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李宇晓:液态饲喂系统也要跟上时代潮流⑦

2018-9-4 10:34| 发布者: 一片云| 查看: 42838| 评论: 0|来自: 农牧前沿

摘要: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毫无疑问,使用液态料将是未来中国养猪的趋势。然而液态料并不算一个新鲜事物,十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在国内宣传推广,具体无从考究。虽然坊间谈论不少,但由于国内使用液态料的猪场屈指可数,真 ...
  图/文 农牧前沿 刘程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

  编者的话

  毫无疑问,使用液态料将是未来中国养猪的趋势。然而液态料并不算一个新鲜事物,十多年前就有人开始在国内宣传推广,具体无从考究。虽然坊间谈论不少,但由于国内使用液态料的猪场屈指可数,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农牧前沿》先后采访了国内外液态饲喂设备生产企业,代理企业,专家,猪场负责人等不同环节的群体,请他们介绍各自所认知的液态饲喂,意图呈现一个真实的情况给读者。

  做了十多年的液态饲喂研究的李宇晓,面对当前国内液态饲喂热潮,也希望自己的公司——南阳正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和”)能从中谋得一席之地。

  之前我们把液态饲喂比做是一口锅,有人专心做一口好锅,有人想做好锅的同时做一锅好菜,而李宇晓想的,可能则是升级整个厨房系统。

  在众多智能养猪、智慧养猪、互联网养猪的热潮中,正和公司李宇晓总经理另辟蹊径,结合他所熟悉的液态饲喂设备,通过在设备加码,为液态饲喂带来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

  “由传统养猪行业到智慧化养猪的一场巨变正强势来袭。物联网系统和液态饲喂相结合,将最大限度的提高养殖的高效和精准化管理。”李宇晓表示。

  日前,《农牧前沿》专访了李宇晓总经理,聊了聊他对液态饲喂相关问题的观点与看法。

“南阳正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李宇晓总经理”

  南阳正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李宇晓总经理

  进口设备未必就比国产的好

  农牧前沿:您为什么会选择进入液态饲喂这个领域?

  李宇晓:这要说到2002年的时候,那时候我在牧原股份上班,亲自参与并见证了流食饲喂系统的雏形,从那以后就开始了液态饲喂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也十多年了,目前实现了水料比由6:1向1.6:1突飞猛进的降低,基本解决了肥猪上市折秤大的问题。我们在2016年的时候成立了南阳正和公司,专注于液态饲喂设备的开发,尝试看看能否把液态饲喂和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软件控制猪舍相关设备的硬件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运行。目前也研发出适用于养猪业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了。


  农牧前沿:您了解目前国内外液态饲喂设备的情况吗?

  李宇晓:在猪用液态饲喂系统的开发方面,不仅国内,即使放眼全球也不多。国外的液态饲喂设备也不适用于国内,因为在国外,肉的消费习惯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只食用猪的部分肉,而国内基本所有部位都吃,所以国外的液态饲喂,干物质浓度是偏低的,这会对猪肉的品质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比如猪肉的系水力严重变低,肥猪出栏时折秤较多。

  进口的液态饲喂系统由于国外的猪肉消费习惯及屠宰指标的评价和我国有较大的差距,设备开发多偏重于使用食品工业下脚料,没有考虑肉猪损耗,肉色变化等因素。其液态饲喂系统水料比也偏高。再加上操作系统因语言文字的差距导致养猪企业操作难度加大,所以国外的设备并不是很适合我国目前的养殖情况。但国内的设备鱼龙混杂,概念定义不清晰,凡是能加点水的都说是液态饲喂系统,目前能把液态饲喂系统做成熟的企业并不多。

  水料比是液态饲喂设备的关键指标

  农牧前沿:正和是专注于液态饲喂设备开发的企业,您认为有什么指标可以用来判断液态饲喂设备的优劣呢?

  李宇晓:评价液态饲喂设备的好坏关键是看能不能养出优秀的猪只,凡是能养出好猪的都是好设备,好的液态饲喂设备必须具备饲料干物质浓度高(水料比低)、饲料不会在设备内发霉变质、饲料投放量精准、设备可靠性好不容易故障等特点。就拿“水料比”来说,液态饲喂系统在我国养猪业上的应用总体处于启蒙阶段,最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是系统的水料比。水料比即水和干料的混合比例,水料比高说明液态料干物质浓度低,反之则高,水料比能从三个方面影响猪群,一是制约猪群能否采食够所需营养物质的量,如6:1的水料比在育肥猪达到70kg后,日增重明显降低;二是影响猪舍湿度,严重制约猪群健康,水料比在3:1情况下,保育舍湿度增大,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三是水料比决定肥猪上市时是否折秤,水料比高于3:1时肥猪肚腹增大,销售时损耗变大。单说水料比的话,目前国内一般可以做到3:1,而我们公司可以做到1.6:1。

  农牧前沿:水料比是否越低越困难做到?

