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胶+甲醛+冰雪融化剂+海藻酸钠……制成12.5吨有毒假鱼翅 其中11吨被卖到西安渭南等地
以为吃的是"面子"其实吃的是毒翅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据华商报渭南5月24日讯(记者 解振国) 在一些人看来,吃鱼翅是"高档次""有面子"的代名词。但如果告诉你,鱼翅可能是化学品合成的,还用甲醛泡过,你还敢吃吗? 渭南警方近日摧毁了一个以惠某等人为首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10人,捣毁黑窝点2个,现场查获了大量有毒有害成品假鱼翅、生产原料和制造设备,该团伙先后累计加工生产有毒有害假鱼翅12.5吨,卖出的有11吨多。 冰雪融化剂用来造"鱼翅" 5月上旬,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民警走访时发现,城郊一农户院内机器轰鸣、大门紧闭,晚上灯火通明,周围空气有刺鼻异味。经过细致调查和摸排走访,民警初步判断房主惠某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假鱼翅的嫌疑。临渭分局迅速成立专案组,第一时间展开侦办工作。此案得到渭南市公安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将此案作为市局督办案件,法制、治安等部门同步介入,协同配合。 5月16日,临渭分局抽调80余名警力进行集中围剿,现场查获生产的成品鱼翅丝900公斤及大量用于制作假鱼翅的明胶、甲醛、冰雪融化剂、海藻酸钠等化学品。民警对现场生产的成品假鱼翅、生产原料进行了扣押,并查扣了制造设备,查封了加工工厂,将现场正在加工生产假鱼翅的崔某、茹某、王某3名嫌疑人依法带回进行审查。随后,专案民警循线出击,先后将惠某等7人抓获归案。 毒"鱼翅"一股刺鼻酸臭味 经查,自2012年9月以来,该团伙由惠某提供厂房和设备,崔某负责从西安购买加工原材料,并组织茹某、王某在临渭区丰塬镇、人民办私设2个黑窝点,先后累计加工生产有毒有害假鱼翅12.5吨。该团伙将生产出来的假鱼翅分别销售给郝某、黄某、惠某、张某、钱某等人。这些中间销售者又将假鱼翅转售至西安、渭南等地,牟取非法暴利。警方表示,这些"鱼翅"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对于这些有毒假鱼翅的最终流向,渭南警方称正在进一步调查,并将一追到底。 昨日,在查扣封存部分生产原料的办公室里,一进屋就闻到一股刺鼻的酸臭味。民警用一支笔试图挑起有毒假鱼翅,但被甲醛泡久了,原本应该很有韧性的"鱼翅"已变得又滑又软,团成了一团,很难被挑起。"刚查扣的时候,这些'鱼翅'有几米长,很容易挑起来。甲醛泡久了,就成了这个样子。" 目前,涉案人员惠某等人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临渭分局依法刑事拘留,其他涉案人员正在全力追捕之中,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当中。 链接 假鱼翅家族 到底有多毒 ●药水鱼翅重金属危害健康 造假者会用工业双氧水和氨水混合物给鱼翅旧货翻新。工业双氧水含有重金属,会危害人体健康,而氨水入口会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刺激症状。 ●烧碱鱼翅伤消化道和内脏 烧碱,学名为氢氧化钠,是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会伤及食用者的消化道和内脏。用在翅丝上,可以使翅丝膨大若干倍。 ●鱼翅精食用伤肾和肝 鱼翅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一碗鱼翅羹的鲜美全在于它的汤上,传统的煲汤费时、费钱,但自从有了调料"鱼翅精",一切都简单了。鱼翅精的主要成分和鸡精类似,即谷氨酸、鸟甘酸与核苷酸的复合体,但是三氯丙酮超标,而三氯丙酮对肾脏、肝脏尤其是生殖系统有毒性。 ●人工鱼翅明胶添加色素 人工鱼翅又叫仿翅,主要成分是明胶、海藻酸钠还有一点氯化钙,再加点色素,价值几十元。 据央视 呼吁 真鱼翅营养价值没想象的高 假鱼翅充斥市场 真假鱼翅都别吃 保护生态也保护自己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姚明拒绝鱼翅的公益广告。其实,除了保护鲨鱼和海洋生态,还有3个原因足以让我们拒绝吃鱼翅了。 原因一:营养价值没想象的那么高 人们热衷于鱼翅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讲排场,另一个就是觉得它营养价值高。但是鱼翅真实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呢? 说白了,鱼翅的主要成分就是胶原蛋白,这种蛋白质吃了以后要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不管吃的是什么蛋白质,结局都一样,鸡蛋、牛奶、肉类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原因二: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 商家宣称鱼翅有"防癌、增强抵抗力"的效果,但其实鱼翅不仅营养价值一般,还含有汞、神经毒素等物质,食用过多也可能影响人的大脑、脊髓及肝肾等。 原因三:假鱼翅太多 现在有很多假鱼翅,一不留心就让人上当。 抓获十人捣毁两个窝点-崔某从西安购买原材料-惠某提供厂房和设备-组织茹某、王某设两个黑窝点-生产假鱼翅卖给郝某等人-转售至西安、渭南等地 甲醛可致癌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肺水肿、甚至会立即致人死亡。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