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西江江门段出现绵延3公里死鱼
南方日报讯 (记者/陈春花 梁晓琳)昨日上午9时多,地处西江下游的清兰码头一带河面浮现大量死鱼。上午10时多,江门市启动了应急措施,由附近村委会组织人从河里打捞近1000斤鱼,挖坑填埋,还通过电视广播等,提醒市民不要到该河段打捞和销售这些鱼,同时派人到河边、市场进行巡查。
据有关部门通报,江门河道长堤一带也曾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的情况,死亡原因为缺氧,但3公里长河段出现死鱼的情况尚属首次。
昨日下午,记者到达码头渡口时,看着沿河岸边堆积着死鱼,还有一些泛白的死鱼漂浮在河中间。在靠岸边的两艘渔船上,有渔民在打捞,有的拿着刀削鱼鳞、起肉片。但是他们表示不会吃,不会出售,在等检测结果。“我在这里20多年,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情况。”有渔民怀疑因为上游污染造成这些鱼中毒。“早上9点多,白白一大片,全浮着鱼。我前几天买回来的、自己放在水里养的十几斤鱼也死了。”据渔民介绍,上午渔业局已有工作人员向他们拿了些鱼回去检测。
记者从江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上午10时左右得知情况后,他们立即通知相关部门人员一起赶赴现场了解情况。经初步分析,死鱼集中出现在清兰码头上游1公里、下游2公里范围区域,有鲤鱼、鲫鱼、黄鳍鲷、土鲮、鳊鱼等品种。结合初步的水质分析和鱼体检测,死亡原因可能为中毒。
该局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死鱼流入市场,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对死鱼进行打捞,并追查回收流入市场的死鱼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出事点进行巡查,防止渔民、居民擅自打捞死鱼。同时,通过电视广播,告知群众不要购买、加工和食用死鱼。相关部门已开始关注事发地有关企业排污口范围的水质变化。目前,部分水样和死鱼样品已被带回检测,死因有待进一步检测确定。
“这一检测大概需要4天,大后天会出结果。而今天的现场检测发现,水温为15.7℃,排除水温过低致死;水溶解氧较高,排除缺氧致死。”该负责人表示,可能是水中某种物质过量,鱼类不适应而造成死亡。下午3时左右死鱼明显减少,证明有害物质减少或沉积,危害减弱。
广东西江江门段死鱼绵延3公里 已启动应急措施
新华网广州1月10日电 (记者 魏蒙)广东省江门市环保局、江门市海洋与渔业局10日上午先后证实,广东西江江门段于9日上午首次出现绵延3公里的死鱼,江门市当天已启动了应急措施,并抽取了相关水域的水样进行化验,渔业部门也取走数条死鱼进行检测。两三天后便可通过化验及检测结果搞清导致这些鱼死亡的真正原因。 据了解,绵延3公里长的江面上出现众多死鱼的情况在江门市尚属首次。其中,死鱼最集中出现的地方是在清兰码头上游1公里、下游2公里的范围区域内,有鲤鱼、鲫鱼、黄鳍鲷、土鲮、鳊鱼等品种。 江门市委宣传部办公室负责人赵炎强透露,9日10时许,江门市已启动了应急措施,不但由附近的村委会组织人员挖坑填埋从河里打捞出的近1000斤死鱼,并通过电视广播等提醒市民莫到该河段打捞和销售这些鱼;而且当天就派出人员到河边、市场进行巡查。他们发现,从9日15时许起死鱼明显减少,在10日,未在该水域继续发现有新的死鱼浮起。 据了解,江门河道长堤一带曾出现过鱼类大量死亡的情况,死亡原因为缺氧,但相关人员在9日进行的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当天的水温为15.7摄氏度,排除鱼类因水温过低而死;水溶解氧也较高,也排除了鱼类因缺氧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