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冷,鱼类即将进入了越冬期。如此数量巨大的淡水养殖鱼类群体,被冰封在大大小小的水体当中,越冬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每年,各地都有因越冬失败造成死鱼的事例发生。为了确保绥滨农场鱼类安全越冬,渔政部门要求广大越冬户必须充分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和出现问题后的解救准备工作。本人根据经验和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几项行之有效的预防和解救措施,希望能够对广大养鱼户有所帮助:
一、及时清雪除尘,让越冬水体保持最好的透光度
实践证明,越冬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封冰前的溶氧储备和冰封后的生物增氧,其中尤其以生物增氧(即水中浮游植物在冰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生化作用)为主。所以,越冬水体必须及时扫雪除尘,让冰面保持清洁透明,让冰下有足够的光照,确保光合作用的充分进行。
二、经常测氧,监控冰下溶解氧含量及其变化情况
整个越冬期间,水中溶解氧含量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呈现上升,有时呈现下降,有时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有时呈现渐变,有时呈现骤变。因此,必须经常测量越冬水体中的溶解氧,准确掌握溶解氧含量及其变化情况。一般自冰厚能够上冰操作起至年底,每1周或10天测1次;次年1月——2月,每3天——7天测1次;此后至冰开始融化,每10天测1次。溶解氧较高、变化较平稳的水体,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溶解氧较低、变化幅度较大的水体,间隔时间应该缩短,测的频率适当高些,视具体情况、参考当地水产技术人员的建议灵活掌握。
三、保持越冬场所安静、减少鱼类越冬期能量消耗
鱼类是变温动物,随着水温下降,其体温也几乎同步下降,在越冬水温(0——4℃)状况下,基本处于冬眠状态,不食也不动,鱼类的能量消耗也降到最低。如果在此期间受到惊动而活动起来,就增加了能量消耗。越冬期间,鱼类尤其吃食鱼类完全不摄食,基本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靠秋季储存在体内的能量来提供。如果鱼类在越冬期因惊吓而剧烈运动,能量消耗过多,就会令具体质下降,增大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死亡率。所以,越冬环境应尽量保持安静。
四、出现缺氧情况的解救措施
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总难免出现意外。例如越冬密度过大;池塘由于渗漏而使水位下降,有效水体减小,造成越冬密度相对增大;越冬水域淤泥过多,耗氧因子过多;池塘中浮游动物量过大,扫雪除尘不及时或者根本不扫,还有管理中出现疏漏等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越冬水体缺氧。如果出现这个问题,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必须采取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者综合的方法进行增氧。增氧方法主要有:
1.补水增氧
往池塘里补注水,注水的目的一是增加溶解氧,二是增大水体,降低密度。补水时,最好选择含氧量较高的江河水、水库水或者本场内具备这个条件的储备水。如果没有符合这个条件的水源,就应该在注水过程中进行增氧。注水时,在水泵动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抬高注水管口,在管口加一定阻拦物,在入池处放一个质地较硬的迎水物,让水喷射、进溅起来,增加与空气接触的时间和面积,让富含氧气的空气充分溶入,提高其含氧量,进入水体后,有效地增加缺氧水体的溶氧量,让越冬鱼类尽早脱离危险。这种方法适用于渗漏较严重的、尚有一定蓄水能力的水体。
2.原池循环水增氧
当没有补水条件时,就要进行原池水循环增氧,原理和补水增氧类似。用水泵将原池水抽出来,经过一定的流程和扬程,然后再注入原池中。在这个过程中,缺氧水体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个过程成为“曝气”,富含氧气的空气进入水体,水体中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挥发出来。这一方法的缺点就是,时间不宜过久,否则,会造成水体水温下降,使越冬鱼类发生冻伤。以在白天进行为宜,除非发生严重缺氧,不宜昼夜进行,以免水温降低过快。这种方法应和下面两种方法配合进行,以尽快解决问题,防治循环时间过长使鱼类发生冻伤。
3.化学药剂增氧
现在,出现了许多增氧药剂。这类药物投入水体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药物应在循环水或者补水时随水流冲入,这样会让药物分布趋于均匀。此类方法不宜单独使用,应该配合上面两种方法进行。
4.生物方法增氧
这种方法适宜于水质过瘦的水体。如果越冬水体全部或者大部为地下水,水体过瘦即其中浮游生物过少,生物增氧较弱,含氧量少,产氧能力也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施入一定量的化肥,用量视水体的肥度而定,一般亩施2kg——3kg。以多种肥料混合使用为好,养分全面,效果更佳。化肥充分溶解后,通过水流冲施,或者冰下挂袋,每袋150g——200g。肥袋须离冰层10cm——20cm,以免被冻入冰层,失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