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中国大菱鲆市场变动及转型

2012-8-16 09:05| 发布者: syusuke| 查看: 48789| 评论: 0|来自: 《水产前沿》杂志

摘要: 近期大菱鲆市场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不仅受到消费需求拓展的拉动,同时也决定于大菱鲆养殖生产周期的波动;尽管消费市场在扩大,但由于养殖规模迅速扩大,长期看仍存在价格下行压力。


 

  四、大菱鲆消费市场转型的主要原因

 

 

  1、国内经济稳定发展,消费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经济学理论已经说明,消费者收入是影响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的水产品消费,与短期消费不同,从长期来看,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需求最主要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品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沿海地区更是如此。以上海为例,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仅为2.67万元,2010年增加到为3.18万元,而2011年快速增加到3.62万元。正是这种收入水平的增长,推动了包括鲆鲽类产品在内的众多水产品之消费在快速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菱鲆是一种中高档水产品,从经济特性看,其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大。因此收入水平增长后,其消费增长会比较明显。

 

  2、2010-2011年初价格走低的促销效果逐步凸显

 

  2008至2009年养殖规模的扩展,以及2009至2010年初冰雪灾害的影响,使得一段时间内产品滞销,价格下跌。图1已经表明,这种价格下降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价格下降,一些产品开始走入农贸市场及超市,普通老百姓也因此加深了对这种产品的认识,以中高收入家庭为主的家庭消费也因此而逐步兴起。

 

  从这种意义上说,当价格下行至34元/公斤时,对于生产者来说几乎陷入了绝望境地,但这种低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来的销售。2010年团队在上海及青岛共1500多份的消费者调查数据表明,影响大菱鲆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不认识这种鱼。显然,价格的这种下行使得该产品进入了普通老百姓可以接触到的农贸市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认知,从而促进了后期消费的增长。

 

  3、大菱鲆本身的品质正在缓慢的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大菱鲆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研究表明它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其味道鲜美、声誉卓著而成为了欧洲人餐桌上的珍品,据说在古罗马时代就赢得了“海中稚鸡”的美誉,曾经是欧洲王室的宫廷之最爱,现在仍然是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顶级餐厅的消费品之一。欧洲人喜将多宝鱼做成鱼排。在中国,目前已创制出上面所述的多种烹饪方法,其价值也正在逐步被国内消费者所认识。

 

  4、产业文化的支撑与引领效应正在形成

 

  实践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个产业,一旦形成了相关的文化,就会得到持续发展之内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繁荣。

 

  比如,“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鱼)”等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鱼类的消费,从而对渔业形成持久的拉动力。可喜的是,目前大菱鲆(多宝鱼)的产业文化正在缓慢地形成,对于大菱鲆(多宝鱼)的消费已经正在从简单的产品消费向“产品消费+文化服务消费”的方向发展。这从上海、宁波、绍兴等地婚庆酒席中可见一斑。怀着“多宝多福”的祝福与期盼,人们往往会将多宝鱼纳入婚庆宴席中。

 

  事实上,作为比目鱼的一种,多宝鱼还可使人们的 “鹣鲽情深、比翼双飞”等对爱情之美好追求得到寄托。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比目鱼就是美好爱情之象征。

 

  尽管多宝鱼产业文化目前才刚刚起步,但可以预见,一旦它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则其对产业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五、产业发展方式转型仍然任重道远

 

  1、季节性生产尚未得到很好地控制,市场拓展压力仍然巨大

 

  如上所述,近一年多以来大菱鲆市场价格持续走高。这一方面是受消费市场转型与扩大的需求因素拉动,但另一方面是受季节性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等供给因素决定,同时还受水产品价格总体上涨因素的影响。对于生产者来说,终端需求的扩大无疑是一个福音,但季节性生产尚未能得到很好地控制这一点无疑应当受到高度关注。这种季节性生产趋势不难从图4所示的其养殖生产投苗量的周期性变动中看出来。从中可以看出,2010年第一至第三季度成鱼养殖之投苗量是下降的,第四季度虽有所回升,但该季度总投苗量仍比较少。考虑到该产品的养殖周期一般为15-18个月,再考虑到市场转型及拓展等因素的影响,这也就不难解释在经过15至18个月后的2011年2月份至8月份其价格为何会缓慢回升及9月份以来价格为何价格会在高位运行。

