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UID
- 62943
- 积分
- 251
- 主题
- 50
- 帖子
- 201
- 精华
- 1
- 经验
- 251 点
- 金币
- 12070 元
- 注册时间
- 2015-3-2
  
TA的每日心情 | 求交友 2017-2-13 09:20 |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 帖子
- 201
- 精华
- 1
- 经验
- 251 点
- 金币
- 12070 元
- 注册时间
- 2015-3-2
|
本帖最后由 嘻嘻哈哈 于 2017-2-15 11:01 编辑
近几天,王建勋先生撰写的“专家那么多,谁能站出来为底层养殖户说句话?”一文,被许多微信圈转发,阅读量比较大。本人也从文中读出了王建勋先生想为广大养殖业者诉说一些委屈的良苦用心!
这里我想本着既不“互害”也不“逃脱”的心态,与王建勋先生及其该文的读者们,就一些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商榷。
1、关于专家们研究开发出违禁兽药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是无须花更多时间来商榷的。我们真的不可以否认,正是专家们通过潜心地研究,才发现了苏丹红、孔雀绿石和三聚氰胺的一些特殊功能与效果,这些也的确是科学研究取得进展的标志性成果。而且这些成果与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些产品时出现的问题,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的。我们很难想象,居里先生与居里夫人因为发现和研究核裂变物质的开创性成果,而几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有人正是在他们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来了可以毁灭全人类与整个地球的核武器。我们因此能责备居里先生与其夫人所做出的伟大研究成果吗?我们能否认他们研究成果的旷世价值吗?
如本文中列出的例子——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首先是专家们的大量研究,证明了这是一种可以治疗人类哮喘病的药物,而且至今依然是被作为治疗哮喘病人的药物在使用着。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是美国一家公司的专家们进行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如果将其混入猪饲料中,还可以促进猪的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使肉色鲜红,得到更好的卖相。如果这种物质的这些作用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些实验研究结果是很有科学价值的发现。在美国,盐酸克伦特罗、喹乙醇等物质至今依然是被允许作为猪饲料中的促生长添加剂在使用着的。
为什么在中国无论盐酸克伦特罗还是喹乙醇均被农业部先后禁止使用了呢?
在这里,人们应该明白和懂得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同一种物质既可以是治病的良药,也可能是杀人的毒品,其差别可能就在于使用剂量与方法的不同而已。例如专家们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在猪的饲料中严格按照每吨添加100克喹乙醇的剂量,对猪是具有促进其生长的作用的。然而,就是有一部分部分所谓的聪明人在得知这个研究结果后,妄想更快地促进猪的生长,自作聪明地将喹乙醇的添加量提高到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0公斤、2.0公斤……。这种添加方式造成的恶劣后果,真的是因为这些专家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喹乙醇具有促进猪生长的作用吗?
又如红霉素作为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渔用药物,几十年来都是日本国水产养殖业者用于治疗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引起疾病的首先药物。而在中国为什么这种药物也被农业部禁止使用了?这就是因为红霉素作为抗生素类药物,如果使用者能按照致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确定适宜的剂量后进行一定疗程的口服投喂,并严格地遵守这种药物的休药期,即科学地使用这类药物的话,就不会有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但是,有些使用者(不一定都是养殖业者)并不遵守由专家们制定的科学使用规则,而是将其或者作为消毒剂直接泼洒在水体中,或者无限制地增加用药量,或者也不严格地遵守休药期。作为滥用这种药物的后果,当然就会导致这种药物在水产品体内的残留,危及水产品消费者的健康。面对导致红霉素在水产品内的药物残留问题,我们能责备专家们的研究证明了红霉素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吗?
2从“速生鸡事件”说开去
在“速生鸡事件”中,据说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了对我国的养禽业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可能有许多,其中人们对于“速生鸡”的偏见,可能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潜意识中,要将一只小鸡仔养成2~3公斤体重的大肉鸡,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我小时候就听到过父辈们说“斗米养斤鸡,斤鸡不值一斗米”的俗语。有些消费者可能真的不了解,正是由于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专家们,以耗尽其毕生心血的代价,经过对鸡类动物的遗传育种、营养与代谢等多学科的研究,才做到了不仅大幅度低降低了肉鸡的饵料系数,而且也大幅度低缩短了肉鸡的养殖周期。广大的消费者们也才有幸享用这物美价廉的肉鸡食品。
其实,由于对事物的本质不甚了解而产生偏见的问题,不仅只限于普通的消费者。即使在属于不同领域的大专家们,也是可能限于行业的不同而产生一些误解的。如在我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就曾经表达过“肥鱼”是“吃了很多抗生素长起来的”的担心,声称自己不大敢吃“养得特别肥的鱼”。
事实证明钟南山院士的这种担心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抗生素是否能为养殖鱼类催肥,至少科技界现在还没有肯定的结论。而让养殖鱼类长的更为肥硕一些,则是成千上万的养殖业者和水产养殖科技工作者的期盼和毕生的追求。而钟南山院士却因为误解而选择“情愿吃瘦一点的鱼”,对于多年努力奋斗在水产养殖业者和科技研究一线的专家们而言,或许也会带来些许失落的感觉的吧!
更多这类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大众对科学真相不了解的缘故。例如,在比较长时期以来,有一段关于养殖业者对黄鳝用激素的传闻,曾经引起作为黄鳝养殖大省的养殖黄鳝的滞销!我曾经为此写过一些旨在辟谣的文字,不妨再次抄录在下面供王建勋先生乃至读者诸君参考。
黄鳝在中国的自然分布很广,由于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喜欢食用黄鳝的消费者也很多。而无节制地大量捕捞导致我国黄鳝的自然资源正在逐渐枯竭。为了满足黄鳝消费市场的需求,数年前在湖北等地开始兴起了黄鳝的人工养殖热潮。因为一些不明就里而乱发议论的人关于养殖黄鳝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导致黄鳝的消费者在食用黄鳝时产生了一些恐惧心理。经常有我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问我,养殖黄鳝的过程中是否真的需要在饲料中添加生长激素?之所以有人会说出“黄鳝饲料中添加了激素”,可能主要是基于人工养殖黄鳝生长速度比野生的要快得多的事实。其实,鱼类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决定于他们能否获得充足的饲料。
黄鳝是一种具有穴居习性的鱼类,在野生条件下总是将自己的后半截身子藏在底泥的洞穴中,只是将头部露在浅水中(有时候还会伸出水面呼吸空气),依靠捕食不慎游到其洞穴周边的小鱼小虾维持其生存。由于黄鳝天生视力不好,难以主动追捕食物,而依靠小鱼小虾主动送命而获得食物的生活方式,要得到充足的食物显然也是非常困难的!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也就成了野生黄鳝的宿命。难以得到温饱的野生黄鳝的生长速度缓慢就不难理解了!
人工养殖的黄鳝在获得食物方面的境况正好相反,黄鳝的养殖业者总是将黄鳝喜欢摄食的食物及时地送到他们的身边,让养殖黄鳝饱食终日。因此,人工养殖的黄鳝能快速生长也就是不难理解的。
面对诸如“速生鸡”之类的误解,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向广大的消费者进行必要的科学普性教育,因为掌握科学知识才是抵抗谣言的有效途径。
看了这一段,你有和感想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