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虾] 林文辉老师专栏——池塘那些事儿(22-24)

[复制链接]

44

主题

21

听众

113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加油
    2018-6-7 10:04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帖子
    69
    精华
    0
    经验
    113 点
    金币
    385 元
    注册时间
    2018-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6 11:37: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文辉老师著的《池塘里的那些事儿》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内容和科学数据相结合,将多年针对国内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研究成果归纳编写而成。我们获得林老师授权连载该书内容!”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22)
    pH的管理(11)
    养殖前期培水期间pH持续上升以至于不适合于放苗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多种原因。最常见的是藻类生长过快引起的;第二种是碱度不足引起的;第三种是水体太浅引起的;第四种水源属性引起的;第五种是池塘土壤引起的。
    第一种情况。
    大多数池塘养殖回水后培水前都会进行消毒处理,此时水中微生物大部分被杀灭,活性很低。培水的肥料中主要成分是藻类的营养素,因此,藻类长得快而微生物长得慢,二氧化碳的消耗远大于二氧化碳的补充,所以pH不断升高。
    一般情况下,培水前期pH上升的幅度大的情况发生概率地膜池和水泥池要比土池严重得多。这是由于池塘土壤干燥期间土壤间隙中含有氧气,回水后土壤中好氧细菌分解土壤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解土壤中的碳酸钙,形成碱度扩散到水中,因此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对于地膜池和水泥池,早期培水要适当增加有机物质含量,以维持一定的微生物呼吸作用,或适当控制氮或磷,使藻类光合作用产物不能全部用于生长繁殖,迫使藻类将部分光合作用的产物以分泌物的形式释放到水环境中,促进水体中的微生物生长。
    养殖户不要追求“快速培藻”的肥料,培藻速度越快,不仅pH向上漂移(持续升高)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也容易倒藻和产生藻毒素。理智的选择应该是缓释肥料,使藻类略为缓慢,但稳定生长,同时使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能同时跟上,才能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
    第二种情况。
    碱度偏低的水体(D区),水体缺乏碳酸缓冲能力。这种水体藻类生长并不快,与第一种情况相比,藻类密度要低得多。
    这种池塘肥水前需要调节碱度,提高水体得的缓冲能力。如果已经放苗,此时如果要使用石灰处理,必须在凌晨和早上。另外,由于藻类生长不是很快,水体中可能还有氨氮,因此石灰一次的用量不能太高。
    第三种情况。
    有一种观点认为,前期水浅有利于水温的回升,因而可以提高对虾的生长速度。但是,也应该明白,水浅不仅pH变化大,昼夜温差也大,溶解氧也可能严重过饱和而导致气泡病。也就是说,对于抵抗环境变化能力还比较差的幼苗来说,水太浅死得也快。
    两害相权取其轻。水的深度首先必须考虑虾苗的生存,其次再考虑生长。如果连成活都成问题,考虑生长速度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四种情况。
    有些池塘是用地下水灌注的,这种地下水的属性本身的pH比较高,但由于受到有机物质的污染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过饱和([CO2]>>pCO2k0)。刚抽上来的井水pH并不高,但当这些井水的二氧化碳扩散到与大气平衡之后,pH就会上升。
    这种上升幅度可能超过 1 个pH单位。如果刚抽上来的水体pH偏“低”,养殖户再使用石灰处理,有可能“雪上加霜”。
    第五种情况。
    有些池塘底部土壤是盐碱土壤,经过几年养殖漂洗,pH已经正常。当池塘在干塘修复,重新推塘时挖得太深,把表面已经漂洗的土壤挖掉,造成盐碱土壤裸露。当池塘回水后,土壤中钠的交换导致水体pH上升。
    这种交换也导致水体中钙离子被大量消耗,有可能导致水体严重缺钙。
    一种现象,往往有多种原因。因此,要正确诊断,搞清楚问题所在,才能有效预防与处理。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23)
