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hinkpad 于 2011-5-30 10:48 编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个集生产应用(以下简称中心),是一个集生产推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基地,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农业部948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和院科研项目等十余项。先后引进了俄罗斯的4种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小体鲟、鲟鳇杂交种,美国的四种鲑鳟鱼类:大西洋鲑、黄虹鳟、大鳞鲑、银鲑,加拿大的狮鲈和哈萨克斯坦及伊朗的一种耐盐碱鱼类——卡拉白鱼,以及国内2—3个名优品种。其中鲟鱼已推广全国20余个省市,经济效益达到10亿元。一些引进种已储备大量的亲鱼,现在正推广全国养殖,4—5个引进种正在加紧研究,可望在3—5年向全国推广。 “中心”始建于1998年,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占地面积50亩,建有流水池面积15000平方米。有25×4米的长形池28个,20×5米的长方形池 6个,直径8和10米的圆形池19个、27 个,直径2×2米和4×4米的8角形池140个、20个,上建有凉棚。面积3335平方米的成鱼池1个,和面积667平方米的贮水池1个。共计有机井6眼和注排水渠1000米。孵化车间1座,面积220平方米,内有鲟鱼孵化器6台,每次可孵化发眼卵1000万粒,鲑鳟玻璃钢槽孵化器20套,鲥鱼孵化器5套。每次可孵化鲑鳟鱼卵100万粒、鲥鱼卵200万粒。有仓库一座,面积50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面积300平方米,培训楼一座,面积830平方米,以及宿舍等生活设施,面积300平方米。水源为拒马河水和地下水,河水温度冬季3℃左右,夏季27℃左右:地下水水温冬季18℃,夏季14℃。
“中心”现有各类鲟鱼、鲑鳟鱼类共约400000尾,其中史氏鲟亲鱼500尾,后备及各龄2000尾;西伯利亚鲟后备及各龄鱼1500尾;小体鲟后备及各龄鱼3000尾;鲟鳇杂交种后备及各龄鱼500尾;史氏鲟和西伯利亚鲟杂交种2龄鱼5000尾;西伯利亚鲟2龄鱼 10000尾;中华鲟1000尾;史氏鲟和西伯利亚鲟杂交种300000尾;金鳟3龄亲鱼2000尾,哲罗鱼2龄280尾;卡拉白鱼亲鱼2000尾,1~2龄鱼8000尾。
“中心”自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农业部948项目、丰收计划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和院科研项目等10余项,在鲟鱼研究上取得了突破,顺利完成了全人工繁殖关键技术,每年可自繁各种鲟鱼苗300万尾。
“中心”从1998年以来,向全国20余个省、市、区共推广鲟鱼苗种3000余万尾,鲟鱼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累计经济效益达到10亿元以上。鲟鱼养殖已形成新的产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中心是国家级鲟鱼良种场、北京市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并获得农业部授予的“青年文明号”和团中央授予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几年来,中心以"服务社会、造福渔民"为己任、"诚信、勤奋、创新"为宗旨,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依托水科院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初步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教学、示范及休闲渔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性科技型水产高新技术企业。中心的技术及产品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地区。 中心热诚期待与海内外同仁共寻发展机遇,为"质量型、效益型"渔业经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系人:张永旺
电话:13910576862
010-613446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