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
- UID
- 15405
- 积分
- 23
- 主题
- 59
- 帖子
- 51
- 精华
- 0
- 经验
- 23 点
- 金币
- -43 元
- 注册时间
- 2011-9-2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51
- 精华
- 0
- 经验
- 23 点
- 金币
- -43 元
- 注册时间
- 2011-9-20
|
自1991年对虾病毒性疾病流行以来,各地养虾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虾病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
要因素。对虾病毒性疾病,目前虽然从生产上未能给予有效的治疗,但从控制、预防方面却有一定的技术措施:
大量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养殖环境本身和养殖主体都存在病源微生物,只要养殖条件控制得好,对虾一般不
会发生严重疾病。
一、减少外源性污染
1.彻底清池、消毒、除害,做好养殖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彻底清池,减少池底有机废弃物的含量,从
而减少生产过程中水体富有营养化而造成污染的条件;消毒除害可使用生石灰茶籽粉、敌百虫、二氧化氯等药物
,杀灭池土致病菌的中间宿主,切断传播途径。
2.选择优质虾苗放养;对虾养殖已有较长的历史,养虾技术人员对选择优质虾苗有丰富的经验,而能否选购
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虾苗放养才是问题的关键。
3.改变传统养殖模式;采用封闭式养殖,减少池水排换量,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封闭式养虾,水源
视条件可选择海况条件良好时一次性吸纳进足池水,也可动力抽取外海水或地下水,经60目以上筛绢网过滤入池
,再经消毒处理,施肥培养基础饵料,调节适合养殖品种的盐度、水色、透明度、PH值等水质因子后才能放苗。
4.投喂人工优质颗料饵料,一般不要投喂鲜活饲料,特殊情况下使用鲜活饲料,必须查明来源,并经检测、
冲洗耳恭听干净后才能投喂。
5.养殖机械及工具尽量做到专池专用,并经常用高锰酸钾消毒。
二、保持池内水质理化因子相对稳定
1.培养单细胞藻类,营造良好水色,稳定透明度范围。可通过施肥或适当换水对池内浮游植物的群落流水结
构和密度进行调整,使透明度为30~40,水色为浅褐色、黄褐色或黄绿色,水质具有新鲜感,浮游植物的光合作
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对虾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
生。
2.重点进行底质改良;特别是养殖生产的中后期,人工颗粒饵料的投喂量增加,残饵增多,对虾的排泄物,
小型生物残体等有机废物日积月累,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底质很容易恶化、老化,对虾生活环境会逐渐变坏,
诱发疾病。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并且会造成对虾生长不适,应激诱
病。当前科学的措施是使用底质改良剂,如定期放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
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
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直接中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 3.稳定PH值;PH值大小及其日波
动幅度是养殖水环境优劣的最综合反映,它直接反映了水的污染程度和微生物的活动变化情况。当PH值小于7时,
往往和水质富营养化有关,而水体生物群落锐减往往导致水体PH值大于或等于9,这是水体变坏、水质恶化的指标
,如果处理不及时,会诱发虾病,造成养殖损失,生产上常用沸石粉和熟石灰等调节,控制PH值日波动小于0.5。
4.配套增氧机械;高密度精养虾池中,增氧机械的使用,除了增加对虾对溶解氧的需要外,还在于通过搅水
流动,使池水作循环流动状态,避免温跃层、盐跃层出现。“水华”现象产生或藻相突变,亲通过增氧机的打水
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及水中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
产生。
三、提高对虾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
1.在池塘中施肥或适当换水,培养基础饵料。基础饵料是指虾池繁衍起来的能为对虾摄食的各种生物的总称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被幼虾摄食后,既能节省饵料成本,又能增加对虾免疫力和抗病力。
2.选购名牌厂家生产的优质配合饵料(颗粒均匀、水中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等),并要求厂家
在饵料中添加诱食剂、促生长剂及稳定维生素C等,促进对虾摄食、消化吸收,促进蜕皮、生长,增强抗病力,提
高成活率。 四、其它有效措施
1.定期施用一些温和性消毒药物,杀灭病菌,减少致病因素,但须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且不
能与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
2.非高密度精养虾池,可适当放养几尾肉食性鱼类,摄食养殖过程中部分不健康或致病对虾,防止池中健康
虾摄食病虾后扩大致病微生物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