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50
- UID
- 54573
- 积分
- 2328
- 主题
- 461
- 帖子
- 1826
- 精华
- 4
- 经验
- 2328 点
- 金币
- 24322 元
- 注册时间
- 2013-4-7
   
TA的每日心情 | 劳动最光荣 2017-8-17 11:49 |
---|
签到天数: 398 天 [LV.9]以坛为家II - 帖子
- 1826
- 精华
- 4
- 经验
- 2328 点
- 金币
- 24322 元
- 注册时间
- 2013-4-7
|
日本沼虾通称青虾或河虾,隶属十足目(Decapoda)、长臂虾科(Palaemonidae)、沼虾属(Macrobrachium)。这是个大属,共有100余种,分布很广,除欧洲外,世界各地均产,报据文献记录,我国约有20种,其中以日本沼虾为最常见。这种沼虾为我国重要的淡水食用虾,栖憩湖泊,池塘和江河中,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以及江苏太湖等都是著名产区。
日本沼虾青绿色,带有棕色斑点。长40mm~80mm。体外被有甲壳(Crust),即外骨骼。全身原有20体节,组合成两体部,即头胸部和腹部。前者由头部6体节与胸部8体节相互愈合而成,节间界线已完全消失;背面包被一块特别发达的甲壳,称为头胸甲(carapax)。头胸甲略呈圆筒状,前端有一尖的突起称为额剑(rostrum)。额剑短于头胸甲本身之长,左右侧扁,上缘几乎平直,带锯齿 11~14个,下缘向上孤曲,有锯齿2~3个。头胸甲前缘在第一触角基部处有一对触角刺;触角刺之后,头胸甲左右两侧还有一对肝刺。头胸甲有被护躯体、附肢和鳃的功能;额剑可能在游泳中起平衡身体的作用。暖部呈长柱形,肌肉发达,分为6节。第二腹节的侧甲覆盖在第一腹节的侧甲上。第六腹节末端还有一尾节;尾节略呈长三角形,肌肉不发达,背面有2对短小的活动刺。
除第一体节的一对附肢已完全退化外,其余各体节即使愈合也仍保留一对附肢,因此全身共有19对附肢。这些附肢多为双枝型,前5对是头肢,后续8对为胸肢,末6对系腹肢。5对头肢包括原第二和第三体节的2对触角和原头部后3个体节的3对口肢。第一对触角又名小触角(antenula),原肢分为3肢节,末端有3条细长的鞭,内侧一鞭最长,称为内鞭,外侧一鞭称为外鞭,其内侧又分裂出一短鞭,称为附鞭。每鞭分为许多小节,上生多数嗅毛。第二对触角也名大触角(antenna),原肢只见2肢节,内肢演变成一条长鞭,上生多数触毛。外肢不分节,扁平呈鳞片状,可能对动物在水中的升降有关。2对触角的长鞭均能向四面八方摆动借以获得水中较大范围内的外界信息。3对口肢是摄食的主要器官,前一对为大颚,后两对是小颚。大额原肢不分节,十分坚硬,可分咀嚼体与基柄两部分,前者又分门齿突(processus incisivus)与臼齿突(processus molaris);食物用门齿突撕裂,用臼齿突研磨。基柄着生大颚肌,大颚肌的伸缩可引起左右大颚相向活动。外肢完全退化,内肢演变成细小而分3肢节的大颚须。2对小额都扁平呈叶状,用来传送食物,并辅助大颚咀嚼。第一对的原肢内叶形成2个小颚突起,外肢完全退化,内肢演变成不分节的小颚须。第二对的原肢内叶也形成2个小颚突起,外肢发达,形成扁平宽大的呼吸板(respiratory flat),称颚舟叶(scaphognathite)用来激起水流。使鳃室内外的水不断交换。内肢也演变成不分节的小颚须。8对胸肢的前3对为颚足,后 5对系步足。颚足是摄食的辅助器官,与一对大颚,2对小颚共同经成口器。各对颚足原肢均有2肢节,但第一对有内叶,后2对无。外肢都不分节。内肢自第一至第三对渐次发达、第一对不分节.第二对分为5节,第三对由于第一与第二肢节以及第四与第五肢节的愈合而只见3节。5对步足主要用来爬行,均单技型,外肢完全退化而内肢发达,分为5肢节,连同原肢的2肢节,各步足共计7肢节,即基节、底节以及坐节、长节、胫节、附节和趾节。前 2对步足有钳(chela),钳由附节末端的尖突起和趾节构成,用来捕食和御敌。有些甲壳动物附节末端的突起短,不达到趾节末端,这种钳称为半钳(subchela)。有钳的第二对步足十分发达,特称赘足(cheliped);雄虾的螫足长度超过其体长。6对腹肢均双枝型,前5对称为游泳足(swimmeretes),扁平呈片状,原肢2节,内、外肢均不分节,周缘密生刚毛,用来游泳。游泳足的内肢内侧还有一小棒状内附肢(annenpdix interna),内附肢具小钩,游泳时同时左右腹肢借小钩相互钩联,同步拨动。此外,雄虾第二对游泳足内肢内缘在内附肢背面还另有一细棒状带刺的小突起,称为雄性附肢(aappendix masculina),有协助两性交配的功能。末一对腹肢称为尾肢(uropod),原肢只一节,内、外肢扁平宽大,也不分书。外肢外缘有一小刺;从小刺基剖直到内缘有一横纹。尾肢伸向后方,与尾节共同组成尾扇(tail fan),借以增强腹部拨击的功能。
