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雷霁霖院士:水产种业未来之路

2013-6-24 10:44| 发布者: 逆游的鱼| 查看: 19901| 评论: 0|来自: 《水产前沿》

摘要: 目前,我国的水产种业还远远落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在理念、技术、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已有的种业体系尚存在亲鱼与苗种质量控管缺失、真正意义的鱼类原良种场太少,或受自身技能和规模限制 ...

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霁霖

 

    
  种业应当是相对独立的机构,重点优化和扩大原、良种场建设,建成基础性、公益性强的产业体制。
  
  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霁霖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目前,我国的水产种业还远远落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在理念、技术、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已有的种业体系尚存在亲鱼与苗种质量控管缺失、真正意义的鱼类原良种场太少,或受自身技能和规模限制而起不到主导作用;而且缺乏标准化原良种质量检测技术,对种苗场的建设和运行尚未建立起评价机制;销售许可证制度也流于形式等。需要产学研各界针对水产种子工程的特殊性,摒弃陈旧理念和方法,在实施联合攻关、驱动水产种业朝着工程化、精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业化思路指导下运作,才能获得大发展。所以由种子工程(包括种质工程)到种业要走什么路,选择什么发展模式,显得特别重要。
  
  建立现代种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先应对区域性主养品种建立起“一鱼一种业”的技术工艺,为种子工程化建设、种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扩大和加强原、良种场建设,提升和培养像鲤、鲫、罗非鱼、牙鲆、大菱鲆等“育——繁——推”一体化的样板工程;并加强原、良种场——育苗场——扩繁场系列苗种生产企业的基础性、技术性和制度化建设。目前,“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开展良种选育、鉴别、示范、推广研究,加速推进主养品种的良种化率,适度开发有养殖潜力的本土优质品种,无疑也是今后一个方向。
  
  其次,育种工作不应走模式化的道路,以成效定标准是指导选育工作的重要思路,同时要坚持连续育种、连续选育的育种思路和常周期实践,以防种质退化。今后无论采用何种育种方式,都需要在可控性强的工厂化条件下进行。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繁育中心,必须建立起具有六大板块(3个软件:品种选育、活饵与营养饲料、疾病防控;3个硬件:苗种物流与营销、苗种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循环水系统)的种业产业技术体系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它的核心技术是“四化育苗技术”(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智能化),只有在严密的技术体系构建的保证下,育苗、育种才有可能顺利获得成功。
  
  再者,种子繁育和种质创制是种业的两大重要工作,一般需要分工实施。它们的技术细节可以不一样,但软硬件设施可以相同。从技术层面上可以分为“健康苗种繁育”和“优良种质创制”2条线,一般分开运行。上层为管理机构,包括相对独立的种业专业化集团,以及国家种子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进行检测和作出决策),双方各自负有生产和监督协调机制,以保证种业的良性运作。如图1。
  
  最后提几点建议:1、政府应尽快出台发展水产(鱼类)养殖种业的相关政策,包括种业规划、提高组织化程度、品牌上市和奖励制度等;2、种业应当是相对独立的机构,重点优化和扩大原、良种场建设,建成基础性、公益性强的产业体制;3、走工业化育苗——育种——扩繁一体化道路是大势所趋;4、建立区域性可控性强的专业化、工厂化苗种生产中心和产业平台是今后发展种业的必然选择;5、在海南岛应尽早建成“鱼类种质保护基地”和“南繁保种、育种基地”?;6、全国南、北、中沿岸带应建设约干个种质保护和繁育示范平台;内陆水域江、河、湖泊、高原冷水域及热带暖水域也应分别建设种质库和繁育示范平台。
  
  (节选,全文刊录于《水产前沿》2013年1月刊)

 

       【关键字】:水产种业  种业体系  苗种质量  水产种子工程

 
       相关链接:水产种业的改革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水产前沿》杂志 www.fishfirst.cn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