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烟花雨 于 2014-2-7 11:30 编辑
编者语:此书目是公众微信账号【陆家嘴杂志】推荐,小编转载之,供有需要的网友参考!
(文/艾经纬 张愎 江怡曼 何安)
推荐一:
《黄金屋:宏观对冲基金顶尖交易者的掘金之道》——从市场的进化中掘金
试想一下,你不必历经竞选和政治斗争成为政治家,就可以像他们一样思索世界经济形势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甚至可以打败某个中央银行,迫使愚蠢的政策回归正轨,这是不是很激动人心呢? 这就是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经理工作的一面,这群聪明人的世界对于大众而言如同拜占庭帝国一样神秘而遥远。 史蒂文·卓布尼通过强大的人脉撬开了这群聪明人的嘴,《黄金屋:宏观对冲基金顶尖交易者的掘金之道》描述了一群全球最优秀的宏观对冲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经历以及投资思想的演变。 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呈现了对冲基金界的传奇故事,《黄金屋》则偏重于投资思想,并且不乏案例,直白而犀利的采访让这群聪明人无法掩饰过去所犯的错误。 这本书中选取的人物都很有代表性,有家族基金管理者,有国际大型投行的管理人,更有从英格兰银行转战对冲基金的人。出身不同,因而全书展现的投资思想精彩纷呈,甚至是冲突。 这群聪明人一般在寻找那些不常见的所谓“远离均衡”状态的价格波动,通过正确识别在何时、何地市场偏离其均衡状态最远,投资存在价格偏差的市场,直到失衡现象得到纠正时再退出市场获取回报。 理论上,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广泛授权带来的优势,灵活地从一个市场换到另一个市场,从一个机会转移到另一个机会。 但实际中,正如一个游戏中,聪明人越来越多,过程会变得很好玩,而结果也会很难看。作为对冲基金行业中的王者,宏观对冲基金正面临这样的尴尬。截至 2013年10月底,对冲基金平均收益为6%,远低于标普500和大型共同基金25%的涨幅,其中宏观对冲基金表现最差,平均收益为-4%。 这样窘迫的收益已经不是首次,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宏观对冲基金首次落寞之后,本轮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对冲基金再有黄昏的迹象,从2010年中开始就表现不佳,行业处于净赎回的状态。 追溯原因,这和宏观对冲基金的立身之本是有关系的。2008年危机以来,之前的低波动性、低利率、收益率扁平时代过去了,极端波动性再次杀回市场,宏观变量明显变成影响投资表现的关键推手。 通俗一点说,宏观对冲基金盛行的土壤是监管宽松和货币宽松,依赖大类资产价格扭曲,但现在世界是平的,做起来难度很大了。 时变,势变,思维的进化背后,主导市场的宏观对冲基金正从旧派转向新派,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如索罗斯可以忍受60%的浮亏,但后者是积极止损。 虽然行业整体低迷,但此书中采访的人士业绩仍是行业翘楚,归根结底在于,他们的渊博知识以及丰富的市场经历使其能良好地应对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通俗一点说,保持思维的更新,而非惯性,可以更少地受到市场的惩罚。 正如索罗斯所言:“我不会用一套特定的规则来玩游戏,我会努力去寻找规则的变化。”
推荐二:
《从货币读懂世界格局》——谁主沉浮:窥货币而知世界
一部世界史,内容浩如烟海,世界霸主犹如城头变幻大王旗。但这毕竟是历史,那么,在特定时段尤其是当下,有没有一个好的坐标轴或是标的来观察世界格局的演变呢? 最直接的角度自然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政治影响力,乃至文化软实力,但其中只有前两者可以量化,有没有更简单甚至统计周期更短的?这恐怕就要数货币了。 日本人中林伸一、小林正宏合著的《从货币读懂世界格局》正是抓住这个角度,从货币这个小的切入点剖析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世界货币格局,以及背后的世界格局演变。 IMF最新《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央行的外汇储备总额达到11.4万亿美元。美元储备为3.8万亿美元,占61.4%(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央行美元储备比例超过65%)。 在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的背后,正是各国货币竞争力角逐的结果,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日趋不稳定,本书解读美元霸权的走向、欧元区诸问题、人民币与日元的未来。 1971年,尼克松出乎意料地在戴维营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从金本位制过渡到浮动汇率制度,当美元摆脱了黄金的枷锁之后,美国依靠铸币税强化了霸主地位。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之后,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发展中国家被“剪羊毛”。 世界上很多国家不喜欢美元的霸道,尤其是本轮金融危机中美联储QE政策带来的资本冲击,但很多人又喜欢美元占有美元,这就是强势货币的生命力。 虽然“9·11”危机乃至2008年金融危机弱化了美元,欧元的诞生带来了竞争,以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SDR,但短期之内美元仍将保持领先地位。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观察美元,美元指数很多时候会带来一个错觉。譬如2013年中美元指数乏力,因为美元指数不能反映美元全貌。 2012年很多人在预测欧元区解体,欧元也将崩溃,但到目前,欧洲正变得更好,不过欧元经此一役,挑战美元也就力不从心了。欧元的经历说明“老二”的位置是不好坐的,其实在此之前日元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了。 结合1978年至今的美元兑日元走势,笔者总结出:1.日本之于美国,政治上是傀儡,经济上则是附庸,两者时而甜蜜,时而同床异梦;2.谈判是拉锯战, 部门间的政治力学很微妙;3.一个广场协议让日本人自信膨胀5年又失落20年;4.央行干预外汇市场更多时是疲于奔命且无效。 至于人民币,虽然内贬外升饱受诟病,但人民币国际化势头凶猛,截至去年三季度,人民币的日均交易额升至第9位,市场占有率已达1.49%,中国央行已与22国或地区签署超2.2万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 但从日元、欧元的经历来看,美元与人民币之间难免有一战,这些年的中美经济战略谈判前外汇市场波动即可见一斑。 笔者以为,中国央行对此不可能没有考虑,悄悄地增加黄金储备正是防范性措施之一,据彭博推算,中国央行目前持有的黄金储备接近5086公吨,而中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拒绝向IMF上报黄金储备量。 货币格局纷繁复杂,而此书脉络清晰,是本不错的普及性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