝护肝是要解毒排毒,就是要使用解毒1号+爽水灵清除水中毒素,使用乳酸菌、内酯等把肝脏中的毒素排出体外。
        通过以上几个手段,养护好水环境的同时调养了虾体的内环境,也提高了养殖成功率。使用软颗粒料,水环境稳定,污染小,可有效调理对虾内环境。

1046

主题

179

听众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堵心啊
    2017-6-23 14:55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1202
    精华
    123
    经验
    12284 点
    金币
    160001 元
    注册时间
    2012-10-9
    沙发
    发表于 2016-3-14 12:11:55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楼主,图片看不到哦
    来论坛了,那就发个帖交流下啊!
    论坛致富指南:
    1、分享一份压箱底的好资料,学小编一样明码标价。每被下载一次,你的钱袋儿就会哗啦啦响一次哦~
    2、发表原创帖,技术类、终端市场信息类、行业趣闻见解等,小编会重奖金币哦。多回帖,少灌水,有价值的回帖,小编也奖励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