口位于头胸部腹面,周围有大颚和小颚。食道很短。胃大,分为二部分,前是责门胃(cardiac stomach),用来研磨食物,后是幽门胃(Pyloric stomach),有过滤食物使之进入中肠的作用。中肠颇长,直达第六腹节、能吸收养料。未连后肠,后肠也短,其末端的开口即肛门位于尾节腹面。在胃和中肠之间有一对不发达的盲肠。一对肝脏位于胃的左右两侧,左右肝脏均由多数分枝的直管组成,各以一短的输出管注入中肠腹侧的左右。肝脏不仅分泌消化酶,分解食物,还通过其输出管储存肠内已消化的食物。
循环系统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两部分,前者略呈三角形,位于头胸部的后半部内,靠近背侧,外包围心窦,共有3对心孔,计背面、腹面以及左右两侧各一对。由心脏发出7条动脉,向前一条前大动脉、一对触角动脉和一对肝动脉;向后一条后大动脉;向下一条下行动脉。下行动脉由心脏发出后,穿过腹神经链,分为前后2支,前一支称为胸下动脉,后一支称为腹下动脉,二者合称神经下动脉。血液通过这些动脉及其分支由心脏流入身体各部分与各器官的组织间隙内。组织间隙分两类,狭小的称为血腔(lacuna),宽大的称为血窦(sinus)。血腔和血窦都不像血管,周围并无管壁,自然也无肌肉,只外被较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而已。这两类组织间隙在体内分布有序,因此血液在其中循环是定向而有规律的。血液流出动脉先到血腔,与周围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然后再流入血窦内。可见血腔和血窦不仅宽狭不同,同时内部所合血液的性质也不同,血腔内含动脉血,而血窦内却含静脉血。静脉血最后汇集在一个宽大的腹血窦内,再通过几条人鳃血管,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静脉血经过充氧,变成动脉血,随即经几条出鳃血管流入围心窦,最后经小孔回归心脏。鳃共7对。各着生于后2对颚足和5对步足的基部,被头胸部与头胸甲左右两侧所形成的鳃室围护着。鳃室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各一对,与外界相通。由于第二小颚呼吸板的拨动,鳃室内的水不停地内外循环,使鳃永远洗浴于新鲜水中,这样血液流经鳃时,可以获得足够的氧气。
排泄系统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之前的头胸部左右两侧内,开口在第二触角基部。
中枢神经系统分脑、食管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三部分。脑较发达,由原头部前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以围食管神经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食管下神经节由原头部后3对神经节和原胸部前3对坤经节愈合而成。此外腹神经链共有 11个神经节,即 5个胸神经节和 6个腹神经节。脑和各神经节都发出神经通到身体各个部分。
第一对触角是沼虾重要的味觉器官,上有多数所谓嗅毛,以感受水中的化学刺激。分布在第二对触角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的触毛则接受机械刺激。一对平衡囊位于第一触角原肢第一肢节内,能感知身体所处的方位。复限一对,位于眼柄顶端;眼柄分两节可活动。
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头胸部内中肠上方,心脏下方。雄虾的一对精巢前部左右分离,后部则相互愈合、左右两侧共发出一对输精管、输精管颇长,迂回曲折、末端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内侧。雌虾的一对卵巢左右已全部愈合,两侧发出的一对输卵管短而直,向下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内侧。
日本沼虾多在春夏两季繁殖。交配后,受精卵粘附在雌虾后4对游泳足上,经2~3星期,孵出酒幼体,经过8次蜕皮,发育成为九龄酒状体,再蜕度一次,变为期幼体(postlarve)。末期幼体是已完成变态的仔虾,体长5.4mm,其活动恣态显然不同于前各龄酒状幼体,无论游泳或爬行都背面在上、腹面在下,完全和成虾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