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 论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虾的肠道菌群组成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但弧菌是其肠道常见细菌。Moriaty[ 6] 发现在Penaeus japonicus 的养殖水体和肠道中具有相同的细菌类群。Yasuda 等[7] 报道,在日本对虾的蚤状幼体期弧菌是优势菌属,养殖126d 以后虾池中的优势菌是弧菌,但是在沉积物中假单胞菌是优势菌,而日本对虾的成虾栖息在沉积物中,因此认为在日本对虾成虾消化道中的优势菌是假单胞菌。Dempsey等[8] 报道了在对虾Penaeus aztecus 和Penaeus setiferus 的胃和后肠中分离鉴定出5 类占优势的细菌类群,它们是弧菌、产碱杆菌、气单胞菌、色杆菌和类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黄单胞菌和交替单胞菌) 。Wang 等[9]报道了野生健康中国对虾肠道细菌区系优势菌属为弧菌和发光杆菌属。从本实验结果看,虾肠道和养殖水体具有相同的优势菌(表2) ; 从细菌组成看,虾肠道可培养的细菌种类比养殖水体多,对虾肠道中存在部分细菌种类而养殖水体没有(表1) 。这表明对虾肠道菌群与养殖水体有关,也与饲料有关。在外部环境中少量存在的细菌进入对虾肠道后可以大量繁殖。
在养殖环境中微生物主要充当“消费者”的角色,起着分解动植物残体、储存转化养分、降解污染物等作用,从而使得水域环境得到净化; 但有害细菌的增长会导致病害的发生。通常条件致病菌是海水中的常见菌,有可能随海水进入养殖池中。在人工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如水处理过程( 化学试剂和UV 处理) 会干扰水体中的正常细菌区系,加上高密度的养殖、死亡动物以及活饵料的投喂造成高负荷的有机环境,促使池中有害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弧菌被报道是对虾的条件致病菌[10] 。
从碳源利用量来看,弧菌可以利用的碳源多达44种,一旦虾池环境受到污染,弧菌就能优先利用有机物而进行增殖,若弧菌的增长抑制了其他细菌的生长,整个微生态平衡受到胁迫,生态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其虾池物质循环受到抑制。同时,当水体中弧菌占据最大优势时对虾肠道中也应该存在大量弧菌,对虾受到弧菌的攻击,生长受到抑制、免疫力低下[11],再加上外部环境的胁迫就容易发病甚至死亡。可见病害的发生不是特定病原菌引起的,而是环境污染、对虾抵抗力弱、微生态多样性减少的综合结果。本试验中弧菌数量较多并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其细菌多样性指数也较高,同时芽孢杆菌的存在可能以某种机制刺激了对虾的免疫机能[12]防御弧菌病原菌的攻击,因此并没有爆发病害。
从碳源利用量来看,对虾肠道细菌在纯培养时具有较大的碳源代谢能力。这可能表明对虾肠道中的细菌区系与高等陆生动物肠道中细菌区系一样参与了机体的消化过程,它们在对虾的肠道中能够以高密度存在,并且在相对短但营养丰富的肠道中具有非常大的消化活性。Wang 等[9] 研究也表明,对虾肠道中某些弧菌很可能具有潜在的助消化能力。
在全封闭式养殖模式下,水体细菌区系相对来说与残饵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本研究中,整个对虾肠道中弧菌和芽孢杆菌是优势菌,与水体中的优势菌组成一致。对虾肠道菌群受水体以及饵料的影响较大。弧菌包括对虾条件致病菌,不仅是虾池水体中的正常菌群,还可以在对虾肠道中大量繁殖,可能具有潜在的助消化能力。可以进一步研究从弧菌中筛选有益菌再混合其他有益菌制成一个多功能群的微小区系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利用弧菌的适合虾池环境生长的有利条件来进行微生态调节,化有害为有利,从而达到改善整个养殖生态环境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