  李宇晓:这个是肯定的。水料比一低,饲料就稠,管道的压力就成倍的上升。水料比是3:1的话管道压力约是0.5兆帕,而当水料比为2:1的时候,管道压力就达到1兆帕了。再者现在市面上的设备用的阀门大多是气动隔膜阀,里面靠橡胶施压,最大的压力只有4.5公斤。时间一长,阀门就容易出现关闭不紧,阀门关闭不严,水一点点的往外渗,只留下饲料,管道就堵塞了,清理的时候也清理不干净。前面的料堵了,而后面的料还在一直往前推,压力越来越大,管道承受不住就易发生爆裂。所以液态饲喂设备的管道和阀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最终出来的水料质量。


  农牧前沿:水料比这么低,会不会使得清洗特别困难?

  李宇晓:这个是不会的,因为我们可以做到单线单循环处理,采用“气+水”双重工艺清理管道残留,基本解决了液态饲喂饲喂残留问题。“气+水”是指采用高压气和水双重处理工艺。在饲喂完毕后开启高压气,附着在管道中的残留料被高压气流吹出,之后再用清水冲洗。双层清洁手段使管道中基本不会有饲料残留。

  降本增效是目的

  农牧前沿:市面上液态饲喂设备也很多,养户们该如何选择呢?

  李宇晓:要考虑投入值不值,当然是算回报了。正和液态饲喂系统总体成本和国外相比仅是国外设备的1/3,和干料系统相比大约是干料设备的2倍投入,从使用效果来看,安装正和液态饲喂系统的费用,农户大约1.5批次即半年时间就能从养猪指标方面赚回来。


  这是我们的实验数据,仅比较销售重量这一指标,液态饲喂组较干料组每头高出10kg,那每头育肥猪多创效益120元。一套设备饲养1000头,则养一批猪能创造12万元的效益。每条料线每年饲养3批肥猪,则全年多收36万元。

  当然还可以计算成本。饲喂干料的话,猪食用的时候会把料拱出来造成饲料的浪费,一头猪大概会浪费掉15%的饲料,更有甚者能达到20%。但液态饲喂因为是流食拱不出来,能大大节约饲料,两者相比,液态饲喂能使料肉比下降0.3-0.4左右。一头猪的料肉比能降低0.3,整个猪场出栏一批猪能省下多少饲料钱这个大家可以回去算一算。

  正和液态饲喂设备

  智能化液态饲喂系统必将引领养猪业的变革

  农牧前沿:您觉得目前液态饲喂存在什么难点?

  李宇晓:养猪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对于一个栏里的猪,我们不知道它今天要吃多少料,不知道我们需要投放多少料,液态饲喂也如此。大家可能说可以根据生长曲线来测算,但这个生长曲线是不是准确的?如何设计生长曲线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我们不知道,这都是需要人工修定的。目前正和液态饲喂设备内置4条采食曲线,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品系猪的采食需求,初步实现了智能化。


  农牧前沿:您多次提到智能化,如何能将智能化与液态饲喂系统结合起来呢?

  李宇晓:如今养猪行业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比如猪病、食品安全、环保、养殖成本等问题。在互联网、大数据的环境下,我认为由传统养猪行业到智慧化养猪的一场巨变正在来袭。养猪业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我们养殖从业者更应该去思考如何跟上这个节奏。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并推出了两个核心产品,正和智能化液态饲喂系统及正和智慧养猪平台(物联网系统),把物联网系统和液态饲喂相结合。物联网系统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过程指标,比如猪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我们实现了自动采集数据,能自主判断猪舍内各环节是否正常运行。另一个是成本指标,比如猪消耗了多少饲料,多少水、多少电,系统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以标准的数据包形式和财务系统做对接。猪场管理者可以方便的通过手机客户端、物联网主页、微信等媒介随时随地查看这些信息。养户可以远程集中控制管理液态饲喂设备的智能化运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养殖的高效和精准化管理。两者结合,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还可以自动计算出最佳的饲喂方案供猪场选择。

  正和智能化液态饲喂系统控制面板

  但是目前销量最好的还是半自动型的液态饲喂设备,毕竟智能化设备对猪场技术员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可能坏了一条线或者一根管都需要比较专业的人士来维修。但现在猪场里的工人很多都是五六十岁的,加上学历不高,知识水平也不高,所以使用智能型的风险也比较高,半自动型的相对来说性价比就更高一些。但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化液态饲喂系统必将引领养猪业的变革,成为主流。

  相关推荐



  【关键字】: 李宇晓 液态饲喂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