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影响虾类消化道菌群的因素 虾类消化道菌群组成与变化既与虾类自身的种类、发育时期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也受到包括水环境的盐度、温度、氧气浓度、饵料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虾类消化道菌群的形成、发展、变化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只有适宜的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进入消化道内才能够增殖[7]。
3. 1 虾类自身影响因素
在虾类消化道中,菌群组成及数量变化随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而异。李筠等[5]研究了育苗期间中国对虾幼体菌群的变化,状幼体1~ 2期最易分离到的为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没有分离到弧菌。状幼体3期假单胞菌、气单胞菌仍占优势,此时弧菌开始出现,但不占优势;从状幼体3期后至仔虾5~ 6期,弧菌明显占优势。并且发现,溶藻胶弧菌总是出现于状幼体3 期至糠虾3 期,且在此期间成为优势菌,而哈维氏弧菌总是在糠虾3 期~ 仔虾5 期出现,并在此期间取代溶藻胶弧菌而成为优势菌。这与Yasuda 等对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宛立等[11]对健康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做了调查研究,分别于7月15 日、8 月14 日、9 月22 日取样,结果在7 月15 日取样检测到的细菌种类多于后两次取样,几乎包括了后两次样品中检测到的所有菌属,并且其优势菌属也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是因为随着肠道的发育,细菌生长的肠道环境发生变化,许多菌属不适宜肠道环境被淘汰的结果。Oxley 等[27]也认为随着虾类个体的发育,其肠道本身对于细菌区系影响增大,对野生和养殖的墨吉对虾成虾肠道微生物区系分析发现,尽管它们来自差异很大的环境,但是在肠道细菌群落组成上却可以高度相似。 菌群在虾类体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健康虾类肠道内细菌数量最高,其次是胃、肝胰腺,细菌数量最少的是肌肉,因此对消化道内菌群区系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肠道。分析胃、肠内细菌数量高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虾类胃肠与外界水环境相通,在摄食的过程中细菌容易进入肠胃; 另一方面,胃肠结构利于细菌的定殖,尤其是肠腔内环境相对稳定且营养丰富。肝胰脏是病原菌侵袭的主要器官[28- 29],因此虾类发病时肝胰脏中的病原菌会大量增殖,表现出病理症状。Eduardo等[30]比较了健康的和爆发发光弧菌疾病的斑节对虾肝胰脏中发光弧菌的数量及其占弧菌总数的比例,爆发疾病的虾中发光弧菌的数量比健康的虾高3~8倍,而且弧菌种类较为单一,发光弧菌约占弧菌总数的90%,而健康的虾中发光弧菌仅占弧菌总数的50%。病原菌在肝胰脏中增殖最终控制整个消化道,取代对宿主有益的正常菌群[8],致使宿主因消化道微生态失衡而发病[31]。李继秋等[32]对从同一对虾养殖池中采集到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的对虾和未感染WSSV 的对虾肠道微生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感染WSSV 的对虾肠道菌群数量增加,尤其条件致病菌增多。可见,正常菌群的失衡会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反之,不同类型的疾病也有可能造成正常菌群的失衡。
3. 2 外界条件影响因素
虾类由于是变温动物,其体内菌群容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2]。许多研究者研究了温度对虾类体内菌群的影响[33- 34]。尹军霞等[34]研究了水温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影响,厌氧菌总数、双歧杆菌随水温升高显著增加,好氧菌总数、乳酸杆菌随水温升高变化不显著。随着水温升高,肠道厌氧菌的优势越明显。Scott等[33]报道了温度升高( 28℃以上) 和低溶解氧条件下拟态弧菌和霍乱弧菌会在体内增殖,引起小龙虾发病。不同细菌对温度的喜好性是有差异的,温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数量与组成;同时,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水体的其它理化因子以及对虾的生理代谢活动,改变细菌的生活环境,从而间接影响细菌。 细菌对盐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盐度变化必然引起水体菌群的改变,进而影响虾类消化道菌群的组成。许多研究发现弧菌和假单胞菌为海水虾类体内的常见菌,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和肠杆菌则为淡水生物体内的常见种[7,。Sugita等[36]报道用海水驯化广盐性的淡水长臂虾时,消化道好氧菌群随盐度变化的情况。当养殖水中添加50%海水时,水体和消化道中优势细菌包括假单胞菌,弧菌-气单胞菌,不动杆菌,拉莫氏菌和肠杆菌;当养殖水中海水达到100%时,肠杆菌成为消化道优势菌,假单胞菌成为水体优势菌;当养殖水重新改为自来水时,对虾消化道内菌群也恢复到原来淡水时的状况。 提及药物对菌群的影响,首先会想到抗生素。抗生素及化学类药物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差异以及耐药菌株的出现,细菌对不同的抗生素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差异。Otta等[37]在印度对斑节对虾幼体的消化道菌群组成以及耐药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超过90%的细菌对阿莫西林、安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唑林、氨唑西林、磺胺苯比唑等产生耐药性,而大部分的细菌对四环素、氯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比较敏感。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直接破坏正常的菌群组成[38]。而中草药来源于天然植物,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效应,经口服进入消化道后,同位于消化道内的菌群接触,影响菌群的状态。研究表明,中药不仅能够杀灭病原菌,而且能够有效地调节患病个体的微生态平衡[39,。 有益菌具有抑制病原菌,提高机体免疫,促进动物生长等多重作用[41],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定向的调控改善消化道菌群。Jayasree等[42]对患病的斑节对虾体内细菌及其药敏性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弧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提出在养殖中使用有益菌进行病害防治已刻不容缓。有益菌进入体内后,黏附于消化道粘膜上,成为消化道菌群的一部分,进而影响宿主体内的原有菌群[43]。有益菌的作用方式包括通过竞争黏附位点,分泌抗菌物质,竞争营养因子等[44- 45]。Venkat等[46]在仔虾阶段的饵料中添加乳酸杆菌,可以抑制体内的革兰氏阴性菌。Vijayan等[46]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抗菌能力的假单胞菌PS-102,用112株对虾病原菌与其进行抗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的无细胞培养液对73%的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所分泌的抗菌物质非常稳定,可以耐受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分解,而且感染实验表明该株细菌对哺乳动物和对虾均无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