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UID
- 61013
- 积分
- 3639
- 主题
- 1628
- 帖子
- 2005
- 精华
- 1
- 经验
- 3639 点
- 金币
- 12893 元
- 注册时间
- 2014-11-11
  
TA的每日心情 | 财源享通 2020-1-13 10:45 |
---|
签到天数: 96 天 [LV.6]常住居民II - 帖子
- 2005
- 精华
- 1
- 经验
- 3639 点
- 金币
- 12893 元
- 注册时间
- 2014-11-11
|
病原为大眼鲷匹里虫(Plistophora priacanthicola)。轻度感染的病鱼,体表没有明显症状。感染严重者,鱼体瘦弱,腹部膨大,腹壁肌肉变薄,肋骨的部位明显突起。剖检时,轻者在生殖腺、胃肠外壁、幽门垂、脂肪组织、肝脏、腹壁等部位,散布许多白色小包囊;重者在腹腔内充满包囊。
在体腔内充满包囊的病鱼,生殖腺萎缩,严重者生殖腺不发育。 大眼鲷匹里虫病发生在南海北部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水域中的长尾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和短尾大眼鲷(P. macracanthus),感染率高达 100%。 13.鳗鲡匹里虫病(Plistophorosis) 病原是鳗鲡匹里虫(Plistophora anguillarum)。症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约长 10cm 或体重20g以下的幼鳗,外观体表病灶黄白色或躯体变白浊,患处肌肉崩解脱落,重度鱼只剩下皮与骨,病鳗不摄食,衰弱而死。另一类是 20g 以上的幼鳗或成鳗,体躯干侧面出现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凹陷,几个凹陷前后相连,呈不规则凹凸状。
微孢子虫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有,受侵害的鱼类有几十种,以鳗鲡最常见。该病的地理分布很广,我国山东、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均有发现。
转自新编渔药手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