    pH的管理(12)
    经常碰到一种现象,计算出来的pH原点只有不到8.3,白天水体的pH可高达10以上,溶解氧甚至超过24mg/l,虽然藻类比较浓,但夜间呼吸量并不大,早晨的溶解氧还保持几乎200%过饱和,pH也还在9以上。
    按传统说法,藻类白天光合作用产氧,夜间呼吸作用耗氧。藻类浓会造成清晨溶解氧不足。如果溶解氧被消耗,必然产生相应的二氧化碳,pH应该降到原点以下。
    很明显,高pH的情况下,呼吸受到抑制(碱中毒)!
    按道理,不同生物碱中毒的条件是不同的。按照研究盐碱地的华东水产研究所有关研究人员的说法,引起碱中毒的条件不是总碱度的高低,而是[CO3]/[HCO3]的比值。
    根据他们的研究,[CO3]/[HCO3]> 0.5 就会引起碱中毒。根据碳酸氢根离解方程:
    k2 =[CO3][H]/[HCO3],有:
    [CO3]/[HCO3]= k2/[H]> 0.5
    即[H]< 2k2 或pH >(pk2 - 0.301)即可引起碱中毒。
    上网查查有关碱中毒的相关知识。经常可以看到《低血钾合并碱中毒》这样的话题:
    《低血钾合并碱中毒的机理有:
    1、血清K下降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排K相应减少而排H增加,氢-钠交换增加,因而换回Na、HCO3增加,从而引起碱中毒。此时的代谢性碱中毒,不像一般碱中毒时排碱性尿,它却排酸性尿,称为反常酸性尿。
    2、血清钾下降时,由于离子交换,K移至细胞外以补充细胞外液的K,而H则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外HCO3增加,导致代谢性碱中毒。》(摘自网络)
    很明显,无论碱度高低,高pH就会引起碱中毒。当然,高碱度,往往伴随着高pH,所以高碱度更容易引起碱中毒。另外,低钾也会引起碱中毒。如果高碱度、高pH又伴随着低钾,无异于雪上加霜。
    因此,在现实的生产中,一方面,必须采取措施将pH降低到(pk2 - 0.301)以下才能解除水体的呼吸抑制,否则想通过补充碳源促进微生物呼吸降低pH是徒劳的。另一方面,一般高碱度、高pH的水体大多数都是碳酸氢钠型,钠离子浓度偏高,容易引起钠/钾比例失调。根据上述说法,补钾应该可以缓解养殖动物甚至微生物的碱中毒。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24)
    pH的管理(13)
    养殖周期内日均pH的一般变化规律。
    池塘pH除了昼夜周期性变化外,从回水的那一天开始,整个养殖周期中,日平均pH也有一个大的周期性变化。要了解这个大的周期性变化,必须了解池塘二氧化碳的消长规律。
    池塘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外源饲料输入量(养殖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内源浮游生物对藻类的消费量和藻类光合作用产物的分泌量(胞外分泌物)。二氧化碳的消费几乎完全是光合作用。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除前期的培藻期间外,光合作用可以认为是相对稳定的,而饲料的投入量是持续增加的。因此,池塘pH的变化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池塘回水后,由于消毒杀菌,微生物、原生动物很少,而施肥后在藻类大量繁殖起来之前,水体的pH接近其原点。
    随着施肥后藻类生长很快,新生长的藻类95%以上的光合作用产物都用于自我繁殖,因此,二氧化碳的消费远远大于二氧化碳的产生,水体中二氧化碳严重缺乏,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很低,靠空气扩散难以平衡水体的缺失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一阶段pH快速上升,昼夜变化曲线向原点上方漂移。
    当水体中原生动物、浮游动物开始繁殖起来,部分藻类被消费,pH上升速度开始减慢。
    当放入种苗、控水鱼类(如花白鲢)浮游动物被控制,藻类和滤食生物之间相对平衡,加上藻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繁殖,水体营养素水平有所降低,藻类胞外分泌物有所增加,微生物密度相应增加,pH不再升高,这段期间是整个池塘水体pH最高的阶段。
    随着养殖动物的生长,饲料投入量持续增加,水体中二氧化碳的产量也持续增加,因而pH缓慢回落。
    在夏末初秋期间,饲料投入量最大,pH也最低。
    随着晚秋的到来,水温降低,饲料投入量减少,但晚秋晴朗的光照强烈,pH再度回升。
    也就是说,整个养殖周期内(指一年中整个可养殖周期)pH变化是先快升,缓升,最高,缓降,最低,再回升。这是pH变化的一般规律。
    这期间的pH波动,可以认为是天气、藻类活性以及藻类密度、浮游动物密度、藻类胞外分泌物的波动引起的。
    就对虾养殖而言,前期pH的快速升高,也可能是EMS的原因之一。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