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片云 于 2017-6-14 10:25 编辑
对草鱼危害较大的,除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征外,还有草鱼烂鳃病,尤其是对养殖的苗种和二龄小草鱼,常表现为多病齐发,在应激状态下极易引起死亡。草鱼烂鳃病的症状多表现在鳃上,但因为发病原因、时间、病灶的不同,具体发病部位、鳃丝颜色也有不同。 1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 1.1车轮虫引起的烂鳃病 车轮虫寄生在鱼的腮部及其体表部位,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尤其是鱼苗,严重时可观察到鱼体表面覆盖一层白色(易误判为白头白嘴病),病鱼苗失去摄食能力,狂躁不安,鱼体消瘦,死亡率高。对于二龄以上草鱼,不会直接引起鱼的死亡,但是寄生虫的侵入,会破坏鳃部组织,引起烂鳃,甚至引发寄生性细菌感染,出现连续死鱼现象。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4-7月为高峰期。 车轮虫属于原生单细胞动物,普通的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抗生素类杀虫药物对其杀灭作用不明显或无效果。常用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喷洒,有较好的疗效。可配合含苦参碱的准用药物治疗。外用时专用药物配合0.5ppm硫酸铜,注意补充氧气。 1.2指环虫引起的烂鳃病 指环虫大量寄生时,鱼鳃部粘液分泌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腮部肿胀,鳃盖张开,游动迟缓。常与车轮虫病起发。 指环虫为多细胞卵生,用一般的杀虫药物可将虫体杀死。当指环虫与车轮虫病齐发时,应先杀指环虫,再杀车轮虫。 1.3中华鳋引起的烂鳃病 中华鳋主要寄生在草鱼腮上,病鱼烦躁不安,腮部粘液分泌增多,,腮丝末端发炎发白。打开鱼鳃,大量寄生时可肉眼观察到像蛆一样的小白虫挂在鳃上。普通的杀虫药物均可杀灭中华鳋,多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全水面泼洒。 2细菌引起的烂鳃病 常见病原为鱼害粘球菌。发病时,病鱼离群,行动缓慢,头部发黑。鳃盖下肉眼可见鳃部粘液多,鳃丝腐烂,带有污物,鳃丝末端腐烂成“扫帚”样,鳃盖骨内表面充血,中间部分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一般采用内服加外服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内服氟苯尼考5天,外用漂白粉、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泼洒。 3鳃霉引起的烂鳃病 由鳃霉属真菌引起,可见鳃小片充血、出血或失血,小部分可见鳃丝坏死。此病多发生在有机质高的池塘,特别是通过沤草培肥的鱼苗塘,易引起鳃霉的生长。不用沤肥法,用 饲料喂鱼,常加注清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爽。治疗时用抗菌药物,如杜仲叶提取物,其中含有的绿原酸和杜仲黄酮有广谱抑菌作用,提高机体抗病力。 以上几种烂鳃病,外表症状基本没有区别,体表发黑,尤其是头部,鳃部肿胀或失血,鳃丝腐烂,软骨外露。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准确鉴别。 4草鱼烂鳃病的防治思路 寄生虫性烂鳃与细菌性烂鳃病常并发,甚至还与草鱼的赤皮、肠炎等疾病一起发生。治疗时一般采用治霉菌、杀虫、杀菌、调水的顺序治疗。在治疗期间,要控制投饵量,不要施肥或者捕捞,可以适量添加龙昌胆汁酸,增强草鱼的免疫力和抗病力,防止鱼类产生应激,避免爆发性死亡。 近年来,滥用药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鱼病越来越难治,治疗时应该对鱼病认真分析,对症下药,即治好了鱼病,又节约了成本,同时也防止了鱼药对水体的污染,对水质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