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米来水产资讯|虾白斑症病

[复制链接]

1628

主题

10

听众

36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 TA的每日心情
    财源享通
    2020-1-13 10:45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2005
    精华
    1
    经验
    3639 点
    金币
    12886 元
    注册时间
    2014-1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07:43: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对虾白斑病症
    虾白斑症病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无包涵体病毒。但因为不同学者研究方法及着重点不同,对此病毒的叫法不一。

    分类地位
    分类地位对于其归属问题,有下列的不同说法:
    (1)属秆状病毒属C杆状病毒亚群中新病毒,统称为对虾爆发性流行病;
    (2)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所致,这种杆状病毒比国外报道的黄头病毒体积略大。目前(截止2003年)缺少有效的分子检测手段,对病毒的分类和归属有待进一步研究。
    (3)199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六次报告撤消了探杆状病毒亚科的病毒收录,并且无包涵体杆状病毒不再归于杆状病毒科。因此这种对虾病毒的分类地位尚待确正。
    (4)不属于杆状病毒科,目前只能列为未分类的无脊椎动物病毒,其分类地位尚需更多证据方能确正。

    影响发病因素
    1、温度与盐溶液度
    白斑病病毒在纯水中一小时能保持感染性,17—18℃是病毒感染亲虾后引起发病死亡的最低温度,低于此温度,对虾即使被病毒感染,也不会导致发病死亡。但在3mol/LNaCI的高盐溶液中一小时失去感染力;在30℃中四小时感染活性丧失,在70—90℃10分钟均失去感染力;当环境PH值为5以下或12石以上时,病原在一小时后丧失感染活性;能被NP—40,Tritonx—100,CIO2或甲醛等灭活。
    2、白斑病受病原体环境条件及营养条件三大因素共同制约。
    主要环境因子为:在高温季节,特别是长期阴雨天之后;浮游植物大批死亡,池水变清;浮游动物如轮虫等大批滋生;水质、底质严重污染;精养池因停电或机械故障而终止增氧,对虾易发生此病。以上的本质都是水中溶解氧下降。
    营养条件为:斑节对虾大小与致病性无关,但只有当个体长到较大时才能摄食到携带病毒的媒介生物。另外对虾有相互残食之习性,而白斑病病毒具备很强的致病性,主要感染的组织细胞没有选择性,如对甲壳下真皮细胞感染率达100%,造成上述组织细胞无法补偿,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对虾死亡,二者联结,此病很易爆发,在养殖中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宿主品种多,导致此病广泛流行。

    病毒特征
    具有双层囊膜但不形成包涵体。病毒粒子呈椭圆形,具囊膜,囊膜大小平均为430nmx120nm,病毒粒子的核心为电子致密的核衣壳,病毒核衣壳为杆状,直径为50urn,核衣壳大小平均为300urnx85urn,核衣壳的两端各有—帽状结构,一端为较扁的梯形,另一端为三角锥形,此端延伸出一条长尾,尾部有膨在部分。帽结构之间有14圈螺旋,螺旋与核衣壳的长轴垂直。

