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三峡坝区养鱼人的寂寞除夕
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九,由于刚刚迎来新一轮降雪降温天气,三峡坝区的早晨特别寒冷。和平时一样,一大早,郭柏福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郭柏福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物种保护研究室主任,他工作的地方,是位于三峡坝区“腹地”的中华鲟养殖基地,主要开展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试验研究。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坝区的人们都习惯称这里为“基地”。 进入“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两口大水池,各种长江珍稀鱼类在池内游弋。不远处,一栋简陋的平房,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宿舍和食堂是位于大门外百米处的另一栋平房。虽然已是除夕,但“基地”冷冷清清,丝毫没有节日的气息。 “基地”建于2008年,不仅承担着科研任务,还承担着养殖任务,养殖着包括中华鲟、长薄鳅等在内的长江珍稀鱼类2000多尾。这些“国宝”需要精心“伺候”,“基地”全年无休,工作人员不能回家过年已成为常态。 “过年期间,值班人员有限,几个人把‘基地’管理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郭柏福说,春节期间,每天有3个人值班,工作人员需要定时投喂,不定时巡视、监测、清淤。事情虽不算多,但是很琐碎。 3个人,2000多尾鱼,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在别人看来,在这寂寞的“基地”,时间漫长乏味。但对郭柏福和其他“基地”工作人员而言,这种寂寞与坚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希望通过人工繁殖、放流等手段,增加中华鲟的种群数量,防止这一古老物种的灭绝。”郭柏福说,2012年,中华鲟亲鱼在全人工繁殖条件下,产卵规模已达到野生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平。“基地”水池中就有400多尾2012年繁育的“子二代”中华鲟,如今它们身长已经达到10厘米左右,健康状况稳定,已经顺利完成驯食工作。今年四月,它们中的一部分将被放流回长江。 “但从长远来看,仅仅依靠人工繁殖,中华鲟并不能走出危境,我们最美好的愿望是让中华鲟完完全全地实现自然繁殖。”郭柏福说,中华鲟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风向标”,让中华鲟在自然环境下生存下来,是所有中华鲟保护与研究工作者的愿望,这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如果这一天早日来临,我们现在忍受的孤单与寂寞又算得了什么?” 巡视、监测、投喂,做完这些工作的时候,已经是中午,郭柏福和同事刘保昌步行到食堂吃午饭,一盘农家熏香肠,是厨师自己从家带来的,为这顿简单的“团年饭”增色不少。 窗外,久违的太阳终于露脸了,雾霭渐渐散去,三峡大坝附近水面闪烁着粼粼波光,一派安澜。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