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0
- UID
- 1348
- 积分
- 2516
- 主题
- 153
- 帖子
- 975
- 精华
- 3
- 经验
- 2516 点
- 金币
- -6695 元
- 注册时间
- 2011-2-25
   
TA的每日心情 | 死哪去了 2013-9-3 08:27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帖子
- 975
- 精华
- 3
- 经验
- 2516 点
- 金币
- -6695 元
- 注册时间
- 2011-2-25
|
近年来最为常见的疾病现象、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综述:
疾病现象一:因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症状
轻者海参不落池底,生长速度缓慢,导致海参肿嘴、吐肠、化皮等疾病,重者使海参呼吸困难,甚至中毒,窒息而死亡。
疾病现象二:刺参溃烂病(腐皮综合症)是当前对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
发病特点:一是发病面广,波及到所有养殖区域;二是发病快,一旦发病很快蔓延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可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症状:发病初期,病参活动能力和附着力变弱,摄食量减少,身体收缩、僵直,摇头,疣足尖端开始溃烂,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排脏。随着病情加重,病参溃疡处增多形成蓝白色斑点、全身溃烂、自溶,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附着物上留有一白色印痕。
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日常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
中药制剂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手段!
1、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水质的调节不利,氨、亚硝酸盐超高造成。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mg时,海参红细胞数量的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海参的呼吸受阻,出现病害、呼吸困难,引起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海参不摄食,影响其正常活动能力和生长速度;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5mg/l时,海参的某些新陈代谢功能失常,体力衰退,不落池底,集结在礁石堆中,很容易引起海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
水中微生物菌群平衡失调是导致海参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常用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质的好坏。要确保养殖水质长期维持在良好状态,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是养殖成功率的关键之一。但在海参养殖或塘底净池内,由于定期使用消毒药剂等原因,容易将有害菌和有益菌全部杀灭,往往导致消化过程受阻,这是海参养殖池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高温季节由于有机物质丰富,富营养老化,大型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和水体黏度,从而造成了硝化转过程受阻;再就是多年来未改造清淤的养参池,由于池底老化,放养密度大,有害杂藻太多,水质混浊的池塘,养殖池水最容易引起氨、亚硝酸盐超高,从而诱发海参疾病。
2、病因二:病因为饵料污染、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较大、水质淡化(盐度降低于17‰以下)等。此病主要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常伴有霉毒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不同地区病参的致病菌种类不同,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
在稚参培育过程中,由于水环境及底质的恶化、粪便及残饵的积累日益增多和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增加等原因,养殖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体弱及不健康的稚参必然被致病微生物感染导致发病。
海参是底栖生物,长期生活在养殖池底部,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又恰恰都集中在池底。同时,养参池也是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及有害物质等浓度最高的处所,海参的粪便、残饵、池内大型藻类、海草腐烂后,在池底形成了较深的沉积物,很容易造成池底局部缺氧,再加上海参行动缓慢,又有夏眠、冬眠的生活习性,不能迅速逃离不良环境,使海参长期生活在被污染及含量很高的硫化氢有毒物质之中。而水体中含硫化氢0.5毫克/升就会引起水生动物急性中毒,0.1毫克/升以上则会引起慢性中毒,久而久之,侵害海参的肌体,使其抵抗力下降,继而引发起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危害,遇到天气突然变凉或变暖条件的改变,就会导致爆发海参极为严重的腐皮综合症。
3、由池内的藻类死亡没有及时处理底质所致。
海藻对海参的养殖具有双重作用。
其一是,在高温季节可凉阴遮可降低池水温度,有利于海参安全渡夏;
其二是,吸收池中和池底中有害物质,减少对养海参的危害,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但是当藻类大批死亡,沉于池底腐烂变质,又会滋生大量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当水温降低后,由于池内没有藻类的充氧作用和吸收功能,海参免疫力又处于下降时期,所以海参发生疾病就有所难免。
4、海参机体虚弱所致。
池塘养殖的海参,由于放养密度大,其活动范围狭窄,可摄取吸收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受到限制,尤其是自然海区最有利于海参生长的物质,海参不能及时吸收进入肌体,这就会造成海参营养失衡,尤其冬季温度较低,海参停止摄食,肌体虚弱给细菌和病毒创造了入侵条件。
5、池内溶解氧缺乏所致。
特别是冬去春来气温低于水温,到气温逐渐超出水温,就会产生表层水温高、底层水温低,池内水温分层形成。由于水质循环受到限制,再加上海参粪便、残饵污染及藻类大量死亡腐烂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导致了池底层形成了低氧区和无氧区,导致海参体能、神经、消化、排泄等系统新陈代谢功能下降,抗病能力降低,海参发生腐皮病就不难理解了。
6、防治方法综述的5项注意:
①注换新水以及进行底质改良。增加换水量,能有效的降低亚硝酸盐的浓度。定期进行生物底质改良,可防止各种有害物质超标,避免病害。
②近海海域存在化学污染和有机污染时要停止换水,加强内循环,污染解除方可换水;
③雨季大量淡水注入时要加盐使盐度保持在18‰以上。
④要时常观察水色的变化情况。水色保持在黄褐色、黄绿色为好。夏季水温达到25℃-30℃时,正适合绿藻、蓝藻繁殖生长,当水色大量出现蓝绿藻时,要控制池水的肥度。
⑤要注意增加补充参池的溶解氧。
7、传统处理方法有效的预防措施及其局限性
① 清刷池底,并每亩投放30~40千克的生石灰,泼洒时注意用水稀释为生石灰浆;
② 水体过肥时,更换池水,并投放生石灰或沸石粉,提高水体透明度。也可用解毒碧水安均匀泼洒,可使水体营养化消失。
③ 使用机械提水或开放增氧来增加池底的溶解氧,每天使用机械提水或开增氧机,每次增氧和内循环达到2小时~3小时,可使池水产生垂直流,会产生非常好的增氧效果。
④ 使用化学增氧剂。一般用于救急,时效性短暂。
⑤ 使用杀菌剂类或抗生素类药物;(此种方法的危害越来越显著,应尽量避免使用。如果必须使用,一定要注意增氧,并且2-3天后马上投放正源水产专用中药制剂恢复水体微生态平衡。)
⑥ 局限性简述:传统做法有的效果单一,有的治标不治本且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不良反应;再加上近年来因为污染、养殖区域密集等因素造成病害因素逐年增多并难以判断解决,往往待病害出现时或用药不当、或产生用药危害造成进一步恶化、或束手无策,造成大量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