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
- UID
- 53563
- 积分
- 13
- 主题
- 2
- 帖子
- 11
- 精华
- 0
- 经验
- 13 点
- 金币
- 65 元
- 注册时间
- 2012-11-14

该用户从未签到 - 帖子
- 11
- 精华
- 0
- 经验
- 13 点
- 金币
- 65 元
- 注册时间
- 2012-11-14
|
砗磲有2属10种,是双壳贝中最大的一类,已经发现的最大个体是壳长130cm,体重达500kg,已生长60年以上的大砗磲(Tridacna gigas)。砗磲与其它双壳贝类的最大区别是在其发育变态到稚贝期阶段与虫黄藻建立了共生关系,其生长所需的大部分营养来自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这一特性,使砗磲可以直接利用热带海域的无机营养盐,从而使养殖砗磲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时砗磲养殖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砗磲肉体肥大鲜美,其巨大的闭壳肌制成的干贝在台湾更被列为奇珍,它的贝壳还十分具有观赏性且是佛教的法物。但是由于其固着生活在热带浅层透明海域的习性使其极易捕捞,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潜水设备和机动船的普及使用,砗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在许多海域有些品种已经绝迹。而台湾渔船为追求干贝而进行的偷捕更加重了这一趋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首先在澳大利亚和帕劳开展了与砗磲养殖相关的研究,随后在詹姆士库克大学的协调下,通过一系列双边协议,在印尼、菲律宾、巴布新几内亚和斐济等太平洋岛国相继开展了砗磲生物学和养殖研究。Heslinga 1982年在帕劳的密克罗尼西亚海水养殖示范中心,W.J. Nash 等.1984年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都成功地进行了砗磲苗种的大规模培育,成为砗磲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ACIAR和CTSA刊发了一系列有关砗磲研究的集刊和专著,制定了砗磲苗种生产—中间培育—海水养殖—放流增殖—异域引种等全系列的技术规程。在我国虽然南海珊瑚礁的泻湖、堡礁、岛礁的礁盘都是砗磲的原有分布海域。但除了在一些海洋调查中有零星的涉及外,我国的砗磲研究基本属于空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