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UID
- 1349
- 积分
- 247
- 主题
- 23
- 帖子
- 105
- 精华
- 1
- 经验
- 247 点
- 金币
- 511 元
- 注册时间
- 2011-2-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105
- 精华
- 1
- 经验
- 247 点
- 金币
- 511 元
- 注册时间
- 2011-2-25
|
摘录一段从《水产前沿》看到的话,很好的预测了饲料企业的新的出路:
1、 原料采购合作。
目前饲料企业采购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战,最多通过一些原料贸易或者信息服务企业提供的信息形成业务合作。但已经有行业巨头形成了实质性的采购合作,效果据说还不错。即使不以一时成败来衡量,行业联合起来,努力改变“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贱”的可悲状况,都是很好的事。竞争激烈的巨头之间能实现采购合作,面临更大压力的中小饲料企业,不更有必要在采购上合作吗?
2、 研发与生产合作。
其实,目前分散的水产饲料企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研发与生产合作,比如添加剂预混料企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各饲料企业,饲料企业又将应用的效果反馈到添加剂企业加以改进,这不就是研发上的合作吗?至于生产合作是早就有的了,有些饲料厂在产能不足或者生产线还没有上马时在其它饲料厂加工。然而这些合作更多是被动性的或者权宜之计。这种合作是否可以进一步呢?大多数中小饲料厂无力也没必要进行所有养殖水产品种的研发和生产,如果集中精力在少数品种上的研究和生产上,其它品种的饲料可以通过在合作饲料企业加工生产 ;甚至,有些长于销售和打造品牌的企业可以将饲料生产完全外包(监控生产质量即可),有些长于生产的饲料厂也可集中精力搞好生产。
3、 销售合作。
销售合作也许是最难的,谁愿意把自己的销售渠道或者市场份额拱手让人呢?然而,一定程度上的“舍”,或许可以换来更多的“得”。最近看《华为的世界》一书,华为在刚刚进军北美市场时开拓工作极为困难,同时又遭遇思科公司为了限制华为进入而提起的知识产权诉讼。此时华为选择了和美国本土的 3COM 公司成立合作公司,在研发和销售上通力合作,最终相对快捷地打开了北美市场,华为、3COM 双赢。而之后在华为已经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欧洲市场上,华为再次选择了与西门子成立合作公司,进一步提升了华为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