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良种化与制度创新
种业进入加快发展以种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育繁推一体化和商业化为主线的现代种业新阶段。将重点支持育种能力强、生产设施装备先进、经营规模较大、市场营销网络健全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发展。
 文/农业部渔业局养殖处处长 丁晓明 水产养殖目前还处在以野生物种驯化养殖为主、人工遗传改良品种为辅的生产阶段。水产养殖良种的范畴既包括人工遗传改良的新品种,更多的是指新开发的或新引进的具有优良生物学性状和生产性能以及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物种,我们称之为原种。这就是我国水产种业体系习惯称之为原良种体系的原因,也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品种改良率、良种覆盖率至今没有科学的、准确的测算方法和标准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我国很多养殖种类种质相继出现退化现象,主要是由无意识的近亲繁殖导致。解决此问题,关键是满足苗种繁殖场优质亲本的生产供应难题。当时的设想是建设专业的亲本生产场供应优质亲本,因此设计了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引种中心和遗传育种中心三条良种化技术路线。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有计划、大规模的推进水产品种创新和原良种体系建设,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建立了全国水产良种工程基本建设专项,加大对水产种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水产原良种体系形成和完善。到2012年底,全国建成国家级原良种场65个,引种中心27个,遗传育种中心25个,水产种质检测中心3个。46个主养原良种的种质资源在国家级原良种场得到有效保种,培育的优质亲本保障了苗种繁殖场的亲本更新需求。对30种养殖生物进行了遗传改良,取得了96个品种创新成果。成功引进了30个国外优良养殖种类形成新的养殖产业。 落后的水产种业 目前我国水产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比,有专家估计至少有二十年的差距,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水产种业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业企业生产理念落后。我国水产种业企业生产理念整体上是重数量、轻质量,没有良种意识。生产的唯一目标就是繁殖出苗种,不考虑苗种的质量。具体表现,一是忽视原良种保种和亲本培育,长期不进行亲本更新换代,或者在养殖群体中任意选留亲本。二是没有防止近亲繁殖的工程设施和技术管理措施,近亲繁殖难以避免,短则几年、长不过几代之后就出现严重的退化。三是不按操作规程操作,生产出的苗种体质差,进入养殖场所后死亡率高,甚至成为质量安全隐患的源头。四是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良种生产的保障能力和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市场竞争不是靠提高质量而是靠低价倾销。 2、遗传育种基础工作薄弱深度不够。我国虽然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涉及面也面比较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看基础工作仍然薄弱,深度远远不够。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现有科研育种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遗传育种主要靠科研和教学单位,商业化的水产种业科研机制尚未建立,种业企业还没有成为品种创新的主体,育种进展缓慢,尤其是生殖周期长的主养种类的遗传育种没有突破性进展,致使对产业有较大促进作用的重大育种成果不多。 3、公共财政对水产种业的扶持政策力度小。中央财政对水产种业的投入支持的项目少、额度小。地方财政对水产种业的扶持政策更少,有些根本就没有预算,要求地方配套的项目资金多数落实不了。 企业作为种业主体 从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确定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开始,到2012年中央1号文件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中央新决策,标志着种业进入加快发展以种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育繁推一体化和商业化为主线的现代种业新阶段。 现代种业理念突出科技创新,突出良种生产,突出产业化、商业化发展。渔业主管部门和种业企业都要把工作重心从注重增加苗种生产数量转变到注重提高苗种质量上来;从处处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到科学规划布局、发展现代种业企业上来。 同时需要强化水产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水产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围绕主导水产养殖种类,针对高产、抗逆、优质等主要生产性状,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突破性的水产种业科技成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种业创新速度和成果转化。同时将研究方向由单一的育种技术拓展到育种设施、苗种培育、良法服务等多元化领域。 现代种业发展趋势是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商业化。企业既有开展品种选育的动力,又有推广育种成果的能力。将企业作为种业的主体不仅是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今后将重点支持育种能力强、生产设施装备先进、经营规模较大、市场营销网络健全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快发展,增强其创新能力和生产供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