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50
- UID
- 53257
- 积分
- 923
- 主题
- 199
- 帖子
- 723
- 精华
- 1
- 经验
- 923 点
- 金币
- 524 元
- 注册时间
- 2012-10-16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11-8 08:42 |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帖子
- 723
- 精华
- 1
- 经验
- 923 点
- 金币
- 524 元
- 注册时间
- 2012-10-16
|

家庭农场的回变与革新
■农场主
在山东烟台,刘举林是第一个拿到营业执照的“农场主”,他在3月中旬申请创办了自己的家庭农场——莱州市曙光家庭农场。
尽管已经租到了1440亩土地和420亩水库,但家庭农场具体需要怎么规划和经营,他的心里也没底。
他是山东烟台莱州市程郭镇前武官村的村民,也是当地人眼中一个“很有想法的小伙子”,记者联系采访时,他正在海南旅游。按照计划,海南旅游结束后,他将直接坐飞机到青岛,向青岛已经略显成熟的农场借鉴经验。
“现在是我最闲的时候。”他说,“家庭农场的经营执照刚申办下来,已经请了规划局的专家做规划方案,等方案做好后,别说出来散心,就算应付其他的杂事,恐怕也很难抽出时间。”
申办家庭农场的营业执照并不复杂,但前提是必须已经租到了土地,且有足够有力的经营场所证明——土地租赁合同。
3月15日上午,刘举林带着包括土地租赁合同在内的相关资料,来到程郭镇工商所提出注册家庭农场的想法,但工商所从来没有办理过这样的手续,“工商所的领导还请示了上级,得到的答复是‘可以办’。”
刘举林告诉记者,当天下午,他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农场的注册资金1500万元,这是他做矿山生意攒下来的。
但直至拿到营业执照,刘举林租赁的1440亩土地仍然在荒废着,只有水库里会放些鱼苗,尽管他拥有这些场地的使用权已有三年。
2010年,刘举林就将420亩的水库承包下来,“那时候水库都干了,里面没一点水,荒废挺可惜的。”他说,“我租下来以后,第一年,水库就有水了,总感觉冥冥之中需要我去做点什么。”
次年,他又开始大面积承包荒山和耕地。村里的耕地按照土壤的肥沃程度,分为四个等级,他租的这片耕地,就是最贫瘠的四等土地,这里不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因为得不到好的收成,“在肥沃的土地上,假如种植一种农作物能有2000斤的收成,换到这片土地,最
也只能收到三五百斤,除去成本,辛苦钱都不够。”
这里也没有像样的道路,农业机器无法进入,从耕种到收获,都要凭借自己的双手。“村民的地都不愿意种。”他说。
刘举林跟村民签了三十年的合同,一亩地一年需要付200元租金,每三年付一次,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每三年的租金要超过100万元。
■构想
土地依然荒芜,也只能荒芜,因为浅薄的土层太过贫瘠,“山上最薄的土壤厚度只有十几厘米”,这是刘举林遭遇的第一个难题。
他不知道这些土地适合用来做些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土地变得肥沃,这需要翻新土地和填土。
有时候,刘举林会站在荒地上,指点着他未来的农场,“别看现在只有一片荒山,几年后,这些土地上就会成为有机果蔬的生产基地。”
他打算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六到八种果树,种类不算多,但规模已不小,有机种植是他预想的目标,“蔬菜、水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且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和农产品的质量。”然后就是修路,路旁再种上风景树,水库和土地外围种上2万棵黑松。
这是他的初步构想,规划局的规划方案做出来之前,他不会“轻举妄动”,他说,“没有整体的计划,我不会盲目去做。”
当然,他也已经意识到,在未来五年之内,农场不可能为他带来多大收益,“等果树苗长成结果,也需要三五年时间。”他说,他只能把做矿山生意挣来的钱,不断投入到农场里。
一切都需要等规划方案出来,这是烟台第一家家庭农场,没人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政策,这是一个空白区。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纸经营许可证,将为刘举林带来不少实惠,“有了这个营业执照,不但我经营农场的合法地位得到了确认,我还可以刻自己家庭农场的公章,在贷款、保险、签合同订单、注册商标等方面都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他说。
尽管具体的优惠政策还没下来,但他已经得到地方政府的承诺,“他们都说了,有需要的地方,政府会给予支持。”工商部门近年来也出台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发展的措施,在家庭农场这个问题上基本都能派上用场。
等到农场建成后,刘举林还打算成立一个研究所,用来研究其他成功的农副产品品牌,然后,用研究出来的成果,指导自己打造出一个新的品牌。
但在农场建成以前,他需要不断向别人借取经验,“过几天去青岛考察,应该会有很多收获,那里有些农场已经发展成熟。”
在山东,发展成熟的农场并不鲜见,比如山东潍坊人孙传德的开轩农庄。
与曙光家庭农场相比,开轩农庄的规模小得有些像家庭作坊——孙传德只租了300多亩地,但按发展年头算,经营多年的开轩农庄已经趋向成熟。
孙传德喜欢给自己打上“失业后创业再拉动就业”的标签,说起来,这还是个励志的故事。
■雇员
1998年,孙传德所工作的潍坊市水产供销总公司倒闭,不到30岁的他也跟着下岗。他毕业于烟台市水产学院,是小城市里当时不多见的本科生。
下岗后,他找不到其他赚钱的门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有能力有年龄有想法,就是没钱没关系。”
迫于生计,他与妻子周志敏以卖花来维持生活,他们花了80元买来一辆旧三轮车,每天早起去卖花。第二年,交通工具升级,花800元买了一辆旧三轮车。再往后,就换了小货车,“我还是潍坊第一个买汽车的卖花人。”他说。
早年的卖花生涯,给了这个39岁的大学生一脸黝黑的皮肤。
卖花数年,他的手里也攒了些钱,2006年,他成立了潍坊开轩花卉有限公司,租下几亩地,开始了现代化公司的经营。
2010年,孙传德的生意再一次扩大规模,他在原先经营场所不远的地方,又租了300亩地,开始了家庭农场的生活。
“一开始种花的时候,地里的草都要自己去拔,因为付不起工人一天10块钱的劳动报酬。”他告诉记者,“现在我基本不用干活了,我需要做其他的事,再说也用不着我干了。”
现在不是繁忙的季节,他的农场里只有30多个工人在地里忙活,“最忙的时候,要请100多个人来干活。”孙传德告诉记者。
在养殖蝴蝶兰的温室大棚里,工人正在移植花苗,这种花从栽种花苗到可以拿出去卖,需要一年时间,问到蝴蝶兰的价钱时,工人说:“我们只负责干活,不知道价钱。”一旁的孙传德戏言:“我没有发话,他们不敢跟你说实话。”
农场的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他们的关系是父子、夫妻,或者兄妹,其中还有10多个是孙传德的亲戚,大多在管理岗位。
好在“农场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用人,他们不会担心别人的看法。
曙光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刘举林有自己的用人标准,他想让本村的村民到他的农场里工作,并且许诺的报酬不会低于外出打工挣的钱,但有一个标准:不能低于45岁。
“我不用青壮年,年轻人应该出去打拼,不能被困在家里。”刘举林告诉记者,“我只用妇女和中老年人,因为他们闲在家里没什么事,有时显得很无聊。”他的父亲已有65岁,但闲下来的时候还经常给人做些零活打发时间。
这与孙传德的用人标准有相似之处,他也喜欢用当地村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