 

  从图4还可以看出,尽管都成季节性变动,但2011年大菱鲆投苗量明显比2010年增加了34.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苗种投放量的放大意味着后期成鱼养殖产量也会扩大,因此在相应的养殖周期内供给会增加,而这种供给增加对市场价格的压力将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逐步释放出来。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且消费需求不能同步增长,则价格会下行。由此可见,供给压力仍然存在,市场拓展仍需加强。

 

  2、养殖模式转型仍需深入,资源利用效率尚需提高

 

  从养殖模式来看,目前我国的鲆鲽类养殖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以及池塘养殖。其中技术相对先进的工厂化养殖模式贡献了85%以上的产量。然而即便是工厂化养殖,仍然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虽然目前正在经历着从工厂化流水养殖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向转变,但这种进程推进速度仍然比较缓慢。地下海水资源紧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近期在江苏的赣榆、山东的日照、胶南、潍坊、烟台等地的调研表明,在这些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此前由于养殖规模拓展太快,葫芦岛等地已经面临着地下水资源枯竭的危险,一些养殖户不得不转移到山东的昌邑等地。

 

  总体看,业界及管理部门对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力推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已经越来越认同,但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技术门槛较高等因素的影响,转型尚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目前的养殖基本还是平面化养殖,土地资源的空间利用效率很低。随着各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土地资源将会变得越来越稀缺,如何通过空间上的拓展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将是业界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3、产业文化的基础仍待夯实,终端市场仍需加快拓展

 

  文化对经济有引领和支撑作用。我国也存在着与鲆鲽类有关的文化元素。但这种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显然始终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对于终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还属于餐饮行业的自发行为,且终端产品种类还不够丰富,产品的价值还未得到很好地开发和体现。

 

  目前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在着手推进产业文化建设工作。然而仅有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而缺乏作为最主要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养殖业界的响应的话,开展工作之难度将相当大。况且,业界对产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逐利,而产业技术体系则主要着力于文化建设之公益性,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显然,只有多方共同推动,才能建成一个良好的产业文化。

 

  六、理性推进产业转型的几点建议

 

  1、建立公益性营销基金,积极推进产业文化建设及市场拓展

 

  由于消费者无法将不同养殖生产者的产品有效地区分开来,因此无论是推进产业文化建设还是拓展终端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部经济效益。 正因如此,作为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养殖生产者一般都不会有足够的动机独自、全力地来推进这些工作。

 

  作为一个商业性渔业特征比较强的水产养殖业,让国家或社会来承当这些成本显然是不合适的。为了追逐共同发展,做大消费市场、做强养殖产业,大菱鲆养殖业界应当有所担当。建议通过行业协会或渔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出面,组织养殖者建立公益性营销基金,然后由产业组织来推进外部性比较强的那部分终端市场开发及产业文化建设工作。

 

  2、尽快建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的自律与市场调节能力

 

  行业协会的建立不仅可以协调养殖产业自身的生产行为,加强行业自律,而且可以调整产销关系,减低整个产业的市场风险。同时,协会的建立可以为公益性产业文化的建设及市场拓展打下制度基础。根据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的调查,我国鲆鲽类养殖生产者有大约3800家左右,将这么多生产者组织起来,其难度要比水稻种植等产业小得多。建议业界抓住这一时期,首先建立区域性的渔业协会,然后逐步推进,力争尽早建立全国性的鲆鲽类养殖生产者协会。

 

  3、切实转变养殖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养殖模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须注意到,珍贵的地下海水资源一旦告罄,则产业很难持续发展。同样,如果鲆鲽类养殖的单位土地回报率低于其他海洋经济产业,则其发展空间将会继续被压缩。鉴于此,建议业界尽快规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循环养殖及立体养殖模式,降低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最终通过效率的提高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参考文献略)

 

  致谢

 

  本文得到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编号:CARS-50-G011)。

 

  同时感谢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秘书组、综合试验站以及各位同仁在数据采集等方面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文/图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水产养殖经济研究中心 杨正勇 郭鸿鹄

        葫芦岛兴城市海洋与渔业局 梁恩义

         山东省烟台市水产研究所 姜作真 段钰

 

  (《水产前沿》杂志2012年8月刊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12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