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演铭:农业农商的教育,规模农业的实践,和农业职业的培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瓶颈。因为自1949年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现代化大农业的大格局,也就没有现代化大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当今天我们要搞现代化大农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相关的农商人才和农场的营运人才严重匮乏。中国的农业大学培养的是写论文的专家学者,而不是针对现代农场,培养农场主和农业的职业经理人。所以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三点是要把农学院,农商学院,农业职业教育带到农村去,和实际结合,不断培养农业实用人才,培养愿意留在耕地上的现代农商人才。 第四点是要建立农副产品和食品的全供应链信息交易平台,一方面让监管卓有成效,这样才可以让人们摆脱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刚刚说,如果说追溯系统还是停留在现在的体制上,这个追溯系统会不那么有效,因为我们公司已经在追溯系统上投资了1亿,最后的经验告诉我们,农业体制是一个最大的瓶颈。追溯本身要做,但是一定要结合起来。我刚刚说的这些是要系统化的看问题,而不是单点上看问题。另一方面只有这样让农副产品和食品的交易成本和库存成本在全供应链管理当中才可以得到大幅度下降,为农商全供应链增加整体效益和投资回报。 我不知道是不是清楚,有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在沃尔玛帐上的一吨产品和农民手里的一吨产品,这两个产品在整个供应链过程当中,资本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吨在农民手上的产品是1000块钱,在沃尔玛手上的是7000块钱,7000块钱在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个7000块钱的资本成本,远远大于农民手上1000块钱的资本成本。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就是看你有没有本事拿这个回报。 所以农业体制改革的第五点是鼓励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国家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政策,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让人才看到城乡统筹的希望,尝到统筹城乡的实惠,国家应该为三农改革提供先期的财政补贴,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有效调动积极性,引导精英人士下乡,让他们持续不断创造效益、税收和就业。最终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收,创造有序的造血机制。 我们国家每年财政部补很多钱,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的。我觉得是不是把这个方法改一改,把输血机制改为造血机制。同时利用市场的手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我觉得它的可持续性会更大。农业、农民、农村三农改革应该要跳出三农看三农,要开展综合系统的统筹改革。我们要跳出农业看农业,农业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投资回报微乎其微。只有跳出农业做农业,跳出农业做农业和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建立农业合市场有效的交易和信息平台,做好品种和当地的气侯,品种和土地的正确的对位。我刚刚说了,我们农业基本的探索和投资在这之前花的1.5亿,在这之前就是做这个事情。我们找一个黄桃的试种地区花了6年时间,我们引进美国标准,10几个地方对美国品种、欧洲品种进行对位。品种和当地的气侯和土壤对位,这个投资是无比巨大的。这方面只能我自己去做。只有做好农业的最佳规范和精准农业的有效实施,投资农业最后才可以有很好的效益。 在农民上,我们要跳出农民看农民。农民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农民是在封建社会和地主对立共生的产物。我到农村去,农村农民养的猪死了,我说怎么办?他说猪死了要赶快卖,不然的话,猪就有问题了。这样的话,食品安全从哪里来,这个猪后来就到了你的餐桌上了。还有中国的水、空气,这些都是问题。这些都和我们在那里务农的人有关,农民无知,我们要有良知,我们要帮助他。只有通过国家政策和市场有机运作,公平的就业机会,合理的财产保全,我们才可以给他们应该有的尊严。在农村方面,我们要跳出农村看农村,打破经济二元格局,让城乡资源按照市场规律有机流动起来。把生态可持续的田园小镇带到农村,正确引导人才和资本流向人才,把城市便利的基础设施带到农村,把大批的人口留在崭新的统筹城乡,才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 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一方面又可以建设一个更适宜居住、工作、生活的统筹城乡,建设一个低碳、绿色、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田园小镇;建设一个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风尚的社会方式。 |