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
- UID
- 26316
- 积分
- 46
- 主题
- 1
- 帖子
- 11
- 精华
- 0
- 经验
- 46 点
- 金币
- 66 元
- 注册时间
- 2011-11-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11
- 精华
- 0
- 经验
- 46 点
- 金币
- 66 元
- 注册时间
- 2011-11-11
|
水产动物对水质的要求,人们往往只从安全上考虑,甚至有人认为鱼只能不死不发病,这个水体就可认为是安全的,这样的观念就导致了养殖户在等着鱼发病,才开始紧张,调水剂、消毒剂、抗生素等大量滥用。所以个人认为只考虑水质安全是不妥的,保持水质的稳定更加重要。以pH值为例,罗非鱼可以生活在pH为5~10的水环境中(也看到过pH4.5的水体中有罗非鱼),但是如果把罗非鱼从pH为6.5突然调到pH为9.5 的水体中,5分钟后就开始有反映——“乱窜”(很多养殖户认为误认为有虫子)。白天,上层水体进行光合作用,所以pH值上升(刚进的水由于藻类的活力较好,光合作用很强,同时由于是刚清的鱼塘,塘底的有机物很少所以即使只有少量的藻类,其pH值也很高,所以要稳定一段时间后才可放苗),而塘底有机物的分解,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这就是导致分层(当然还有水温分层和溶氧分层)。到了夜间,这种分层就会有不同程度地打破,破得越厉害,水质的变化越大,所以有很多养殖户不希望有台风、暴雨这样的恶劣天气。怎样解决?白天打破分层,夜间尽可能保持(当然如果缺氧,只得开启增氧机)、酸性较强的底质要定期石灰调节、多混养些底层鱼类......,可能还有很多方法(公司做循环水养殖系统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大家都可谈谈。 |
-
总评分: 经验 + 15
金币 + 1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