    症状病理变化
    症状
    病虾首先停止摄食,反应迟钝,游泳不规则,时而在池边慢游或伏卧于水底,空胃,体色正常或变红(多为并发病),头胸甲易剥离,甲壳上面有白色圆点,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在显微镜下观察白点呈重瓣的花朵状。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血淋巴不凝固、混浊。
    病理变化
    其侵害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是皮下组织、表皮角质层组织、触角腺、造血组织。鳃、血淋巴器官、肌肉纤维质细胞、食道。胃的表皮与结缔组织。同时在心脏、眼、神经及生殖腺组织中广泛散布。胃部坏死最严重,其次是中肠、表皮及皮下结缔组织。病毒寄生在对虾大部分的器官,从而导致全身性系统性的坏死;
    进行血象检查,发现血淋巴细胞减少。血淋巴浑浊。淋巴样器官和肝胰脏肿大。血淋巴液凝结时间超过3分钟。濒死虾壳变软,血淋巴液发黄,不易凝固。病毒粒子散于细胞质中,并可在细胞质中继续装配。最后细胞解体,病毒粒子再感染周围细胞。在腹部肌肉纤维之间有时也发现病毒粒子,有的病虾在鳃和触角腺中可看到血细胞变性坏死,包围成结状结构,其大小约为20—50um;淋巴样器官有血细胞浸润。
    在显微镜下可见,病虾甲壳内面有直径数毫米的白点,呈重瓣的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较清楚,中部不透明,花纹着木清。白点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白点在酸中容易溶解。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病毒主要经过消化道进行传播;
    (1)通过对非对虾类生物和对虾鲜活饲料的单抗ELISA检测表明,海区张网饲料可能是对虾爆发性风行病的主要传染源。
    (2)池塘中的端足类、介形类、蟹类、龙虾类、白虾、糠虾、挽足类、水蝇类等甲壳类都是该种病毒的携带者,是虾病的重要传播媒体。
    (3)另外,病虾排出的粪便带有病毒,污染了水体或饵料再由健康的虾吞入后感染,或健康虾吞食了病、死的虾而受感染,这已被各种实验所证实。
    垂直传播
    (1)亲虾和仔虾都存在埋伏感染,在对虾的卵巢中也检测到杆状病毒的存在。
    其它传播途径
    (1)水中的病毒粒子可经鳃腹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并引起鳃和全身的病变。
    (2)发病虾池的底泥中也存在病毒,也是一种传播道路。

    流行情况危害
    为全球养殖对虾危害最大的病毒,毒力极强,感染宿主后致死率高达90—100%。对虾一般感染后48小时出现白斑,4天内死亡率达100%,因此,每年全球养殖对虾产量减少一半,丧失几百亿公民币。
    1994—1995年在泰国、印度、朝鲜、日本及太平洋海岸国家酿成爆发性风行病。
    1996年,因为病毒性虾病爆发,斯里兰卡80%以上养虾场濒于绝产。
    该病自1998年首次在台湾爆发以来,随后从福建沿海蔓延到黄海和日本海对虾养殖水域,并逐年导致养殖对虾爆发性、毁灭性死亡,其疫情至今(2003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90年代初首先在中国发现是1993年以来中国对虾爆发性流行病(explosiveepidemicdieseseofprawnEEDS)的主要病毒病原。造成大面积死亡,这是危害对虾养殖业最严重的病害。
    世界上所有的养殖对虾种类均是白斑病病毒的宿主。如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刀额对虾、万氏对虾(南美白对虾)、墨吉对虾和斑节对虾的糠虾期幼体到成虾等。这些动物中多数感染病毒而不出现特别的病理症状与病理变化,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可充当中间宿主,给养殖对虾及野生甲壳纲动物资源形成严重威胁。其疫情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诊断方法
    (1)从外观症状与病理变化即甲壳有白斑,体色变微红或灰白。停止吃食,游动迟缓等可初诊。但有时病虾不生白斑,确诊需取胃部、淋巴样器官、造血组织或皮下组织等,做超薄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到杆状病毒粒子。
    (2)除传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法外,还有T—E染色法、多抗及单抗ELISA检测法、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技术。较适宜在生产上应用的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原位杂交法、PCR检测法、IHHNV检测试剂盒、WSBV检测试剂盒检测法。

    防治方法
    对虾白斑症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根本措施是强化饲养管理。进行全面综合预防。
    (1)彻底清塘消毒除害。
    (2)严格检测亲虾,杜绝病原从母体带入。
    (3)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原的水源。
    (4)放养无病毒感染的健壮苗种,并合理控制放苗密度。
    (5)投喂优质配合饲料,
    (6)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
    (7)虾池要有一定的水深,并增设水下增氧机,使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
    (8)加强巡塘,多观察,发现池水变色要及时调控,遇到流行病时,暂时封闭不换水。
    (9)要科学投喂饲料少吃多餐。
    (10)防止细菌、寄生虫等继发性疾病,或采取相应药物防治。 水产前沿网 水产前沿网

    http://milai168.taobao.com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