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立之后,温氏集团与周边农户采取“场户合作”、“代购代销”的方式进行合作,每只鸡收取5分钱的代售佣金。即农户从鸡场购买鸡苗进行饲养,鸡场向农户提供技术、饲料、防疫等服务,并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代农户销售成鸡。
但是1989年6月之后,肉鸡市场陷入低潮,价格下跌,养鸡农户面临着亏损倒闭的威胁。为了维护养殖农户的利益,温氏集团决定将原来的“代销代购”转变为“保价收购”。即鸡场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兽药等服务,并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回收合作养殖户的成鸡。收购的成鸡降低销售价格,吸引周边和当地的肉鸡运销户,销售环节造成的损失则通过其他经营环节的利润来弥补。
“场户合作”变成了“公司+农户”,这种“综合效益观”即保证了养殖农户能够获得稳定的可持续收入,也保护了养殖农户的合作积极性。而当年温氏集团首创的这种“公司+农户”模式,经过20多年的积累完善和沉淀,已经成为了温氏集团快速发展的核心所在。在此之后,温氏集团也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复制和扩展步伐。
在“复制”方面,温氏集团则把这种“公司+农户”的肉鸡委托养殖模式复制到养猪、养鸭等行业。自从1997年开始养猪以来,温氏集团的合作养猪农户以年平均25.3%的速度增长,上市肉猪以年均66.7%的速度增长。2011年预计实现上市肉猪650万头,肉猪养殖业发展成为温氏集团的第二个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
而在“扩张”方面,温氏集团自1994年起,陆续在全国22个省(市、区)建立了110多家一体化养殖公司。为了及时响应农户的需求与满足市场需要,温氏集团以“对农户服务半径在30公里,销售半径在300公里”为原则,在每个分公司下都设有数个三级公司,以保证快速反应、快速销售。
对于农户养殖所需的物料,温氏集体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饲料由温氏集团的分饲料厂统一生产,然后再统一提供给养殖农户;各种疫苗和药物,则由集团下属的动物保健品公司统一提供;养殖技术方面,技术服务部门提供免费上门服务,以3天一次的频率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主要包括通风保温、饲养密度、饲养周期、药物配比、免疫接种等;对于鸡苗,则是温氏集团下属的育种公司,根据全国不同地域的消费习惯进行品种选育,各分公司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饲养,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当然,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功,还在于其“封闭性”。温氏集团与养殖农户签署《委托养殖合同》,明确规定畜禽的所有权归公司所有,双方是一种委托养殖的协作关系,养殖户根据养殖水平取得报酬;农户应该按照温氏标准建设养殖鸡场;养殖户需要内参加公司统一组织的养殖技能培训;合作农户在同一批次中不能混养其他畜禽;农户必须使用温氏集团提供的鸡苗、饲料、疫苗、兽药等物料;农户应该按照公司的规程进行养殖,公司的技术员定期到农户进行现场管理与技术指导;只能将成鸡全部交付温氏集团回收……如此一来,温氏集团实现了对分散的养殖户的有效管理,并将之纳入温氏产销一体化的有计划生产之中。也正是这种封闭的模式,使得温氏集团实现了对各个环节的掌控。
温氏集团自从实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以来,合作农户的数量从2000年的1.2万户增加到2009年的4.3万户,户均年收入也从2000年的1.42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3.51万元。“虽然农户年户均收入在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并不高。”温氏集团总裁温志芬认为,这除了和整个社会发生较大变化有关系,还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假如在未来5年内,户均年收入不能超过5万元,那么与温氏集团合作的农户将会萎缩,‘公司+农户’的模式也会陷入困境。”
2010年10月5日,温氏集团启动实施了“养鸡农户效率效益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倍增计划”的目标是:在不增加主要劳动力的情况下,用5年的时间使合作养鸡农户的效率和效益提高一倍。显然,“倍增计划”的意义也在于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